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古塔全编-汉滨区现存10座古塔

陕西古塔全编-汉滨区现存10座古塔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滨区原为县级安康市。其位于安康市中部,跨汉江两岸,属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汉滨区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砖、石塔共10座。又称屈家沟舍利墓塔,位于汉滨区中原镇屈家沟村北约3公里。位于汉滨区迎风乡牛岭村北约500米处的小牛蹄岭,南距新修文昌宫约10米,东、西、北三面为坡地。位于汉滨区谭坝乡马河村红庙一侧山顶上,东南距马河约50米,西南距现代公路约30米。位于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天柱山上。

陕西古塔全编-汉滨区现存10座古塔

汉滨区原为县级安康市。西晋太康元年(280)因安置入境迁徙流民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取“安宁康泰”之意,后世撤并、复置,隶属屡有更易;2000年改为汉滨区。其位于安康市中部,跨汉江两岸,属秦巴山丘陵沟壑区。汉江、月河穿过区境中部,以月河为界,北属秦岭山地,南沿巴山余脉。主要山峰有凤凰山、牛山、文武山、平头山等,形成南北高、中间低,“三山夹两川”的地貌格局。最高点为叶坪镇佛爷岭,海拔2 141米;最低点在早阳乡与旬阳县段家河镇交界处,海拔216米。汉滨古属梁州,早至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至两汉形成了连缀秦楚的“黄金水道”,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境内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屡有发现,战国南北朝墓葬广为分布,连通关中古道要津也有保留。其他重要遗存有万春洞石窟、朝阳洞石窟、香溪洞石窟、阳洞坡石窟、佛爷崖石窟,以及文庙大成殿、龙兴寺、双溪寺、白云寺、牛山庙等。汉滨区现存明清民国时期砖、石塔共10座。其中,有明确纪年的兴贤塔造型方正简明,顶层用石条筑成小方亭式样,为国内鲜见;马河天灯塔立于河道一侧山顶,为陕西省内罕见的指示航向的灯塔遗存;祖师庙道士塔小巧玲珑,雕工精致,为陕西省内鲜见的小型石雕道士塔遗存;民国初年兴建的奠安塔端庄挺拔,矗立于汉江南岸,镇守着地理水文意义上的安康东大门,是近代陕南风水塔的代表作。

343·奠胜宝塔

明清时期多宝塔式石舍利塔。又称屈家沟舍利墓塔,位于汉滨区中原镇屈家沟村北约3公里。坐北朝南,东距塔窝5米,西距屈家沟10米,南距河汊口15米,北依塔垉山崖。为寺院附属遗存,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塔由整石圆雕套接而成,原残高3.5米。现残存二层,残高2.5米。塔基为圆盘石套接六角形须弥座,上部饰刻仰覆莲瓣。圆盘直径1.15米,须弥座每边长0.75米。塔身一、二层为圆鼓形,层间套接六棱挑角翘檐,一层正面微微凿出圭形浅龛,内刻楷书“奠胜宝塔”4字。三层及以上残毁。

◎奠胜宝塔

344·兴贤塔

清代方形七层楼阁式文峰塔·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滨区迎风乡牛岭村北约500米处的小牛蹄岭,南距新修文昌宫约10米,东、西、北三面为坡地。系清代文昌宫附属遗存。文昌宫原在金州新城学宫前;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建于东坝先农坛以东,嘉庆九年(1804)迁建新城考院后,嘉庆十五年(1810)又迁回旧城南门内东侧,并扩大了规模。由于迁建后科名不举,经乡贤托人查看风水,于道光二十年(1840)移建于青松林,并于邻近的牛蹄岭建兴贤塔,以为“建塔则科名必盛”。塔由道光年间(1821—1850)邑绅张鹏飞倡建,同治元年(1862)因太平军压境,遂将塔及宫庙等一并拆除,以防其“据之以瞰府城”。光绪九年(1883),兴安知府童兆荣重修。

塔以块石、条石加青砖、“三合泥”砌筑,通高25米。塔基方形,以条石垒砌,逐级叠涩内收。塔身底层每边长4.1米,向上逐层收分显著,整体造型为方锥体。层间以石板加砌平砖出檐,四角微翘。一、二层四面原嵌有石碣,已佚;三层北面嵌楷书阴刻“兴贤塔”铭1方;七层筑成四柱方亭式样,四柱和额枋共镌刻楹联四幅,依次为:

