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及其欲求不满

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及其欲求不满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中的小松长期受到父母的严厉管教,长时间处于情绪的低谷期,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这与在游戏中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游戏中,小松彻底解放了自己,这使小松获得向往已久的自由,并逐渐升级成了对网络游戏的欲求不满。种种情绪与心境都会升级为对网络游戏的欲求不满,促使青少年在游戏的世界中放不下 “执念”。

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及其欲求不满

据《北京晨报》报道,家住北京郊区的小松(化名),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平时对小松管教得很严格,小松每天需要按时完成父母制订的学习计划,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在父母高标准的严格管理下,小松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常年是学校里的“三好学生”,父母对此也很骄傲。可是除了学习之外,小松的生活却是单调乏味的,每天完成父母制订的周密学习计划后,就到了睡觉的时间,第二天醒来,又是新一轮重复生活的开始。久而久之,周而复始,小松开始厌倦眼前的生活,他羡慕同龄伙伴们的无忧无虑,他想要找到一个避风的港湾,释放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就在这时,一款网络游戏走进了他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松在同学的推荐下接触了《反恐精英》(CS),大家聚在一起团队作战时,小松可以尽情地呐喊,指挥自己的队友,安排战略战术,一时间,小松成了这个团队里的小英雄。即时枪战的团队性、协作性、机动性和劲爆感彻底吸引了小松,“我爱电子游戏,我喜欢调兵遣将、决胜千里的快感,我也喜欢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感。”小松兴奋地说。小松的父母发现时,他已经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了。小松如同脱了弓的箭,再也听不进父母的管教,小松的父母一时间束手无策。

资料链接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 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表现的是遵循社会规则、符合社会人特点的“超我”和“自我”。而“本我”在现实社会中被道德法律、传统、舆论等规则压抑了,如对性的需求、暴力的倾向、颠覆的欲望和破坏的冲动等。而网络游戏为人们寻求“本我”提供了完美的空间,在网络游戏中“本我”得到了极度释放,表现出人格的超真实性。

游戏中的暴力厮杀对小松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可以作为游戏的一分子参与其中,影响战局,这是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此外,小松还认为游戏里追逐打斗的血腥暴力场景对自己而言是一种震撼的视觉享受。“我太压抑了,我要发泄。”小松如是说,他认为网络游戏给自己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不管是来自父母的、老师的还是同学的,在游戏的过程中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是一种极致的全新自由体验。(www.xing528.com)

现在的小松已经接受了初步的戒除网瘾的治疗,希望小松对网络游戏的欲望能够逐渐淡去,尽快从网瘾中解脱出来。也希望小松的父母能够给予小松适当的自由空间,使那个以前令父母骄傲的“三好学生”早日回来。

小松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是从网络游戏能给予他更好的情绪体验开始的。现实中的小松长期受到父母的严厉管教,长时间处于情绪的低谷期,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这与在游戏中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游戏与现实相比往往简单粗暴得多,小松可以暂时忘掉现实里的一切,把压抑的心情、低落的情绪统统扔掉,换来休闲和放松。在游戏中,小松彻底解放了自己,这使小松获得向往已久的自由,并逐渐升级成了对网络游戏的欲求不满。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充满了叛逆与张扬,在生活中有时得不到社会、学校、父母的肯定和赞同,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未来并不能完全被自己掌握,这促使他们努力寻找释放自己个性的舞台,虚拟的网络社会自然成了选择之一。在游戏世界中,大多数青少年释放自己的表现欲,妄想着作为本领非凡的英雄去完成伟大的使命,从而获得心理“成就感”。种种情绪与心境都会升级为对网络游戏的欲求不满,促使青少年在游戏的世界中放不下 “执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