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经营效率与教育经济学:资源利用效率与质量考察

学校经营效率与教育经济学:资源利用效率与质量考察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经营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中效率维度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学校经营效率就是资源利用效率,是学校资源投入与学校产出的比率。所以,在研究学校经营效率时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产品的质量因素。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在成本最大化的倾向下,造成经营效率极其低下。这两种成本的分类针对的是学校经营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的计量,可以用来考察学校的经营效率。

学校经营效率与教育经济学:资源利用效率与质量考察

学校经营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中效率维度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对效率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考察,是对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教育经济学把教育效率定位为教育的直接产出与教育的直接成本的关系。[1]具体到学校,其经营过程是投入各种资源进行教育生产获得教育成果的过程,学校经营效率也就是学校经营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一、效率与学校经营效率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而教育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又使人们的求学欲望无限膨胀,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不得不探索提高学校经营效率的问题。

(一)认识效率

效率的概念源于自然科学,其意思是输出量对输入量的比值。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效率这一概念被引入经济学领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效率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术语,但很难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2]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来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这些商品和服务是通过生产和交换提供的,并且受到资源短缺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意味着在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尽可能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运行状况。[3]因此,所谓“效率”,在一般意义上,指的就是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当我们说一个经济单位是“有效率”的时候,指的就是这一经济单位用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4]效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对一个经济单位上述状态的表现使用效率一词衡量的话,就必须和一个标准相比较才能知道水平的高低。经济学迄今为止所能给予明确界定的“经济效率”概念,就是“帕累托效率”,也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就是这样的一个比较标准。

根据效率一词衡量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效率划分为三个不同水平的效率集合:

(1)宏观水平上的效率,指的是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以帕累托效率作为标准,衡量所有资源在不同部门间配置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状况;

(2)产业水平上的效率,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产业内,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作为标准,衡量一个产业在雇用了最优要素资源时的潜在产出增长;

(3)微观水平上的效率,主要指的是在特定企业内部,以按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组织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作为标准,衡量一个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5]学校经营效率所要研究的是第三个层面上的效率,也就是学校经营中生产效率。

(二)学校经营效率

学校经营效率研究的是学校在经营过程中是否利用一定的教育资源生产出最大的产出,这种效率就被称之为教育生产效率,一般是指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与教育成本之间的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EE是教育效率,TQ是培养学生的总数量,TC是教育总成本。

学校经营的过程就是获取、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育生产获得教育成果的过程。学校经营效率就是资源利用效率,是学校资源投入与学校产出的比率。同时,虽然上一节提到效率只能表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不能保证结果的有用性或者质量要求,但是,学校经营活动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的,学校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上获得生存空间就必须使自己生产的教育产品为有效产品,否则其生产的产品只能是无人问津的无效产品,带来的只能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大的浪费。所以,在研究学校经营效率时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产品的质量因素。作为学校产品的教育服务,其质量的考核非常复杂,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但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最终会转化为镶嵌在学生体内的人力资本,因此,学校产品的质量可以用学生的质量来表示,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SOE是学校经营效率,TQ是培养学生的总数量,a是质量系数,TC是教育总成本。

上面的公式所表达的只是学校在生产单一产品时的经营效率,但是,现代学校已从单一的培养学生转变为融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多种产品产出的综合型学校。因此,上面的公式可改写为:

式中,SOE是学校经营效率,TQi是各类产出的总数量,ai是各类产出相对应的质量系数,TCi是各类产出相对应的总成本,i是学校的产出种类(1 ~k种)。

从上述学校经营效率的基本公式可以看出,在同样产出的情况下减少投入或者在同样投入下增加产出都可以提高学校的经营效率。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在成本最大化的倾向下,造成经营效率极其低下。因此,在研究学校经营效率的时候研究学校经营成本,将有利于提高对学校经营效率的认识。

(三)学校经营成本

相对于第二章和第四章所讲的教育成本问题,学校在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活动也存在另外意义上的教育成本问题,即学校经营成本问题。学校经营中学校生产教育产品时所投入的资源价值量是以成本形式出现的。学校以独立主体接受委托管理或经营时,学校投入到教育产品的生产费用是学校经营成本,即学校在经营过程中,生产教育产品所花费的成本才是学校经营成本。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用途,学校的经营成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短期总成本和长期总成本