座超北斗成天象,才聚南山壮本朝。横批:贤才众多

笔点牛蹄连太乙,斗量龙首毓长庚。横批:人文化成

神司北斗星初照,才毓中朝手八义。横批:文光普照

杓干天枢出其类,笔重人海简而文。横批:蔚迟人文

该塔造型简明,顶层用石条筑成小方亭式样,为国内鲜见。现已划归香溪洞风景区管理,附近尚存《创建牛蹄岭兴贤塔记》残碑1通,残高0.68米。另有邑中举人罗钟衡撰《重修文昌宫记》传世。塔前原有文、武石翁仲2尊,头部均残,今已不存。

◎兴贤塔

◎塔顶方亭内供奉的“文昌帝君”石造像和石座

345·马河天灯塔

清代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位于汉滨区谭坝乡马河村红庙一侧山顶上,东南距马河约50米,西南距现代公路约30米。周围群山环抱,河水绕行。塔基以条石砌筑,坐落于山岩上。塔身砖砌,高3.5米,每边长1.1米。向上几无收分,层间出檐平浅。顶层四面辟灯龛,贴檐部位饰彩绘挂落图案。塔顶四角攒尖,塔刹不存。

灯塔最早见于古埃及。据载,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85—前246年在位)曾委派希腊建筑师在法罗斯岛东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灯塔。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兴建一系列灯塔,之后,阿拉伯人、印度人也相继建造灯塔。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塔,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民间集资建于福建惠安县的崇武灯塔。永乐十年(1412)官府在长江口河口东南沙滩上筑起一座“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土墩,其上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指引船舶进出长江口,这是中国由官府出资建设标的先例。

马河天灯塔立于河道一侧,应当是古时指引船只方向的航标建筑物。相似情况见于关中泾阳崇文塔,其矗立于泾河北岸台地上,塔身各层均设有灯龛,每逢佳节,层层灯火,蔚为壮观。

◎马河天灯塔

346·白云寺塔林(4座)

清至民国时期砖塔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寺”附属遗存。位于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天柱山上。白云寺为清代陕南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据有关地志资料记载,寺始建于唐代,初为道教观庵,嗣后佛、道并祀,明、清历经扩建、重修。占地面积约5 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庙院三进。原有殿宇、楼阁百余间,今尚存50余间。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过殿、大雄宝殿、祖师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山门至祖师殿落差10余米,各殿宇间以高台相通。现存清代至民国时期碑碣17通(方)、石香炉5座、石佛像3尊、铁钟1口、铁钵1件。其中铁钵署款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吉日”;咸丰年间(1851—1861)《甘霖会圣诞会置地碑》、光绪年间(1875—1908)《公议戒律条规碑》和《公议章程告示碑》较为珍贵;3座香炉署有年款,其中2座为同治七年(1868)、1座为道光十二年(1832)。

寺周围尚存僧人舍利塔4座,分别建于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依次为:

346—1·觉性和尚塔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位于寺南侧,西靠山坡,东南两面为林地,北距寺院约300米。六角三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4.5米。块石砌筑六角形须弥座,每边长0.8米。塔身逐层收分,层间叠涩出檐挑角,檐下彩绘莲瓣、花卉、扇形匾额、回字形挂落等图案。一层嵌石质圆首碑铭,高0.77米,宽0.43米,楷书阴刻“圆寂恩师觉性大和尚之塔。徒体静、体清、体明,徒孙月恒、月□、月宪、月□、月信、月恒仝立”。落款“大清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甲辰九月重阳日立石”。二层嵌石匾额1方,篆书阴刻“普通堂”3字。塔顶六角攒尖,置石雕宝瓶式塔刹。

觉性和尚塔一侧有20世纪末新建仿清代白云寺普通塔1座,六角七层,通高11米。

◎觉性和尚塔(www.xing528.com)

346—2·体清和尚塔

清同治十一年(1872)建。位于寺南侧,南距通村水泥路约50米,北距寺院约100米,东、西两面为山坡。六角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7.5米。块石砌筑六角形须弥座,每边长0.95米。塔身收分柔和,各层施砖砌角柱、额枋。层间叠涩出檐挑角,檐下彩绘花卉、瑞兽、回字形挂落、雀替、书卷和扇形匾额、券门和券龛、圆窗及八宝图案等。一层辟券龛,内嵌石质圆首碑铭,阴刻“圆寂恩师上体下清监公大和尚觉灵塔龛。生于嘉庆三年九月廿一日未时,西汉中府洋县人李氏子也。荣光七十四寿大限,圆寂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廿六日未时尘脱”。落款“大清同治十一年六月十九日立石镌碑”。三层嵌有浮雕跏趺坐佛1尊。塔顶六角攒尖,置石雕宝瓶式塔刹,已倾斜。

