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美课堂对比:学生在美国是学习的主人

中美课堂对比:学生在美国是学习的主人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也询问过一位在美国大学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他告诉我,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的。8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被称为“青苹果”,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数据。

中美课堂对比:学生在美国是学习的主人

1. 中美两国初级教育的课堂

南京新模式软件集成公司总裁张卫先生在2013年1月12日给我发了一封邮件,邮件的内容是《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4日第5版的《两份错误预言的报告》。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 美国的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 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翻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

(3) 美国的学生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到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的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与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2. 美国高校的课堂

我曾经询问过一位本科毕业去美国读研究生的留学生: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他回答我,在美国作为学生得到的关爱和尊重在中国的学校里没有。

我也询问过一位在美国大学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他告诉我,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的。他进一步具体地和我讲,在开课一周之内,如果学生不喜欢讲课的老师,学生有权退出课堂重新选课;如果课堂上有半数以上学生不喜欢讲课的老师,学生有权提出更换老师。还有,在第一堂课上,老师首先做的事情是认识每一个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和本人对上号。如果在随后的课堂上出现老师弄错学生名字的情况,学生可以认为老师对他本人不够尊重,对工作不那么敬业,学生有权控告。

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思想起来的过程,学生将在自己思想的过程中发现自我、释放自我、建立自信,养成健全人格。

3. 中国高校的课堂

《扬子晚报》2011年11月1日A4版,标题:《南师大治“懒”:9点停供早餐》。副标题是:“调查显示大学生睡懒觉习惯正越来越普遍。南京师范大学在用‘断炊’的手段逼学生起床去教室上课。”

《扬子晚报》2012年3月2日A5版整整一个版面,标题:《南师大防逃课绝招:拍照、点名》。

该版还顺便“总结出各高校稀奇古怪的点名方式”。

(1) 蓝牙点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系老师研发出的一套新的点名系统。(www.xing528.com)

(2) “抽奖”点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的陈老师别出心裁地开发的一套点名系统。

(3) 短信点名:上海某高校闵老师发明的一种让学生“发短信”点名的方法。

(4) 青岛某大学老师查勤用排队点名的方法。课堂最后拿出20分钟让同学们排好队,点一个走一个。

学生的身体被推进了教室,学生的灵魂同时被挤出了身体!如此教育的结果是身心分离。身心分离的人,一不会成人,二不会成才,三无感受幸福的功能。

4. 两种培养结果

一种结果:

《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4日第5版的《两份错误预言的报告》中还写道:

25年过去了,仅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根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以及44%的最常被引用的论文出自美国。2003年共产生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占了半数左右。目前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

另一种结果:

人民日报》2011年3月16日发表了一篇报道,标题:《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问题突出》。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记者李晓宏) 日前,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发布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和性健康知识方面问题突出。调查表明,从小学到大学,人际交往能力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75%的高中生感觉与父母交流有问题,80%以上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他们自信水平的重要原因。

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等单位2010年共同启动实施了“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在北京、黑龙江等地先行试点“青苹果之家”教育咨询。

“青苹果”是什么意思?是指肉体长成、心理幼稚的成年人。

孤独感是什么意思?是因为没有魂魄、缺乏自信、缺少健全人格、不善与人交际、难以融入成人社会,内心不由自主产生的一种焦虑,程度高一些的被称为“自闭症”。

8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被称为“青苹果”,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数据。按照遗传的规律,“红苹果”的后代不一定是“红苹果”,“青苹果”的后代多半是“青苹果”!

这是一个让人瞻望民族前途不寒而栗的报道!

5. 麦肯锡公司对中国人才荒的报告

《参考消息》2013年7月1日刊文《中国大学生须防“毕业迷失”》: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到2020年,在低端劳务市场(指仅有初级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将比工作岗位多出2300万。而高端劳务市场(指拥有大学学历或职业技能资质的劳动力市场),则呈现人才短缺日益严重的趋势,到2020年,人才供求缺口将达到约2400万。如果中国不能弥补这一缺口,那么机会成本可能高达2500亿美元。

麦肯锡报告列举的数字是否精确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趋势客观存在。此外,中国大学生的迷失,并非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开始,而是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

改变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思想起来,学生们将在思想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找回自信、不再迷失,麦肯锡报告中提到的趋势完全可以遏制甚至于逆转。

中国学生聪明,中国学生的勤奋无与伦比,中国学生知道自己迷失但不甘心迷失,中国学生只缺一个能够自主学习、自己思想的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