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营与学校经营的分析介绍

经营与学校经营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经营与学校经营“经营”是本书研究的核心概念,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内涵,必须建立在对经营、学校经营概念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学校经营的含义,有必要对经营一词进行更周密的解析。从运作方式上对经营本质进行概括,经营就是指市场机制的运作。(三)经营的内涵综合前文对经营定义的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经营”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涵。

经营与学校经营的分析介绍

第一节 经营与学校经营

“经营”是本书研究的核心概念,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内涵,必须建立在对经营、学校经营概念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上。

一、经营的概念

“经营”本是经济学的概念,多用于商业领域,用以描述企业组织或营利性组织的相关筹划、组织、运营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营”及其理念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描述除企业等营利性组织外的非企业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活动,而且大有泛滥之势,如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经营人生、经营婚姻等。以往经营主要限定在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主的第一、二产业的组织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经营的主流开始转向包括教育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更多的是指提供不可见的各种服务活动。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专为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正式的规范性社会组织[1],不以营利为目的。要准确把握学校经营的含义,有必要对经营一词进行更周密的解析。

(一)辞源学意义上的“经营”内涵

1.汉语中的“经营”含义

在《辞海》中对“经营”的定义有3个:(1)本谓经度营造。语出《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引申为筹划营谋。《史记·项羽本纪赞》:“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亦指艺术构思。杜甫丹青引》:“诏谓将军拂绢素,意象惨淡经营中。”(2)犹往来。《后汉书·冯衍传下》:“疆理九野,经营五山。”李贤注:“经营,犹往来。”(3)专指经营办理经济事业。如:经营商业[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经营”的定义有2个:(1)筹划并管理(企业等);(2)泛指计划和组织[3]

可见,无论是在汉语辞源中,还是在现代汉语的具体运用中,“经营”的含义主要有“筹划”、“营谋”、“构思”、“管理”、“计划和组织”等。

2.英语中的“经营”含义

“经营”所对应的英文单词为operat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operate有5种含义:(1)工作,运转(work,be in action);(2)有效,起作用,发生影响(cause to work,control);(3)经营,管理或掌管(do business,manage or direct);(4)动手术(perform a surgical opera-tion);(5)出击,巡逻(carry out raids,patrols)。本文研究的经营主要取第3种含义,即operate作“经营”讲。与operate相近的单词有manage,run等。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上说,manage和operating语义相近。英文run所反映的企业经营之义,基本上能够包含在operate的含义当中[4]

(二)管理学中的“经营”含义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经营”是一个专业术语。对经营的界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经历了“商品经营—资产经营—社会资源的经营”的跳跃[5]

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法约尔认为,企业的经营是由技术、营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六种活动构成的[6]。我国学者陈佳贵认为,企业的经营是指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所进行的决策,以及为实现这种决策而从各方面所做的努力。经营内容包括经济预测、经济决策、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具体化为各种计划、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开展的各种工作(如财务活动、生产资料的供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的改革、发展同其他企业的协作关系等)[7]。曾兆祥认为,企业的经营是指企业从事生产、交易(购销)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一切实质性业务活动[8]。郑光财则认为,企业经营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为手段,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使企业投资、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与企业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9]厉无畏对经营的定义是,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调动起更多的社会资源,经过一定的创新活动,如设计、加工、制造、包装、重组、交易、置换等使之增值,并实现增值[10]。这一定义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含义的认识较为深刻,较好地揭示了经营的本质含义。

此外,“经营”还需与“管理”这个概念范畴相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运作方式的不同:管理侧重于科层制下刚性的运作方式,而经营侧重于市场需求驱动的自由的运作方式。从运作方式上对经营本质进行概括,经营就是指市场机制的运作。但必须郑重澄清的是,经营和管理的区别是相对的,实际上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座城市的发展,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11]

(三)经营的内涵

综合前文对经营定义的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经营”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涵。

1.经营的本质属性

经营的本质属性是组织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就是组织通过对其所拥有的或可控制的资源进行一系列的优化配置、整合,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组织的运作效益。