教育的生产周期的长期性,决定教育服务产品更新的缓慢性,而且,学校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投入计划变动,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学校的经营成本波动不会太大。但是,由于学校在经营发展中,投入必然会有所变动,所以,从长期来看,学校经营成本会随投入的不同而波动。

2.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学校经营的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学生数量范围内,不随学生数量的增减而变化的费用总额,如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内,随学生数量增减而变化的费用发生总额,而单位学生分摊的这类费用却是相对固定不变,如学校管理人员和纳入正式编制的代课教师、兼职教师的奖金、加班费以及不纳入正式编制的代课教师、兼职教师的报酬等。

3.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学校经营的平均成本是指单位数量的教育产品所分担的成本,一般以学生数量来表示教育产品的数量。边际成本也称增量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学生导致总成本的增加量,即因增加一个学生而追加的成本。这两种成本的分类针对的是学校经营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的计量,可以用来考察学校的经营效率。

学校经营成本还有很多划分方法,如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等,但是其他的划分方法基本上都是以上述三种为基础的。

二、学校规模经济

学校经营中的教育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于学校经营效率问题研究既需要理论基础,又需要实证的技术。经济学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套范畴体系,其中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方法与范畴为研究学校经营效率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框架[6]

(一)一般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对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间的某种规律的认识。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较全面地对规模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之后,规模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的范围已从企业层面扩展到整个社会层面,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家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视角。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学派提出,企业之所以存在规模经济,是因为厂商规模扩大所节约的交易费用大于增加的组织管理费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模无止境的定义,无法解释许多国家厂商平均规模并不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在其分析框架中没有从数量上强调规模经济的存在,而在结构上重视“专业化经济”的重要作用,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从侧面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随后,大量研究表明规模经济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行业中,规模经济的研究也扩展到了非传统领域,也为教育领域中的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确定学校规模和提高教育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规模经济的具体定义至今仍没有定论,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例如,斯蒂格利茨认为,规模经济是“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品增加的比例”;[7]曼昆把规模经济定义为“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8]国内学者陈小洪认为,“规模经济是指规模的经济性规律。规模是个多义词。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概念,主要是指工艺装备、工艺过程组织(劳动力、工具、设备按一定规程、标准的组合,以实现一定的工艺目的)和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生产能力。规模经济性或规模经济性规律,就是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在经济学中,这种现象被称做规模收益递增”。[9]虽然,各个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的定义表述不一,但其实质都基本相同,即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过程中随着产出数量增加而出现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效率和收益上升的现象;反之,规模不经济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过程中随着产出数量增加而出现产品平均成本上升,效率和收益下降的现象。总之,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规模和产品成本之间的变动关系。

(二)学校规模经济理论

企业规模经济理论受到人们重视以后,一部分教育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学校规模经济问题,认为学校同样存在规模经济问题,其原理与企业基本一致。企业规模经济反映的是企业生产规模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变动关系,学校规模经济亦是如此。因此,如果学校经营产出的数量用学生人数衡量,那么学校规模经济就是学校在经营规模的扩大过程中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出现的平均成本下降、效率和收益上升的现象;反之,规模不经济是指学校在经营规模的扩大过程中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出现平均成本上升、效率和收益下降的现象,如图8-2所示。

图8-2 学校规模经济

图8-2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它是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MC为边际成本曲线,两条曲线的相交点C′点是平均成本最小值。在C′点左边,平均成本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逐渐下降,说明学校规模经济程度在不断增大;在C′点平均成本最小,说明学校达到最佳规模经济;在C′点右边,平均成本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说明学校经营规模不经济。关于C′点的位置,可以用平均成本曲线AC和边际成本曲线MC的关系求得:

由于学生数量Q>0,所以,当MC<AC时,AC曲线的斜率为负,AC曲线是下降的;当MC>AC时,AC曲线的斜率为正,AC曲线是上升的;当AC=MC时,AC曲线的斜率为零,AC曲线达到极小值点。[10]图8-2中与学校最低平均成本C′点对应的Q点是学校达到最佳规模经济时的学生数量,它的值可以根据二次函数求得:

AC=a+b Q+c Q2

式中,AC代表平均成本;Q代表学生人数;a,b,c为常量,可由资源类型相似的学校实际资料回归分析求得。根据上式可推导出边际成本为:

