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农村环境治理:创新与不足

内蒙古农村环境治理:创新与不足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内联八省外联俄蒙,国境线长达4221千米,在我国北方生态安全方面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阿鲁科尔沁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肉牛羊生产基地、全国主要的杂粮生产基地,全旗共认证15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属于全国产粮大县。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历史悠久,2014年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章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文章理论深度不够。

内蒙古农村环境治理:创新与不足

该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科学问题的新意性、研究方法的可行及可信性和研究样本的典型性上,具体如下。

一是科学问题的新意性。农村环境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因素。内蒙古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经济还没有在内蒙古得到全面繁荣发展的同时,城市周边郊区以及远离城市的农区和牧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层出不穷。内蒙古农村经济相对于全国大部分农村而言还比较落后,而且内蒙古幅员辽阔,横贯东西,区域经济差异性也比较明显。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内蒙古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进行研究,该研究以省级—市级—旗县—村镇级等四个等级维度来开展,无疑会给内蒙古农村环境方面的研究带来春天,使得内蒙古农村环境问题更加明朗,内蒙古乡村振兴的方向更加明确。

二是研究方法的可行及可信性。本研究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且以观察、问卷、访谈等调研方式收集第一手材料。同时通过资料收集、调研后报告撰写与环境评比结果的分析,同时又以第三者的身份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第三方组织介入农村环境治理所产生的效果。这对于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是研究样本的典型性。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从四个等级维度来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进行分析和研究,该所选地区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广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保持坚定的政治战略定力,牢记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嘱托,把内蒙古生态文明建好,把祖国正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筑牢。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内联八省外联俄蒙,国境线长达4221千米,在我国北方生态安全方面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中,内蒙古有大兴安岭、松嫩平原、辽河源、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草原、浑善达克沙地、阴山北部、鄂尔多斯高原、黑河中下游和西鄂尔多斯-贺兰山-阴山等10个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位居其中,占16%。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内蒙古是“东北森林屏障带”和“北方防沙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地区的“水塔”和“林网”,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和“碳汇库”。赤峰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的腹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区,蒙东地区经济中心,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赤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生态系统在我国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阿鲁科尔沁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肉牛羊生产基地、全国主要的杂粮生产基地,全旗共认证15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属于全国产粮大县。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历史悠久,2014年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文章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文章理论深度不够。由于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研究会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学科较为宽泛,虽然作者对于环境社会学理论、环境经济理论与公共产品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学习,但是由于作者的专业属于农学地理学范畴,跨学科研究难免存在理论深度不够的问题。其次调查问卷所收集数据的问题。由于调查问卷所调查对象为农民,其文化程度有限,所以调查问卷的问题相对简单,与此同时还可能存在调查对象对于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而产生错误的结果。另外整个调研过程具有高度的公开性、透明性与公平性,数据难免会失真。因此,笔者对于访谈采取碎片化处理方式,对村民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访谈,增强数据真实性。最后一点是对策建议不具有普适性,因为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同,研究对象行政等级不同等等原因导致对策建议的区域差异性。农村环境问题虽然具有一定共性,但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和双胜镇,虽然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仍然无法囊括全国整体农村的环境概况,因此,所提出的对策也无法做到全面合理,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释】

[1]张志胜.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1):201-210.

[2]党的十九大报告,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18-3-2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4]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光明日报,2018-05-20(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18-10-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l/2018/0926/c1001-30315263-2.html.

[6]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http://www.xjepb.gov.cn/xjepb/_639/_3042/_3046/162732/index.html

[7]环保部部长:“十三五”新增完成13万个建制村环境整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5/c_1116930557.htm

[8]沈费伟.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考察[J].农业经济问题,2019(8):30-38.

[9]张俊哲.农村环境问题研究——社会资本为视角[D].吉林:吉林大学,2012.

[10]Robert.2005.Forcing the Spring:The Transform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M].New York.Island Press:9.

[11]Pearce.2006.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J].Theecological economic(8):15.

[12]尼丹尔·柯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5-54.(www.xing528.com)

[13]约翰·汉尼根.环境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12-26.

[14]Mathis.2002.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J]New Society Publishers:20-22.

[15]仲上键一.地球环保政策与环境产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7.

[16]Ldpez.2005.Under-investing in Public Goods:Evidence,Causes,and Consequence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quity,and the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economies:211-224.

[17]Swanson.2007.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a case study of Yu Hang,Zhe Jiang[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7.

[18]Brown.2007.Energy-based indices and ratios to evaluate sustainability:Originality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innovation[J]Ecological Engineering:51-69.

[19]Eileen.2007.From NIMBY to Civil Right[J].Environmental History:314.

[20]Kathy B,Stephen P,Cordon R.2008.Argo-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the EU and United States a comparison[J].Ecological Economics:(65)753-764.

[21]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J].新农村建设,2016,(1):32-35.

[22]何留涛.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J].时代报告2013,(6):450-451.

[23]吴桂英.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对山东L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的个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4]李德营.邻避冲突与中国的环境矛盾——基于对环境矛盾产生根源及城乡差异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8.

[25]杜炎强.农村环境治理70年:历史演变、转换逻辑与未来走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82-89.

[26]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提要[J].环境保护,1988(3):2-5.

[27]闵继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J].改革,2016(3):84-93.

[28]乐小芳,栾胜基,万劲波.论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创新[J].中国环境管理,2003(3):1-4.

[29]金书秦.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其治理[J].改革,2017(11):53-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