2.经营的行为特征

经营的行为特征是组织为实现其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包括环境分析、目标确定、战略选择、策略设计以及操作方式的确定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的基本行为。

3.经营活动的外部特性

经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其本质是对组织拥有的资源或可控制的资源所实施的筹划、营谋活动。这种资源具有内部和外部之分。根据资源是否为组织所拥有,可分为对组织自身资源的经营和对外在资源的经营。对外在资源的经营就体现了经营的外部特性,这也是经营区别于管理的重要特征。

在本书中,笔者将经营定义为,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提高组织内外资源的利用率和最大化的实现组织效益为目的,以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整合为基本手段,实施的组织环境分析、目标确定、战略选择、策略设计以及操作方式的确定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

二、教育服务与经营

在界定学校经营这一概念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即教育能否经营?这涉及教育的基本属性。

(一)教育的属性

经济学视角解读教育的属性是回答“教育能否经营”的关键。在厉以宁教授的研究框架中,教育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其生产性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而消费性则体现为教育是一种劳动和服务的存在形式[12]。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可以看作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

社会消费品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实物消费品,如住房、粮食、衣服、家用电器等;另一类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无形消费品,如:精神享受、娱乐服务、医疗服务、商业服务等。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工作者向社会、家庭或社会个体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养的非实物形态的劳动和服务,也是一种产品。教育过程可以看作是以教育服务形式存在的产品的“生产”过程。教育的消费与生产是联结在一起的。

对教育经济属性这一理论观点最著名的应用即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从教育过程来看,教育的生产性收益所产生的利润远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舒尔茨的研究结论是,国民收入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主要指教育资本)所作的贡献分别为25%和70%。现代经济学家萨查罗洛的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平均为15.1%,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为19.9%[13]

(二)教育服务的类型与经营

1.产品分类

产品根据提供者、服务性质、价格机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3种: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其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价格是垄断性的,即它们通常由政府规定,一律按规定收费。公共产品范围很广,如国防、公安、司法等由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服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由政府提供经费实现的服务。

私人产品指企业通过市场提供的各种产品与服务。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当一个人享用了该种服务后,就会有可能排除其他人对该种服务的享用。私人产品的价格可能是垄断性的,也可能是竞争性的,随供求变动而上下波动。私人产品遵循“谁享用谁付费”的原则,按单位产品收费,不享用不付费,享用多则多付,享用少就少付费。

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是准公共产品。一般来说,准公共产品是由某一社会团体或个人提供的服务。准公共产品通常只具备公共产品两个特性的一个,而另一个特征则表现不充分。根据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准公共产品两种类型。准公共产品的价格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既不像公共产品价格那样具有垄断的刚性,也不像私人产品价格那样有讨价还价的可能。

2.教育服务的类型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经对教育服务的类型进行过系统的论述。结合经济学中所给定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划分,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根据其性质有以下几种类型(见表1-1)。

表1-1 教育服务的类型

img1

(1)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这类教育服务之所以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主要是因为它们与前面提到的公共产品的含义完全相符。接受这类教育服务的人,不直接付费,而维持这类教育服务的费用则由政府的财政部门承担,不享用这类教育服务的人也需要为此支付费用(如纳税)。

(2)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这类教育服务基本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是因为尽管这类教育服务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并且依赖财政部门的拨款,但与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广播电视形式的公开教育不同,这类教育服务不是完全没有排他性的,也就是说,一些人享用了这类教育服务之后,至少就减少了另一些人对这类教育服务的享用。例如,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甚至高级中学,招生名额有限,一些人被录取了,另一些人就不能录取。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则没有这种排他性。

(3)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由社会团体、集体组织、协会等出资兴办的,以服务内部成员及其子弟为主的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4)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这类教育服务之所以被认为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不仅由于它们具有严格的排他性,而且教育服务的一切费用都是由享用这种教育服务的人提供。按单位产品付费,而提供这种教育服务的个人,需要垫付一笔创建费。(www.xing528.com)

(5)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与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不同的是,如果个人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不管这些补助是由各级政府提供的,还是由社会团体、企业等提供的),并且在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收费标准,那么这样的教育服务可以被认为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3.教育的经营