MC=b+2c Q

令MC = 0,则:

所以,学校经营中为达到最佳规模经济学生人数应为。但是,由于学校类型、层次不同,通过实际资料回归分析得到的a、b、c也不同,最佳规模人数也不同。所以,不同类型的学校规模经济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其中的原因是不同学校所要求的投入不相同,以高等学校为例,理工科院校相对需要更多实验室投入,其平均成本一般应高于文科类院校。同时,理工科大学的科研方式也同文科类院校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就单个科研项目的经费来看,理工类学科往往高于人文类学科。而且,不同学科的教师供求关系有很大差异,这导致教师工资水平存在不同。例如,某些比较热门的学科,由于师资的培养往往跟不上,这必然造成某些学科师资工资成本上升。一般而言,知名度大的高校由于要招聘更为知名的教授,其师资成本可能更高。又如,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互补性不一,互补性强的专业,扩大规模往往呈现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例如,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就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理学类学科和工学类学科也存在比较强的互补性;相反,一种基本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如果增设工科类专业,其增设的成本一般比较高。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学校规模经济的因素。

(三)学校规模类型

学校规模经济是用静态的方法对学校经营中规模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分析。但是,在现实的经营过程中,学校的学生人数与资源投入是不断变化的,即学校的经营规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发展策略应该根据学校现有的经营规模和发展趋势来制定,因此,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对学校的经营规模类型加以分析。

学校经营规模按当前的状况可分为规模过小、规模适度和规模过大三类。下面用柯布-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对此加以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研究提出的关于劳动和资本投入量与产量关系的函数。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αKβ

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三个参数,0<α、β<1。

根据α与β之和可以分析出企业规模经济的情况。若α+β>1,则为企业规模经济;若α+β<1,则为企业规模不经济;若α+β=1,则为企业最佳规模经济。[11]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用于学校经营,同样可以分析学校规模类型。首先,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改写为学校经营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P=ALαKβ

其中,P表示学生人数;A表示学校的教学或管理水平,L表示学校教职员工的劳动,K表示学校经营的资本投入量,α为劳动弹性,β为资本弹性。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程序计算出α和β的值。当α+β>1时,说明学校经营处于规模经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大或维持投入增长率;当α<β时,说明人力资源利用率高于物力资源利用率,应提高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当α>β时,物力资源利用率高于人力资源利用,则应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当α+β=1时,说明学校经营处于最佳规模经济状态;当α+β<1时,说明学校经营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根据生产函数法,可以将学校经营规模状态划分为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相应的,学校规模的发展将出现规模成长、稳定和萎缩的发展趋势。若计算出了某一时期的最优学校规模,则可将某一学校的规模归纳为三个类型:规模过小、规模适度和规模过大。

学校经营规模按发展趋势也可分为成长型、稳定型和萎缩型三类。下面将用学校经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图(如图8-3所示)加以说明。

图8-3中,LAC代表学校经营的长期平均成本,SAC代表学校经营短期平均成本。显然,LAC曲线是由无数条SAC曲线构成。在LAC曲线上,连续变化的每一个学生数量都存在一个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学校经营规模就是培养该学生数量的最优经营规模,切点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学校在长期经营时每一学生数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平均成本。如果学校经营中不断获得新的投资,增加学生数量,学校经营规模就可以从SAC1曲线逐渐移动到SAC5曲线,此时的学校就是成长型;反之,如果学校在长期经营中无法获得新的投资,已有的投资又在不断折旧,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学校经营规模就会从SAC5曲线退回逐渐退到SAC1曲线,此时的学校就是萎缩型;如果学校获得的投资与已有投资的折旧同比例变化,学生数量保持不变,学校经营规模就会处于SAC1与SAC5中的任何一条曲线上不变,此时的学校就是稳定型。

图8-3 学校经营长期平均成本(www.xing528.com)

