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胡艺术的起源及缓慢发展

二胡艺术的起源及缓慢发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二胡学术界对其来源的探索,主要倾向于从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发展而来。胡族是对西域各族的专称,奚是对居住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鲜卑族的统称。相反,在没有对这些内容有一致看法之前,我们的二胡学者和艺术家们可以对其流源进行不断的探索,这也是它作为弓弦乐器所与生俱来的神秘感、价值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二胡发展比较坎坷。目前比较倾向于唐代的奚琴、宋代的稽琴都是二胡的前身这一说法

二胡艺术的起源及缓慢发展

二胡的前身是胡琴,它具有音色美的特点,尤其在表现力上也比较出众。它是我国的拉弦乐器中比较重要的类型。二胡的演奏有多种形式,一是二胡独奏,二是与民族器乐合奏,三是二胡可以为歌舞声乐、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伴奏。二胡乐器的形制和演奏技法随着历史的推进在不断地演变和革新。正是因为二胡的不断演进,才能让这种乐器富于生命力,并在各种音乐中大放异彩。

二胡的起源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二胡学术界的问题。在当前,我们只是依靠一些为数不多的证据,一些少量的古代的文献来进行推理,最终得出二胡的来源。在二胡学术界,一直有着两种观点:一是二胡的外来说,二是二胡的本土说。但是目前二胡学术界对其来源的探索,主要倾向于从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发展而来。

就弓弦乐器的由来来说,有很多推论认为它们是外来的乐器。“西来说”是一种常见的议论。在日本的学者天边尚雄的《中国音乐史》记载中,弓弦乐器从印度的锡兰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传入中国;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二胡是从东胡地区或者从北方的胡族传来的。胡族是对西域各族的专称,奚是对居住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鲜卑族的统称。奚部介于胡族和中原地区之间,他们的文化相对西域各族的文化又更汉化一些,他们民族特有的乐器叫作“奚琴”。无论是胡琴还是奚琴,对二胡来说,二者都与二胡有不解的深厚历史渊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我国的很多专家对二胡的来源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确定它是外来乐器—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并在中原得以生根发芽,然后再向神州大地各处流传,并不断地成长为今天我们所见的二胡乐器。

二胡的“本土说”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观点。我国在唐宋时期比较流行的奚琴、稽琴就是弓弦乐器。宋代陈旸在《乐书》中记载了奚琴的相关情况,将其列为二胡的前身;同时还有宋代的高承,他在《事物纪原》中对奚琴也有记载。在演奏方法上,唐代的奚琴是运用和借鉴了扎筝的方法,将用“弓”击弦发展成用“弓”摩擦弦。直到宋元时期,我国的胡琴类的弓弦乐器的发展速度呈现了稍微快速一些的态势。明清时期,胡琴在百姓的生活中渐渐地普遍起来,它对民间戏曲的伴奏贡献也逐渐显现出来。直到发展到近代,人们才将这个乐器命名为“二胡”。

在中国几千年的二胡发展历史中,二胡这种乐器经历了各种变革和历史的更替。这些变革和更替不仅仅指二胡的乐器变化,而且还包含了演奏方法的变化。这些变迁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尽管二胡的流源还存在很多的争论,但是真假的定夺并不是那么重要。相反,在没有对这些内容有一致看法之前,我们的二胡学者和艺术家们可以对其流源进行不断的探索,这也是它作为弓弦乐器所与生俱来的神秘感、价值感。在这神秘的面纱的掩盖之下,我们就能够有无尽的动力去研究和发掘新的价值,去探索新的奥妙。

二胡在我国传统时期的发展其实是比较缓慢的。这从我们现在可考的资料中就可以看出来。我国能够发现的关于二胡的记载非常少,时间也比较晚。从唐代到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是二胡发展的“传统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二胡发展比较坎坷。随着唐代的民族融合交流的发生,北方的游牧民族奚人将奚琴传播到中原地区,当时普通的民众对这样的乐器的了解甚少,主要是统治阶级在使用,所以奚琴的传播和发展是很缓慢的。学者们将其定义为二胡的前身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历史可以考证的当时奚琴的形制其实就与二胡的形制很相似。二胡和奚琴都包含了琴筒、琴杆、琴头等,而且它们都有两根弦;同时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二胡的发声方式是靠琴弓拉弦而来,奚琴则是靠竹片弹拨而发出声音。在这一时期,由于奚琴是一种外来的乐器,而且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它的地位还没有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民间的普及和传播方面还很缺乏。基于此,在唐代,奚琴的发展是很有限的。

唐朝是我国经济和文化比较繁荣的时代。唐朝的乐器种类繁多,以琵琶、筝、琴、笛、笙、箫、呐、箜篌等为主要的乐器。唐朝的文化思想和政治思潮都是兼容并包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态度,那为何在那个时期奚琴没有更好的发展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唐朝乐器众多,奚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造成传播的速度缓慢。比如在唐代酒肆中,奚琴虽然能够成为伴奏的一员,但它对一般观众的影响是很小的。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融合,胡人经营酒肆在唐朝娱乐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酒肆的盛行对胡人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奚琴的传播作用却比较小。胡人的酒肆最突出的是它们的胡姬,也就是酒肆的女招待,作为配乐的奚琴是不受重视的,它不能吸引一般人的注意,也就不能在广大的普通民众中进行广泛的传播。胡姬不仅美貌而且善于歌舞技巧,她们的光彩有的时候甚至盖住了乐曲的光芒,作为伴奏的奚琴更是不值一提。唐诗中对胡旋舞、胡姬的描述很多也非常精彩。诗人刘禹锡对她们的描述是这样的:“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这些诗歌描绘了西域乐舞不仅技巧极高、难度极大而且胡姬的身段婀娜柔美,舞姿轻盈。在酒肆中,达官贵族、文人雅士等社会上层人士的爱好和追求基本是源于对美貌胡姬的优质服务、充满异域风情的歌舞表演的热爱。当时的奚琴是不知名的,因为它只是乐队的伴奏之一。所以,尽管在酒肆众多的繁华长安,能够出够风光的可能只是胡姬、胡舞,而不是从胡人那里传来的奚琴。