根据社会产品的分类,学校教育产品至少是属于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首先,教育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因为教育服务是面向群体的活动,在接受教育的对象中,这种服务并不具有排他性,举例来说,甲在消费教育产品时并不排斥乙的消费,也不排斥乙获得利益。其次,教育产品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这主要表现为随着教育成本的增加,获得教育服务的机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基于教育产品的性质,教育有必要进行经营,但是又必须有别于企业的经营。

教育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满足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人们对教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种类型的教育服务的竞争力主要依靠效率,而并非仅仅依靠价格。效率低下的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在同效率较高的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竞争时,是居于不利地位的。

就经营的结果而言,良好的经营有可能使教育收入大于支出,产生“盈余”,也可以称为“利润”。教育单位有好的经营结果,或者说,有了“盈余”或“利润”,这同教育的非营利性是不矛盾的。这是两个问题,不应把它们混淆在一起。教育的非营利性是就教育的性质而言的。但任何一个教育单位,不管它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都要计算收入和支出,都要实行经济核算,都要设法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经营得当,教育单位是可以带来“利润”的。问题在于:教育经营之后所得到的“盈余”或“利润”不同于企业经营之后所得到的利润。企业的利润在扣除公积金公益金之后分配给投资者,这是名副其实的利润,而教育单位作为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经营者所得到的“盈余”或“利润”,一般作为发展教育的基金,不存在向投资者分配“盈余”或“利润”的问题。这正是教育的非营利性的体现[14]

张铁明教授,在他的专著《教育产业论》中就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教育在社会的选择性消费中进入市场;教育市场的产生使得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直接补偿或兑现,也为教育的有效经营提供了背景基础;高质量、有特色的和适合不同教育消费者的教育服务,是社会教育选择的具体对象;对教育的有效经营可以产生利润,教育产业教育有利润,就可以吸收投资,既可以大量吸引个人和家庭因教育选择注入的消费性教育资金,又可以吸收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教育的利益获得性投资。教育经营是教育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15]

三、学校经营

尽管厉以宁教授在对教育产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论述了教育的可经营性,但是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经营、学校经营的研究仍比较谨慎,“认为学校还不能完全地进行经营,即使有也只能是经营管理[16]。所以对学校经营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从“学校经营管理”到“学校经营”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学校职能演变

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后,学校被定义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学校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社会组织,并具备了人类社会一切组织所共有的特征[17]

古代中西方的学校,其职能都相当简单,主要是以教化为基本职能。我国古代的学校,“修道之谓教”(语出《中庸》),学校以教化为基本职能。西方中世纪学校长期传播宗教道德,亦属教化[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以及学校的职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在当代社会,学校通常具有三种职能:教育性职能、社会职能、派生职能。所谓教育性职能即教育固有的教化职能,包括使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的职能;社会职能是指有关社会分化、社会流动以及一些更为次要的社会职能,包括社会选择职能在内,而作为职业教育典型特征的职业准备职能也可以列为社会职能的一种;派生职能,即学校自我保存、发展职能,管理学生等由学校存在派生出来的职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的普及,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现代学校的职能日益多元化,而且其比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不再单一承担教化的职能,而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社会职能和派生职能部分的实现,这也使得学校经营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学校经营的研究阶段

学校经营问题研究的源头在于学校组织制度变革本身。有关学校经营问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教授主持的研究报告《教育机会的平等》,进而兴起的“有效学校”建设运动以及美国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倡导的学校推行“教育券”的思想。国外有关学校经营问题的研究大体走过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