综合考虑学校经营规模类型的两种划分,可以将学校经营规模划分为九种类型(如表8-1所示)。

表8-1 学校经营规模类型

九种类型中,第五种类型规模适度稳定型是最理想的模式,其他类型都应做不同程度的调整,使之向规模适度稳定型发展。从表8-1中看,这九种类型单就学校经营的规模大小而言,很难看出学校规模对教育质量影响,更无法得出教育质量和规模结合的情况和走向。学校作为培养具有生命个体的教育机构,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活动不同于企业生产过程那样简单,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是学校经营的基本目标,但经营学校的终极目的却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在分析学校经营规模时,还应充分考虑学校经营质量因素,实现学校经营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形成学校经营规模、效率和质量的有机统一。为此,本书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学校经营类型做了新的探讨,详见本章第三节。

三、学校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一种通过增加产品种类,达到不同种类产品之间的成本共享来降低总成本,进而提高效率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一般范围经济理论

1.范围经济原理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概念的提出与学者们研究生产多种产品企业的产生原因密切相关。范围经济是指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产品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其成本要比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企业进行生产时而节省的现象。它是同所谓的联合生产(Joint Production)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过程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这两种产品在技术上是相互依赖的时候,我们就称生产过程为联合生产过程。”[12]企业联合生产两种产品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其成本要比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企业生产要节省,从而产生范围经济。用公式来表达就是:

C(x1,0) +C(0,x2) > C(x1,x2

这里仅考虑的是两种产品的情况,当产品种类多于两种时,情况相似。例如:海尔集团不仅生产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还生产空调手机等。

2.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理论的基本假定之一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选择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比分别只生产一种产品更为节约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从短期来看,企业通过生产多种产品分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如企业厂房的折旧、使用大规模机器设备的折旧等。前提是共享资源并不会增加彼此使用的成本,即使会增加彼此使用的成本,但这种成本的增加也小于因共享资源而增加的利润。从长期来看,范围经济的产生还源于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有利于占领更为宽广的市场,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实际上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范围经济的分类

范围经济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广义范围经济和狭义范围经济、横向范围经济和纵向范围经济、总体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范围经济。

首先,按照涵盖的范围,范围经济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范围经济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企业或机构进行联合生产所带来的范围经济效益,这其中又涉及制度和交易成本问题;狭义的范围经济研究的是单独某个企业或机构生产多个产品,通过其内部资源配置的调整和利用所产生的范围经济效益。

其次,按照组织形式,范围经济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纵向范围经济指的是沿着某种产品生产链扩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在企业内部连续完成原料生产、零部件生产和最终产成品生产等各个阶段的生产,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也叫做纵向一体化范围经济。横向范围经济指的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产品的生产,从而获取因资源共享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最后,根据联合生产的程度,范围经济还可分为总体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范围经济两种。总体范围经济度量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出比分别生产的成本节约程度。如果产出之间存在成本补偿效应,那么将存在总体范围经济,联合生产比分别生产节约成本。由于各种产出的实际生产未必总是同比例变化,所以需要考察在其他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出变动的范围经济情况,即特定产出范围经济。

(二)学校范围经济理论

现代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已经从人才培养的单独功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相互融合的多种功能社会组织。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形式、类别、学科专业的办学活动,以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在使用师资、图书资料、试验设备和学校品牌等资源时,耗费的边际成本也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也是一个多产出组织,同样存在范围经济现象。高等学校具备更加良好的范围经济的运行条件,范围经济效应在其中的表现也特别明显,所以人们对学校范围经济的研究多以高等学校为对象。

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三项主要功能,相应的高等学校的产出也是多类型的。从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看,既包括对学生教育服务的产出,也包括科研产出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产出。科研产出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产出有对政府的决策服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商业服务、对社区展开有偿和无偿服务等。这些产出可以看做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有机组合使高等学校的产品内容更为丰富,其生产过程能有效地共享、组合和匹配高校的各项资源,从而产生范围经济。因此,可以认为,由于高等学校存在联合生产几种产出的成本小于单独生产这几种产出的成本的现象,高等学校因此也存在范围经济。考虑高等学校的主要产出为对学生教育服务的产出和科研产出这两种情况,高等学校存在范围经济的情形可以用图8-4简单地表示。

图8-4中的虚线S是指一种给定的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高等学校单独进行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所能得到的学生产出和科研成果的组合。曲线Q指的是在给定的教育资源情况下,同一所高等学校进行这两项活动所能生产的学生产出和科研成果的组合。由于范围经济的存在,曲线Q比虚线S显得要向外凸起,这说明由一所高等学校同时进行培养学生和科学研究效率更高。