◎二层塔身局部

◎体清和尚塔

346—3·月宪和尚塔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建。位于天柱山村塔包梁上,东靠山坡,西距罗金有宅约15米,南、北两面为林地。六角三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4米。块石砌筑六角形须弥座,每边长1米。塔身收分柔和,层间叠涩出檐平浅。一层嵌石质圆首碑铭,高0.63米,宽0.32米,阴刻“□□恩师上月下宪老和尚正性觉灵塔龛。孝徒印成、印全,徒孙普道”。落款“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小阳月立”。塔顶六角攒尖,置宝瓶式塔刹。

◎月宪和尚塔

◎印全和尚塔

346—4·印全和尚塔

民国十六年(1927)建。位于天柱山村塔包梁上,与月宪和尚塔为邻,东倚山坡,西距罗金有宅约15米,南、北两面为林地。六角三层楼阁式实心砖塔,残存两层,残高3米。块石砌筑六角须弥座,底边长约1米。塔身收分柔和,层间出檐平浅。一层嵌石质圆首碑铭,高0.63米,宽0.35米,阴刻“圆寂恩师上印下全大和尚一味觉灵塔龛位。本郡人谢氏子也,阳命生于前皇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相三月二十八日辰时。受生□□,中年出家,白云寺第三代。印全和尚荣光七十八,没于民国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亥时,以老告终。孝徒普道、普德、普明、普□,孝孙赢春、赢浩、赢发、赢魁”。落款“中华民国十六年冬月吉日立”。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白云寺”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白云寺周围外延10米,4座舍利塔、焚尸炉周围10米;一般保护区为东至响水沟西坡,西至谢家坡,北依张湾,南至马垭;建设控制地带为白云寺周围外延100米内。

347·祖师庙道士塔

清代方形亭阁式石墓塔。位于汉滨区茨沟镇黄鞍村北约1.6公里金龙山上,南距祖师庙约8米,西、北皆为悬崖。祖师庙建于清代,现存石结构正殿一间,面阔4.8米,进深4米,抬梁式石构架;殿内供奉石雕神像5尊,头均佚,四壁有人物故事彩绘。左右厢房、伙房等均为块石垒砌,已残损。庙内尚存碑碣7通(方),幅宽0.58~1.34米,高0.67~0.86米,署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国二十二年(1933)款等。

道士塔体量较小,以打磨规整的石构件套接而成,通高1.2米。塔座为方形二层台,底边长0.74米。塔身方形,素面。塔顶为重檐四角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刹高0.35米。该塔小巧玲珑,雕工精致,为陕西省内鲜见的小型石雕道士塔遗存。

◎祖师庙道士塔

◎二层塔身

观音庙墓塔

348·观音庙墓塔

清代多宝塔式石舍利塔。又称马家坡僧人墓塔,位于汉滨区叶坪镇金盆村西北2公里的马家坡毛葫芦沟。为清代观音庙遗存,庙早年废毁,仅存残塔1座。

塔坐东向西,西距杨魁成宅约80米,东、南、北为山坡。塔由块石和圆雕整石砌筑,原塔身上部坍塌,残存二层,残高1.5米。现二层圆鼓形塔身移落地面,底层六角形塔身已遭破坏。塔西50米处遗存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观音庙碑1通,圆首,通高1.54米,宽0.7米,厚0.13米;碑文楷书,计24行,满行46字,记捐资重修观音庙事宜。

349·奠安塔

民国方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滨区张滩镇奠安村西北700米,地处黄洋河与汉江交汇处八公岩(又称巴公岩)顶,石梯渡西侧。旧时传说江底潜伏着一条蛟龙,常年引发洪水,为患地方,故当地富绅大户拟集资建塔,旨在震慑水患,补安康地气,配金州风物,保一方平安。

塔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民国六年(1917)竣工。坐东向西,通高28米,底边长5.6米。塔身底层面西辟券门,额嵌楷书“奠安塔”石匾,取意奠定宏基,长安永康。二至五层每面辟券门。六、七层正面辟券窗,其余各面辟圆窗。层间叠涩出檐,檐下施砖雕额枋、椽头、菱花、几何纹和回字形等装饰图案;各层檐角上翘,施浮雕石兽和卷云雕饰图案。塔顶四角攒尖,置七彩莲花座,承铜质宝瓶式塔刹(有资料记其重达3吨)。第四层每面门额均嵌一石匾,分别楷书“博厚高明”“亦孔之固”“中天一柱”“永奠安康”计16字,以青花瓷贴塑,颇具创意。塔内嵌石碣2方,长0.55米,宽0.54米,民国二年款;碣文楷书,记创建奠安塔缘由及捐资人姓名。该塔矗立于汉江南岸,西距安康市区6公里,如擎天一柱,镇守着地理和水文意义上的安康市东大门。

201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奠安塔”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四周外扩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外扩10米。

◎奠安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