第一阶段是对公办学校办学质量的批评与反思。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提出的《教育机会的平等》的大型研究报告。20世纪60年代,美国是一个贫富差距比较悬殊的社会,詹姆斯·科尔曼的实证研究报告令世人震惊,该研究认为:学校教育对改变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成绩水平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针对这种关于公办学校教育成效低微的“悲观观点”,另外一些教育界人士却表达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学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克服消极因素,通过教育指导思想、学校社会系统和课堂学校活动的变革,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指日可待。由此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一种在欧美国家影响较大的“有效学习理论”。此外,这一阶段引导学校经营问题的另一个思想渊源是弗里德曼的“学券制”思想。早在1955年,弗里德曼发表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首次提出“学券制”理论,认为应该改变目前对公立学校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由政府向学生家庭直接发放教育券。这样既保证了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生掌握充分的选择权而增强了竞争意识,竞争的结果是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二阶段是“有效学校理论”盛行的阶段。具体说来,所谓有效学校理论,就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80年代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关于有效学校的研究范式。一般说来,有效学校的理论是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针对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学校中存在的学生学业成绩下降问题,总结了办学效果显著的学校的经验,主张在现有教育体制内,在不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条件下,通过端正教育指导思想、转变学校学习风气、改善教学组织管理、强化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改进学校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阶段的有效教育理论基本上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教育理论,它不主张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性措施,而只是强调在现存的政府科层制管理的现存制度之下,进行和风细雨式的学校内部变革。

第三阶段是有关“教育市场化”问题争论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教育改革,尤其是公立学校的质量和教育市场化等改革的核心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关注的议题。教育市场化的支持者认为“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才是有效率的体制选择,是可供选择的另外一种学校经营方式,所以应该基于新的市场制度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共教育体系,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而不是以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的体系”。

反对教育市场化的观点认为:“教育市场化是一种温和的制度主义改革思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给教育的更多的是负面的效应。这是因为市场机制中的学校只追求那些可被测量的教育目标,如学术成绩;忽视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其他方面,如合作精神。另外,强调竞争拉大了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并很有可能使学校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部分地投入到学校的市场运作之中。他们的最终结论是: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并不像其支持者所宣扬的那样更为公平,相反,它在许多方面是不公正的,因为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好的学校可以选拔那些在学术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强势的好学生,从而维护或提高自己的好的学校地位;而差的学校和差的学生则不能摆脱相反的恶性循环局面。”[20]

(三)学校经营的概念

陶大德教授对“学校经营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界定:学校经营管理活动是学校经营管理者以学校整体为对象,为了保证实现学校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以“学校教育商品”市场为导向而进行的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前瞻性的系统筹谋与调控活动的总称[21]。学校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个由主体要素、对象要素、中介要素有机结合,并在学校经营管理环境中运转不息的开放的、多元的经营管理活动系统,它与外部影响因素之间、与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必然是相互关联和协同、合作运动的[22]

任建华教授对学校经营理论及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学校经营的关键点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树立起经营观,在认识上确立“学校是可以经营”的观念。学校经营中的经营不是企业经营中的经营,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本质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明确学校经营实践客观存在着产品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3个形态。学校不同层面的经营工作的特点不同,运作模式相异,经营效果有区别。具体经营学校时,可以是在某一个层面工作,也可以在若干层面同时工作,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三,要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对自己学校特点做一个系统分析,以求完整把握。学校经营是经济行为,与学校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组织内外资源优化配置以取得好的效益,后者最为关注的却是组织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因而,经营学校除了与管理学校同样注重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素质之外,还必须极为关注产权、制度、组织等学校资源的素质,对学校进行教育经济学分类以确定学校经济学意义上的特征,从而奠定学校经营的基础。第四,善于确立经营领域和经营目标,学校经营领域和经营目标的确立,是基于自身各种资源素质,在经营理论指导下,在教育市场中实施经营行为的前提。其中经营领域的确立尤为重要,与学校经营层面又有着密切的关系[23]

靳希斌教授明确提出学校可以“经营”,并首次界定了“学校经营”定义,指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经营环境分析、经营思想的确定、经营目标的确定、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经营操作方式的确定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24]

周游博士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经营”的概念既不同于“经营管理”,也不仅仅是一种“营谋活动”,他认为学校经营的定义是:经营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学校效益最大化。包含一个重要目标、两个重要特质:一个重要目标是指学校经营必须扩张“人的增力”或者说实现人的“知识增值”,形成“人力资本”,按照教育规律完成社会所期望的育人目标。两个重要特质是资源配置合理化与效益最大化,即把既定教育资源和将获教育资源实行最优化配置,从而使教育产出总价值最大化[25]

