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治理方法

内蒙古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治理方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14内蒙古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结合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计算整理得出2015年内蒙古12盟市农业现代化基础数据,如表3.15、3.16所示。表3.17内蒙古2015年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及权重农业投入水

内蒙古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治理方法

3.6.1.1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

(1)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

内蒙古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虽然在逐年提高。全区“十二五”农牧机总动力达到3805万千瓦,较“十一五”末增长25.4%;农牧机总值达到486.3亿元,同比增长83.3%。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10.6万台,其中20马力以上拖拉机达到72.4万台,占拖拉机总量的65.5%,同比增长14.9个百分点;联合收获机械保有量达到3.01万台,同比增长2.76倍。农牧业机械装备整体向大型化、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明显提高。农牧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作物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2.2%、87%和61.3%,同比分别提高了4.9、11.5和25.4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4%,较“十一五”末提高13.1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玉米马铃薯机收水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别达到59.5%和75.4%,同比提高48.8个和36.3个百分点,成为“十二五”期间农机化工作的突出亮点。天然草原打草场基本实现机械化收获。农机化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展。保护性耕作、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畜牧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全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952.7万亩,同比增加35.8%;完成机械深松整地1912.6万亩,同比增加24.1%;机械化精量播种、深施化肥秸秆还田等新技术继续大面积推广,分别达到6486.2万亩、6121.3万亩和2798.4万亩,同比分别增长40.3%、26.7%和67.9%;饲草料收贮、加工运输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牲畜饲喂、剪毛机械化有了长足进步;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促进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通过扶持种养殖农牧机大户、机械化家庭农牧场、农牧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服务组织,使得各类农牧业机械经营主体有了新的发展。全区农牧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869个,同比增长3.1倍;农牧机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农牧机大户总数达到20189户,同比增长1.3倍。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经营活力稳步提高、服务范围快速拓展;以农牧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机大户为主力的农牧机社会化服务占整个农牧机作业的比重达到32.7%,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制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如表3.12所示。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普遍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依据这5项指标数据比较分析显示:200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准备阶段,2003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准备阶段与起步阶段的过渡期,2004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的过渡期,2010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刘小燕在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定位与评价中研究发现,2012年内蒙古土地产出率为每公顷20291元,仅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2%,内蒙古农业发展中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弱、机械动力不足[12]

表3.12 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

续表

按照中国农业现代化标准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2015年的实际情况(如表3.13所示)可知,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人均GDP为71101元人民币,折合为11416美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0228元人民币,折合为1642美元;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39.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98%;农民人均收入占城镇居民可分配收入的比例为0.35。人均GDP、农民人均收入两指标显示,内蒙古农业已然进入了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比例和农民人均收入占城镇居民可分配收入的比例尚处于快速发展和起步阶段。综上,结合上述研究,从而可以判断出,2015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仍然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城乡差距较大和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仍然存在。

表3.13 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

数据来源:《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

(2)内蒙古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因地区差异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的差异,结合内蒙古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指标体系选取的系统性、典型性、可比性、可获取性等原则,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方面建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14所示。从农业投入角度讲,主要考虑农业方面的垦殖率、复种指数、灌溉率、单位耕地机械动力指数、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劳动力指数、单位耕地用电量;从农业产出水平角度讲,主要考虑农业方面的单位土地产出率、单位劳动力产出率、粮食单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农村社会发展角度讲,主要考虑农业方面的人均粮食产量、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化率来确定;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上讲,主要考虑农业方面的技术效率、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农民应该最先享受农业现代化的成果,所以农业现代化成果的显现也是体现在了农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上。

表3.14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查阅《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结合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计算整理得出2015年内蒙古12盟市农业现代化基础数据,如表3.15、3.16所示。

表3.15 内蒙古12盟市农业现代化基础数据

续表

表3.16 内蒙古12盟市农业现代化基础数据

(3)内蒙古农业现代评价各指标的权重

以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各盟市的内蒙古农业现代化相关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熵值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如表3.17所示。

表3.17 内蒙古2015年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及权重

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影响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表3.17可以看出,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中,农业投入水平影响最大(0.74533),其次为农业产出水平(0.3013),再次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水平(0.1374),最后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0.1172)。其中农业投入水平中影响较大的为单位耕地用电量和灌溉率,农业产出水平中影响最大的为单位劳动力产出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中影响最大的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中影响较大的为森林覆盖率和人均耕地。

(4)内蒙古12盟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分值

利用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分值计算公式即加权平均法,结合标准化处理后的各指标得分和权重,综合计算出2015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分值如表3.18所示。(www.xing528.com)

表3.18 内蒙古自治区12盟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

续表

由上表可知,12盟市综合分值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阿拉善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兴安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12盟市农业投入水平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阿拉善盟、乌海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兴安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12盟市农业产出水平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市;12盟市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包头市、乌海市;12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乌海市。

内蒙古12盟市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分值情况如图3.8所示。

图3.8 内蒙古12盟市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分值

(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根据内蒙古12盟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计算结果,利用Arcgis12.0做出分析,其中按照自然断裂点分成四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为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通辽市,第二为赤峰市、兴安盟,第三为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第四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利用Arcgis12.0进一步测算了农业现代化莫兰指数,农业投入水平莫兰指数为0.226491,Z得分1.884250,P值0.059531;农业产出水平莫兰指数为-0.175893,Z得分-0.396366,P值0.691835;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莫兰指数为0.199311,Z得分1.359381,P值0.174026;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莫兰指数为0.257653,Z得分1.711370,p值0.087013;综合分值莫兰指数为0.143208,Z得分1.278400,P值0.201109。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农业投入水平具有空间集聚性,农业产出水平具有随机性,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也具有随机性,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集聚性,综合分值具有一定空间集聚性。

2017年内蒙古现有耕地927.1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3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形成了自治区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内蒙古粮食主要产自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和赤峰市东部四盟市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2017年5盟市粮食产量达到内蒙古总量的82.8%。而这5个盟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内蒙古平均水平。但赤峰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相对落后于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农业投入水平较低。

提高粮食总产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属于内涵式发展方向,但是很有限,因为土地总面积是没有弹性的,扩大粮食作物的面积意味着土地的其他农业用途的面积会相应缩小,而土地的需求又是多方面的。专家分析,全区水浇地面积已经逼近6000万亩发展潜力上限,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受限,从面积上寻找优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况且农民多年来养成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习惯,降低了耕地质量的同时,增产作用越来越有限。而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属于外延式的集约式的发展,这就意味着要增加土地的投入成本,比如施肥、农药、覆膜和机械化。而对于农民来说最容易采取的就是施肥、农药和覆膜来提高粮食单产。全区74%的耕地由农户分散经营,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太分散,经营主体太弱限制了内蒙古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内蒙古粮食亩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千克左右,提高单产有潜力,所以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情况下,科技是提高单产最重要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