图8-4 以科研和人才培养两种产品为例的高等学校范围经济

一般范围经济按三种维度可以划分为六种,学校范围经济同样可以按这三种维度划分为六种:

首先,广义和狭义的学校范围经济。广义的学校范围经济是指高校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联合生产从而获得范围经济效益,即通常所说的“产、学、研一体化”;狭义的学校范围经济是指单独某个学校或学院通过其内部资源配置的调整和共享而进行产品生产所产生的范围经济效益。

其次,纵向和横向的学校范围经济。纵向学校范围经济是指学校沿着本专科生、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连续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生产方式而获得的范围经济,也叫做学校纵向一体化范围经济。学校横向范围经济是指学校通过资源共享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产品的生产,从而获取范围的经济效益。

最后,学校的总体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范围经济。学校总体范围经济是指学校通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进行联合生产而获得的范围经济。学校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是指学校在其他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出获得的范围经济。

从学校范围经济的不同类型产生了学校的不同联合生产方式,主要有完全联合生产、局部联合生产和完全独立生产。学校完全联合生产是指将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科研活动等放在一起进行组织生产的方式;学校局部联合生产是指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活动等产出的一种单独生产,其他产出放在一起组织生产的方式;学校完全独立生产是学校分别将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活动等放在不同的机构中进行组织生产的方式。当然,学校还有其他类型的生产方式,但其他的生产方式都可以由以上这三种基本的生产方式来组合。学校存在范围经济,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式中,C( Q1)表示生产Q1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 Q2)表示生产Q2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Qn)表示生产Qn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Q1,Q 2,⋯ ,Qn)是生产n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在范围经济的情况下,联合成本低于各自单独成本之和,因此,SC>0;当范围不经济时,SC是负数。总之,SC的值越大,范围经济的程度就越高。将学校各种产出的成本代入此公式便可以得出学校范围经济的程度。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对学校范围经济现有的研究都只考察了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产出,对于很难进行测算的社会服务,往往将其忽略。但是,作为高等学校产出之一的社会服务,占据了学校产出的重要部分。因此,不能因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很难计算而忽略不计。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能够计算的数据来估计高校社会服务的价值,如高校对社会各类人员进行的有偿培训所得收入、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等。

(三)我国学校范围经济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范围经济的研究源于他们对学校规模经济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闵维方、丁小浩等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生均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因素与学校规模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虽然以分析学校规模经济为主,没有直接涉及学校范围经济的问题,但是,由于高等学校作为多产出组织,存在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关联性,所以,一些学者开始了对高等教育范围经济问题的研究。

丁小浩是较早注意到高等学校范围经济问题的学者。但是,她对高校范围经济是在对高校规模效益的专题研究中注意到的,所以,她只是在文献综述里提到范围经济的问题,而并未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随后,宋光辉、侯龙龙、成刚、吴克明、白云辉、湛俊三和金婕等开始对高等学校范围经济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宋光辉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兼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适度规模》中分析了我国高校扩招中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他的研究结论是,1999年开始的扩招显著改善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办学效益,绝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从规模不经济转变到规模经济,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科研活动从范围不经济转变成范围经济。他的研究认为,不少院校还有扩招空间,但研究型大学和语言类大学应保持现有规模。今后,应寻求合理的制度供给,促使高校通过竞争形成适度办学规模。此外,他还考察了不同类型院校的总体规模经济和总体范围经济以及以教育部直属的7所“985工程”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规模经济和总体范围经济。

侯龙龙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范围经济——以教育部直属院校为例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范围经济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他将教学和科研质量引入到二次成本模型中,将教学和科研产出的评估获奖情况作为质量的量度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在加入了教学和科研产出的质量因素后,不论在哪个产出水平上,同时也意味着在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各个水平上,都表现出总体的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的范围经济,将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科研活动放在一起进行组织生产的完全联合生产方式都是最经济、最节省的。侯龙龙还分别考察了学校类型和学校所在地区对范围经济结果的影响。以二次成本模型为基础,计算得出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以及不同类型院校同全部院校为样本的总体的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的范围经济结果是不一样的,可见,院校类型是影响范围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考虑地区因素对范围经济的影响时,将高校所在地区分为东、中、西部,使用混合样本均值与使用不同地区均值计算出的范围经济结果差别很大。其另外一篇文章中还分析了我国高校合并和扩招中的范围经济。结果显示,除了综合大学之间的合并以及综合大学与理工大学的合并外,所有的计算结果都为负值,即其他类型的合并都表现为合并经济。[13]将合并经济分解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在数量上都显得比范围经济更重要;除了个别例外,不同类型高校以及同一类型高校之间的合并都表现出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则随着合并高校类型的不同而有变化。