靳希斌教授和周游博士对学校经营的界定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强调从“经营”的角度来对学校经营进行界定,包括经营目的、途径和实施过程;后者更强调学校教育自身的特质,突出学校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基于此,本文对学校经营的界定为:学校经营者管理者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学校效益最大化,以学校整体为对象,多层次优化配置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对学校的发展战略、内部运行进行系统筹划与调控的活动。

学校经营理论及其运作模式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属于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有着较强的实践规定性。因此,学校经营研究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学校办学、教育实践。

(四)概念辨析

要对学校经营的概念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将学校经营与企业经营、学校管理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厘清各个概念的内涵。

1.学校经营与企业经营的比较分析

经营最初是企业运行中的概念,后引入到公共部门。在学校经营和企业经营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

第一,服务对象上的区别。学校经营具有多公众性。学校组织必须引起消费者群体的广泛重视,除了通过资源配置和资源吸引创设好的基础,学校组织还需要借助经营方式处理与公众的各种关系。服务对象包括:未来学生、现有学生、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当地企业、当地政府等。而企业经营在服务对象上则有比较明显的针对性。

第二,经营目标上的区别。学校经营具有多目标性,一般多倾向于追求多种目标,包括学校的育人目标、社会服务目标以及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通过不断使学校教育实现观念创新,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服务,提升民族的精神文化品位以实现教育上的共同富裕。企业主要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减少社会的交易费用,赚取利润为目标,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

第三,产品特性上的区别。学校组织从事的主要是服务(而非有形产品)产品的生产供应,而服务具有迟效性、多效性、相连性、易变性、时间性和无权性等特征。学校经营的产品是一种教育服务,这种服务是凝结在学生身上的智力成果,需要经过一个连续的互为融合的教育过程,同时这种服务产品的提供具有终身性。企业的产品则更加明确,一般是没有生命意识的物化东西。

第四,经营的组织原则上的区别。企业的经营组织企划强调经济节约与生产效能统一原则,组织结构的设计要适合产品的生产、监督、营销与创新,组织的变革发展速度快,与外界环境联系密切。学校的组织企划则强调教学创新与规模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学校组织的设计要适合学生培养的渐进过程,要有利于教师劳动的创新,同时具有长远的教育连续性[26]

第五,监督机制上的区别。学校组织要受到公众的严格监督,因为大多数学校提供的必要性公共服务是享受公众资助和政府免税的,所以,其经营活动必须服从或服务于公众利益。企业监督机制则不同,主要受经营法律法规的约束。

2.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的比较分析

在对学校经营概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之间存在区别,尽管在国内研究的起始阶段往往将二者放在一起,称为“学校经营管理”。我们认为,将二者进行区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从内涵上说,“管理”与“经营”就有区分:管理侧重于对已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而经营涵盖更广,除了合理配置已有资源外,还需要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资源。

学校管理通常是指学校领导和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实践过程[27]

学校管理与学校经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标上的区别。学校管理的目标更加侧重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包括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发展、校园文化、学生身心发展等,以实现教育目的为终极目标。学校经营的目标在于实现学校效益最大化,以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管理学校,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指向的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校长关注的是上级评价(如能否通过检查或验收)和学校形象(如能否评上先进或升格晋级)。经营学校,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的是生存和发展,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学生家长的满意度[28]

第二,理念上的区别。学校管理遵循的更多的是科层制管理的理念“唯上”,贯彻落实上级的政策与命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不是由上级领导确定的,而是由学校的服务质量和教学水平决定的。因而学校经营更加强调学校自身的自主权利,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规律的调节杠杆,促进学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实现学校经营效益最大化。

第三,工作侧重点上的区别。学校管理更侧重于学校内部事务的处理,而学校经营则需要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之间寻找良好的结合点。管理学校,着眼于学校内部,重在练好“内功”,办学是封闭的,校长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也无权自行确定学校服务的对象、区域和层次。经营学校,办学是开放的,实行的是“内外兼修”,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学校在市场中找准位置,彰显特色[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