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樱花前线与文化发展

日本樱花前线与文化发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早春,日本专门机构都会像预测天气预报一样,发布“樱花前线”,即日本国境内樱花预计开放的时间。全世界的人们追着“樱花前线”,展开了一场全民“樱狩”行动。“樱花飘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其实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樱花并不是主角,梅花却占了主要篇幅。樱花,这一日本本土花树,也浓墨重彩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樱花在日本的发家史,即是日本文化的发迹史。

日本樱花前线与文化发展

目 蔷薇目

…………………………

科 蔷薇科

…………………………

属 樱属

拉丁学名 Cerasus

拍摄地点:X桥

愿如释尊,物化阳春,望月在天,花下殒身。

——西行法师

提起樱花就想起日本

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存疑。

每年早春,日本专门机构都会像预测天气预报一样,发布“樱花前线”,即日本国境内樱花预计开放的时间。从福冈到札幌,樱花盛景占领了这个狭长而气候不一的岛国,一整个春天。全世界的人们追着“樱花前线”,展开了一场全民“樱狩”行动。(www.xing528.com)

“在樱花树下喝酒,是日本人的特权。”

三月,在日本又被称为“樱月”,日语里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花见”,就是指观赏樱花。在樱花盛开的时节,心灵手巧的女人们一早准备了花见团子(樱花、白糯米、抹茶做的三色成串的年糕)、水信玄饼(樱花果冻)、樱饼(樱叶包裹的樱花糯米豆沙点心)和各式与“樱”有关的物什,人们坐在樱花树下,喝酒唱歌,或是只是静静的一个人,走过满是落樱的小道。

“樱花飘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在日剧或是日本电影中,樱花出现的频率,恐怕只有“奔跑”的场景能与之一较高下,更不用说,日本从古至今各大诗人、作家歌手对“樱”的偏爱。

其实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樱花并不是主角,梅花却占了主要篇幅。(《万叶集》之于日本,相当于《诗经》之于中国,很巧的是,两者都以民歌集萃为主,贵族作品是少数)这主要是因为,《万叶集》的成书在奈良年间,相当于中国的盛唐时期,此时的日本受强大的唐文化影响颇深,赏花情趣自然也追随唐人,以赏梅为主。及至平安时期(相当于中国的中晚唐到北宋时期),贵族文学和贵族审美引领日本文化产生了蜕变似的独立,这一时期,以《源氏物语》《枕草子》为代表,日本文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樱花,这一日本本土花树,也浓墨重彩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以喜爱樱花的嵯峨天皇为标志,他在宫中举办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花见”,而他的儿子,明仁天皇干脆把御所紫宸殿(南殿,是举办天皇即位、立太子、修法等最庄严仪式的地方,此外,唐代大明宫的第三大殿也叫紫宸殿,群臣在紫宸殿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唐明皇就曾在紫宸殿前让群臣拿嘴摘樱桃,这一段趣事,我们在讲樱桃时再细说)前原本右边种棵橘子树、左边种棵梅花树,改成了右边种棵橘子树、左边种棵樱花树。所以,在这一时期成书的日本和歌集大成者《古今和歌集》中,樱花一跃成为了主角。以“樱花诗人”、《山家行》的作者西行法师为代表,他用一生的时间吟咏樱花,为日本樱花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樱花七日”,这句日本俗谚,是说樱花从盛开到凋谢,只用七天的时间。日本作为一个饱受地震海啸火山之苦的国度,形成“物哀”“侘寂”的美学一点也不令人意外。“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在其辞世歌中感叹“人生五十年,如梦幻泡影”。“太阁”丰臣秀吉在其全盛时期,亦在醍醐寺广植樱花,又在盛大到青史留名的“醍醐花见”之后,匆匆辞世。

在日本文化里,有“千本”这个概念,单独的“鸟居”不过是朱红色的门框,还不如中国的“牌坊”来得精致,但组合成伏见稻荷神社的“千本鸟居”就成了不得了的人文景观。“千本樱”也是同理,樱花一齐盛开时的壮丽和一齐凋谢时的壮美,确实与日本的人文精神相符。

由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樱花在日本的发家史,即是日本文化的发迹史。

拍摄地点:图书馆

其实学术界一说,樱花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冲绳地区的寒绯樱和喜马拉雅樱就非常相似,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樱花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以及日本和朝鲜。”但今天大部分的观赏樱种,大多都源于日本原产的大岛樱、大山樱杂交培育而成。

在交大,晚樱的数目居多,第四教学楼前和图书馆边都多见,北区校车站向鸿哲斋的夹道也有部分早樱。早樱和晚樱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单瓣,后者是重瓣。交大的晚樱有三种,纯桃红色的是关山樱,白色带樱红外圈的是松月,白色带淡粉色外圈的是一叶。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春天,要是没有机会去日本凑热闹,在交大校园里像白居易那样绕着樱花花枝春游,想必也是极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