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生态唱法的唱词结构特征分析

原生态唱法的唱词结构特征分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剪剪花》又称《到春来》,它是江苏泰兴民间广泛流传的花鼓调之一。这首民歌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多处运用下滑音和波音的润腔手法,特别是第五乐句衬腔中的十度大跳,自然而生动。这种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悦耳动听,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江苏北部不但有花鼓,还有莲湘、花船、落莲花等,苏南有花灯、采茶灯、秧歌灯,这些都是边唱边舞的。技巧应建立在演唱者对歌曲内容完全理解的基础上的审美选择,它应是演唱者将歌曲内容

原生态唱法的唱词结构特征分析

民歌的歌词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表现了农民的真实情感,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民歌的歌词通常都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字里行间展露出人民的朴实与自然。叠词、衬词、方言、口语经常在歌词中的运用,通过歌词使歌曲更富于歌唱性的韵律和节奏美感,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歌源于生活,是民族文化的精粹,能集中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气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这些歌曲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对于民歌来说,歌词的语言则诠释了歌曲的思想灵魂。民歌的语言之所以生动传神,往往是因为作者结合了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用朴素的口语直接表达了出来。它意趣横生、浑然天成、音调和谐、自然成韵,字字句句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如《想你哩》将抽象的心理状态也表现得生动多彩,真切动人。这首民歌是对情人思念的内心独白:

想你哩想你哩,

(口唇皮皮)想你哩,

(实实对人)难讲哩,

想你呀想你哩实想你哩,

错把人家当成你。

《阳婆里抱柴瞭哥哥》(例4-12)中的歌词在结构上节奏比较滞缓,情绪也显得比较暗淡,上句长,下句短,使得歌曲形成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诗歌的字数也不断地变化,打破了诗歌整齐的七字或五字的结构模式。这首民歌的歌词类似散文,舒缓中表现出暗淡的情绪。这首民歌的歌词押韵,在每段的歌词中都使用了韵脚,第一段是在uo(“火”)和e(“哥”)上押韵,音色效果比较厚重。第二段是押韵在en(“人”和“尘”),第三段的韵脚是ian(“天”和“莲”),音色的表现上相对狭窄,恰巧用歌词表现出女孩由喜悦的心情到失望的情绪之间的对比。

例4-12

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内蒙古民歌(www.xing528.com)

《康定情歌》(例4-13)正好唱出了充满了生活情趣的小山城里青年男女们纯洁、天真、浪漫的恋情。歌词的首段由山、云起兴,进而唱到城,再由城而唱人,自然、亲切,没有一点矫饰之态。二、三段集中唱两位男女主人公之间近于直白的爱,最后,突然一转,道出两句惊人之语:世间女子任我爱,世间男子任你求。可见它们的思想还是非常开放先进的。四面的高山并没有挡住他们对于爱情的看法,视角和眼界都比较宽阔,体现出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大胆的追求。

音乐结构上来看,这首民歌一共三句,第一、第二句均为4小节一句,第三句扩充为5小节。从音乐材料的发展来看,三个乐句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运用了合头变尾的手法,即第二句的前半部分旋律与第一句相同,后半部分进行发展变化,结束于调式主音la(6)上,与第一句形成呼应。接着,第三句以“鱼咬尾”的手法进入(即以第二句的结束音作为乐句的开始音),由此引导出一个节奏舒展的材料乐汇(9~11小节),这一乐汇实际上仍是对第二句尾部材料的变形处理,随后,12~13小节准确再现了第二句后半部分的旋律,总的来看,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变头合尾。合头变尾、变头合尾以及“鱼咬尾”都是民歌中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所以歌曲听上去格外动情、动人。

例4-13

康定情歌

四川民歌

《猜调》是一首流传在云南彝族的民间儿童歌曲,在昆明近郊汉族地区也有传唱,是儿童在做游戏时演唱的趣味歌曲,在歌曲中还加入了生活的知识和内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歌曲生动活泼,在四段歌词中,每段有六句,第一、三段为问段,每段中有四问。第二、四段为答段。在节奏上,从首句开始,它的词与曲就以一对一的密集型节奏推进着音乐的开展,并一直延续到第六句的前半部分,这首歌曲采用了非常密集的节奏安排,除了一头一尾节奏较为舒展之外,中间的主体旋律基本上由紧凑的十六分音符构成,因此唱起来十分欢快、热烈,几乎是每一小节唱完一句词,使得对答在欢快中有一种“对答如流”的感觉。歌曲的曲调建立在六声商调式上,全曲尽管篇幅短小,而且以密集节奏为主,但它仍有疏有密,有紧有松,在密集节奏的运动中分出一定层次。先从八分音符起唱,随后进入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交错进行,把情绪推到高潮,最后,为了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终止,才出现了一个切分音,并结于低八度主音“sol”,与句首的高八度主音形成了一种圆满的呼应,使这首欢快、风趣、充满智慧的短歌获得了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旋律上,歌曲主要由降si、do、re、sol四个音构成,材料很简单,但是在音列组合上富有细微的变化,例如音列排序的不同、偏音fa的运用等,因此听上去不仅不觉得单调,反而觉得饶有情趣。

《老剪剪花》又称《到春来》,它是江苏泰兴民间广泛流传的花鼓调之一。因歌词描写年轻的丈夫牵着毛驴陪同妻子回娘家的内容,所以又叫《牵驴花鼓》。《花鼓》是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小面(丑)和一包头(旦),这种演唱形式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流行。这首民歌属于民间歌舞音乐,简称舞歌,有鲜明的动律感。《老剪剪花》的曲调建立在五声音阶、羽调式的基础上,由六个乐句组成单乐段。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旋律的重复,第五乐句是个衬腔插句,第六乐句是第四乐句的重复再现。这首民歌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多处运用下滑音和波音的润腔手法,特别是第五乐句衬腔中的十度大跳,自然而生动。爽朗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使全曲洋溢着轻松欢乐的气氛。

这首民歌结构严谨,节奏轻快。由于是歌和舞的结合,载歌载舞,并有丝竹及锣鼓伴奏,使它从单一的民歌演唱,而发展成为带有形体动作、表演造型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民间歌舞。这种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悦耳动听,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民间歌舞在全国各地形式繁多。江苏北部不但有花鼓,还有莲湘、花船、落莲花等,苏南有花灯、采茶灯、秧歌灯,这些都是边唱边舞的。也有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成为地方剧种的,如湖南的花鼓戏,皖南的花鼓戏,云南、四川的花灯戏,江西的采茶戏,陕西的秧歌戏等,都是起源于民间歌舞。江苏地方戏扬剧音乐中就有一部分是来自花鼓戏的曲调。

根据陕北人的语言特点,在演唱时注重长音、衬词、衬腔、滑音,完美充分的情感表达,离不开高超的演唱技巧。技巧应建立在演唱者对歌曲内容完全理解的基础上的审美选择,它应是演唱者将歌曲内容表现时的进一步发挥和再次创造,一切技巧都是为了表现作品的,都是受心灵的支配和调动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用气、咬字、发声、神态、形体等综合的要求,陕北民歌如《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用直音唱法演唱,几个哎哟、哎呀都是直音,根据情感对力度、速度、音色作不同的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