其次,奚琴在唐代的宫廷音乐中不受重视。比如苏祗婆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他来自西域,他对奚琴就不够重视。他善弹琵琶,他的琵琶琴声和谐,七声音阶技艺高妙。苏祗婆在唐朝宫廷音乐中的地位十分高,他带来了西域乐舞,这对中原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对当时的奚琴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在文献中也少有记载。他最擅长的主要乐器包括竖箜篌、五弦、昆琶、笛、笙、箫等。他的龟兹乐有七个音阶,演奏的乐器也非常繁多,达到了18种。由此可见,在这些繁杂的音乐的伴奏下,西域的舞蹈尤其盛行,成了主角,舞蹈的无穷魅力让传入不久的奚琴成为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www.xing528.com)

到了宋代,奚琴的传播也是有限的,但是同时还诞生了一种稽琴。另一种说法是奚琴只是稽琴的别称。目前比较倾向于唐代的奚琴、宋代的稽琴都是二胡的前身这一说法。到宋代,我国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对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相互渗透起到了积极作用。宋代在我国的封建时期属于经济比较繁荣的时代,人们在这样的情形下对精神上的需求就要求得更多更全面。尤其是统治阶级,他们对音乐的需求就更急的迫切。因此,宫廷音乐中的乐器在少数民族入侵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稽琴就登上了中原大地的历史舞台。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稽琴其实就是二胡的一个“近亲”,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稽琴与二胡在弹拨上有一些区别,因为稽琴主要是依靠马尾作为弓毛来进行拉奏。但是在演奏技巧上,“换把”“移指”成为稽琴比较独特的技巧,这与二胡的演奏技巧十分相似。依靠马尾作为弓毛来进行拉奏的可靠证据被载入沈括的《梦溪笔谈》。“马尾胡琴”由此而来。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当时的稽琴“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它是依靠弹拨琴弦来发音的,与拉弦乐器依靠轧弦发音不同;但是,在同是宋代人的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他明确地指出稽琴是拉弦乐器。这两种说法,让后世人在对稽琴的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种合理的推断和假设。业界最后一致认为稽琴在当时处于弹拨乐器到拉弦乐器的过渡阶段。在中国北部边疆,据可考证据显示,在宋代晚期,当时的稽琴以马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在当今的陕西榆林的石窟壁画中就有这样的画作作为证据。在壁画中的乐器的图像与现在的二胡十分相似。这种以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的乐器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一种重要的乐器,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色彩。这一时期也是拉弦乐器发展历程中一个标志性的阶段。南宋时期,胡琴类的拉弦乐器的传播进入了发展时期。尤其在杭州,当时南宋的都城,丝弦盛行。当时的“二弦”比较流行,它的形制近似于拉弦乐器。

进入元代,由于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国,大一统的时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为北方少数民族乐器在中原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时期,胡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更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仅限于宫廷音乐,而且胡琴还用于军队演奏活动,这对胡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正是因为胡琴的地位得以提升,它逐渐被用于所有拉弦乐器的统称。

马尾胡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音乐器材,被称之为“胡兀儿”“潮兀儿”。元代的时候,正式更名为胡琴。自打胡琴被广泛运用于宫廷音乐和军队音乐之后,它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提升。元代的胡琴主要是马尾胡琴,它的形状逐渐得到了统一,马尾胡琴的弓子由竹片弓变成了马尾弓。这是胡琴乐器功能和演奏方式得以提升的标志,也是我国传统的“弓弦类”乐器诞生的标志。

随着元代对胡琴的重视,在中原大地上,胡琴的发展和传播上了一个新台阶。各地的胡琴版本不断地涌向了历史舞台。比如广东粤胡,河南的坠胡、板胡,三亚的椰胡等。胡琴由北至南创作了乐器传播史上的辉煌篇章。它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胡琴,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胡琴不仅仅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乐器,而且还能在传播中注入各民族、各地域自身的特色,形成胡琴的分支。由此可见,在元代,胡琴的发展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琴不仅具备高亢婉转的旋律,它对抒发游牧民族豪放开放的情感也具备天然的力量。胡琴优美的音色使人陶醉,当时的演奏也比较成熟和完备,形成了多变的演奏技巧。胡琴作为一种有别于汉族的乐器、具有自身独特音乐风格的乐器。由于蒙古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突出,在文化上也独具特色,在生活习俗上也与其他民族相去甚远,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所以他们的胡琴也因此具备不同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胡琴有自身所特有的演奏技巧和所特有的艺术风格。所以,胡琴本身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去学习这门乐器;同时,由于蒙古族人掌握了朝政大权,他们对胡琴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他们当权之后对自身的文化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也对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地重视。所以,元代统治阶级对胡琴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推广,这才使得胡琴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发扬,并逐步发展形成自己的派系。

这一时期的胡琴虽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比较广泛的传播,但是从受众来说还是仅仅限于统治阶级和上层人士,普通民众接触得比较少。所以,从受众的人数来看基数比较小,从受众的阶层来看也是比较狭小的;而且由于胡琴在全国各地各民族中传播的时间还比较短,要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学习并掌握好这一门乐器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所以,在元代还没有胡琴的民间自演的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