成刚和吴克明对我国高校中的范围经济问题也做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在《我国高校内部效率研究——基于范围经济的分析》一文中,他们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数据对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活动之间的资源互补状况进行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提供这些产出时未充分共享资源,其中研究生的培养较为孤立,范围不经济程度最高;在考虑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后,高校产出间的资源不共享程度更为加大。反思范围不经济的原因,他们认为,主要在于我国高校的设备、师资、图书的条块分割和内部管理体制交叉重叠,同时,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导致了研究生培养的相对割裂。由此提出,有关部门在制定高等教育管理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高校内部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还应重视学校的类型和办学地点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影响。[14]成刚在另一篇文章《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中,把高校产出按学科和层次分类,分析其成本特点,得出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学科、产出质量和学校经营收入显著影响我国高校的成本结构,我国高校不存在总体范围经济,也不存在各种产出的特定范围经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范围不经济程度最高,“985工程”高校的范围不经济程度较低,医学本科生和科研活动与其他产出之间存在成本互补性。[15]

另外,白云辉在《学校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也简单提到了范围经济理论[16];湛俊三和金婕在《基于范围经济的高校核心能力分析》中从国内外研究动态入手,将高校范围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就高校范围经济以及基于范围经济的高校核心能力等进行了探讨。[17]

虽然以上学者对我国高校范围经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宋光辉、侯龙龙和成刚等人引入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为我国高校范围经济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说,国内对高校内部范围经济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专著。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理论分析居多而实证研究较少,而且,无论是研究的着眼点还是研究方法上主要承袭国外研究的范式,突破性不够。

在分析完学校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后,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很有必要对它们的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学校而言,随着规模的扩大,学校经营的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从而提高学校经营效率。这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规模经济,二是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是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产量使得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降低平均成本,从而达到扩大生产规模条件下的成本节约。但是,产量也不能无限地扩大下去,超过合理的规模以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把原有产品生产领域拓展到生产其他的关联产品,形成一体化的产品经营效应来实现成本的降低,便是范围经济。由此,可以看出学校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有着相似的地方。规模经济是以增加产品数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范围经济是以增加产品种类,实现资源共享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是以教育质量不变为前提的,可是实际情况却是,教育质量也需要以教育资源作为保障,这就出现了在学校经营投入的总资源固定时,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的情况。特别是范围经济,在生产多种产品中,如果有一种产品带来的收益高于其他产品,必然会导致该产品挤占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也就是说,生产这种产品会成为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成本。在高等学校中,科研、社会服务以及研究生教学带来的收益明显高于给本科生教学带来的收益,有些高等学校就出现了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的情况,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本科教育质量下滑,学生利益受损,学校总体办学质量、长期发展和综合发展都将遭受损失。因此,在确定学校最佳规模时,必须将质量因素作为一个变量加以分析,使学校经营效率和质量达到有机统一。

[1]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188.

[2] Finn R. F. Rsund,Lennart Hjalmarsso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The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4,76(2) :141-154.

[3] 约翰·伊特韦尔,莫利·米尔盖特,彼德·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

[4]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7-68.

[5]高宇.生产效率理论演进及其比较研究[J].天府新论,2008(1).

[6]杜育红.学校效率:研究的概念框架与计量方法的进展[J].教育与经济,2004(9).

[7]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2版.[M].梁小民,黄险峰,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6.

[8]曼昆.经济学原理[M].第3版.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36.

[9]陈小洪,金忠义.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2.

[10] 对于此数学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可参考中等程度的经济学教科书;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只需理解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即可。

[1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3-175.

[12] Panzar J C, W illg R D. Economios of Scop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268-272.

[13] 由学校合并而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称为合并经济。

[14]成刚,吴克明.我国高校内部效率研究——基于范围经济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5]成刚.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6(5).

[16]白云辉.学校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2).

[17]湛俊三,金婕.基于范围经济的高校核心能力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