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特立日本教育考察:留学学校与鲛桥小学

徐特立日本教育考察:留学学校与鲛桥小学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0年,徐特立年已33岁。他见徐特立一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次和他谈到日本教育发达的情况,鼓励他到日本去考察。1910年7月,徐特立从上海启程,乘船到达日本东京。在1907年中日两国代表共同召开的中国留日学生教育协议会上,实践女学校作为唯一女校被指定为留学生教育学校。徐特立还认真考察了位于东京新宿区的鲛桥小学。1910年10月,徐特立怀着不虚此行的心情,高兴地回国,经上海,返回长沙,结束此次对日本教育的考察。

徐特立日本教育考察:留学学校与鲛桥小学

1910年,徐特立年已33岁。这时,他已经在周南女子中学、修业学校等地任教多年,由于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教学成绩卓著,深孚众望,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并不耽于现状,而对于学校保存旧制和照搬东西洋教学制度的做法,一心希冀改革。

为此,徐特立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长沙、善化、浏阳等县的许多中小学教师,同他们交换改革教育的意见。但他发现,在当时那种风云变幻、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真正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不过将教书作为一个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抱着这样一种心态从事教育事业,怎么可能唤起民众意识、提高国民素质、达到教育救国的目的?徐特立昼夜思索,觉得自己应该把教育改革的重任担当起来。但是,究竟应该怎么改呢?他决定先到江浙一带教育相对发达的省份去考察,如有可能,再去日本考察、研究中小学教育。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好朋友、同时也是周南女子中学校长的朱剑凡。朱剑凡马上表示支持,同意他辞去周南女校的教学工作,并出资相助,促其成行。

就这样,1910年春节过后,徐特立踏上了前往上海路程。这是他年满33岁后的第一次出省。他乘木船离开长沙,经岳阳,到汉口沿江直下洞庭。木船在岳州城边停泊了,改乘轮船到了上海,参加了江苏教育会在上海举办的单级小学教师训练班。入学那天,训练班的俞子夷[1]、杨月如[2]两位教师,见到这位年龄比自己还大的学生,不禁感到惊讶,一问才知道他是湖南有名的中学教员,是自费来上海专门考察小学教育的,深感敬佩。

徐特立一边参加训练班的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上海各处的小学校访问调查,学习他们好的办学经验。例如,在走访杨伯明先生主持的城东女校时,他对杨先生因陋就简的办学精神非常赞赏。杨先生把堂屋当课堂,把茶几做讲台,把堂前照壁当宣传栏,贴上许多新闻资料让学生阅读;利用木笼,摆放学生不能带进教室的东西。杨先生本人既当校长,又当教员,除教国文和缝纫技术外,还要编辑杂志,一身数任。徐特立认为这种勤勉、艰苦的办学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发扬的。还有一个地方是郊区的万竹小学。徐特立看到这所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关系亲密:教师到学生家里去,坐在矮凳上聊天,随手尝尝门外晒的腌菜,没有半点怕脏的意思。他认为这是密切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一个重要方法。他还对这所小学在运动会上发的奖品很感兴趣:一小篮子荸荠,用绿叶、红纸盖着,相映成趣,既经济,又好看,获奖的同学很高兴

在上海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徐特立几乎每天都去进行这样的考察,甚至放弃了训练班的一些课程,以致后来考试没有及格。他后来回忆:“我好参观在上海的各种教育活动。无论哪里开运动会、开展览台等我必到,每天五六小时的课,至多我上四小时就跑了,去进行我的参观考察工作。”这使他受益匪浅。

训练班的俞子夷先生在日本留过学,是日本鸿文训练班学生。他见徐特立一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次和他谈到日本教育发达的情况,鼓励他到日本去考察。(www.xing528.com)

1910年7月,徐特立从上海启程,乘船到达日本东京。在东京,他发现湖南籍的留日学生中有不少熟人,有的是他的学生,有的是他的朋友,这使他在日本的活动获得不少方便。在他们的帮助下,他认真阅读了一些介绍日本教育的书籍,如《小学校事汇》《三千个优良小学校》等,并根据这些书提供的情况和线索,先后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实地考察了一些学校。其中,实践女学校和东京鲛桥小学是他重点考察、学习过的两所学校。

实践女学校是日本近现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女子学校,校址在东京,创办于1899年,创始人是日本教育家下田歌子。该校曾宣称“以促进中国现代女性奉行‘东洋女德’为己任”,自1900年起,积极招收中国女留学生,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特别是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记载,该校1902年就有中国留日女学生十余人;1904年11月应湖南之请特意设置清国留学生部,首开日本教育界正式招收中国女留学生的风气;自1905年7月开始陆续接收中国各省的官派以及自费赴学的留学生(其中包括著名女革命家秋瑾[3]),逐渐成为日本接受中国女子留学教育的中心学校。在1907年中日两国代表共同召开的中国留日学生教育协议会上,实践女学校作为唯一女校被指定为留学生教育学校。1909—1910年,实践女学校对于中国留学生的教育处于顶峰时期,共有200余名中国留学生入学,其中98人次毕业,占中国留日女学生毕业总人数的80%以上。1912年后,中国女留学生开始进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高等蚕丝学校、女子医学专门学校等高级、专科学校学习,实践女学校的影响逐渐减小。1910年徐特立到实践女学校参观、考察的时候,正是该校中国女留学生教育鼎盛的时期。

实践女学校十分注意人力、财力、物力的节省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一是人员方面的精简。实践女学校的行政人员就只有校长下田歌子一人,其余都是教员。校内的日常事务全部由学生自理,因此学生也就是工作人员。二是学校设施的充分利用。实践女学校的房屋大多是一室多用,其他设备也是如此,能比较充分地发挥效用。例如学校只有露天操场,一旦下雨学生就没有地方活动,他们就把缝纫教室里的工作台搬走,作为临时室内操场。三是课程设置注意符合实际需要,如开设家政课程之类,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整个学校环境整洁清雅,井然有序。徐特立非常赞赏这位精明能干的女校长,认为她的办学经验值得学习和在国内推广。这就是,在国家财力物力都十分贫困的情况下,要用最大的节约,来办效益最高的学校,以便加快速度改变国民教育,提高中国民众的文化水平,唤醒中国民众的觉醒。

徐特立还认真考察了位于东京新宿区的鲛桥小学。这所学校针对不少学生是工厂里的小徒工、上下班时间不统一这一实际情况,设立二部和三部。二部上、下午开两班课,三部上、下午开三班课,从而方便学生不管什么时间下班都能读书。教员不够,就一人兼做两个人的工作,并由学生充当助教。徐特立非常赞赏这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时间、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的做法。

1910年10月,徐特立怀着不虚此行的心情,高兴地回国,经上海,返回长沙,结束此次对日本教育的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