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群再生产:数量与指标、类型

人群再生产:数量与指标、类型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可以认为,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辩证统一的过程。人口再生产的数量指标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生育率水平和出生婴儿性别比例有关。表4―1 6个代表性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根据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其他人口指标,人口再生产类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人群再生产:数量与指标、类型

(一)人口再生产的内涵

人口再生产是人口不断更新、时代不断更替、人类自身得以延续和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过程。从人口的二重属性来看,人口再生产过程是生物学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生物学过程是人口再生产过程的自然基础,社会过程是人口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的形式。苏联学者曾指出:“人口的自然变动,包括作为人的生物本性的直接后果和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群所固有的那些人口过程。属于人口自然变动的事件有:死亡、出生、婚姻关系的聚散。人作为一个生物种别的特性是上述每一事件的基础,但在人类社会中这些事件都具有社会性。”据此可以认为,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辩证统一的过程。

人类虽然永远摆脱不了自然属性的作用,但随着掌握、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的增强,人类活动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政府制定用来指导或调节人口再生产的政策是合理的。

(二)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基本数量关系

对一个封闭人口总体来说,出生和死亡是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的两大基本因素。人口再生产的数量指标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其数量关系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K=b―m

出生率取决于育龄妇女生育率和人口年龄构成,死亡率取决于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人口出生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生育率水平和出生婴儿性别比例有关。因此,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有:人口出生数是以怎样的生育率实现的,人口是以怎样的死亡率陆续死亡的,以及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它对出生人口分为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有决定性作用,女性人口又将参与未来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现有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对今后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及人口再生产规模和速度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清楚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表4―1)。但应注意的是,自然增长率相同,其社会经济背景或人口学含义可能相差很大。如自然增长率为0,可能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45‰,也可能均为10‰,其中的差别反映了两个大相径庭的人口过程。

表4―1 6个代表性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

根据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其他人口指标,人口再生产类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原始型

原始型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生率、死亡率均可达到35‰~50‰,婴儿死亡率超过20%,半数儿童活不过5岁,因此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总数增长非常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遇到天灾和疫病流行,还会有所减少。产业革命以前,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

当今世界,就一个国家而言,人口再生产属于这一类型的已经没有了,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人口再生产仍属于这种类型。

2.年轻型(www.xing528.com)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死亡率渐趋下降,而出生率则持续偏高,二者之间的差距显著拉大,促使人口迅速增长,年龄结构走向年轻化。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属于年轻型,其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35‰,跨度很大,故从中又可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原始型向年轻型的过渡类型(如尼日利亚)、典型的年轻型(如巴基斯坦)、年轻型向成年型的过渡类型(如孟加拉国)。

3.成年型

成年型的特点是死亡率很低,出生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5‰,年龄结构逐步向老龄化方向演变。该类型包括一些近二三十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控制成效显著的发展中国家及部分发达国家。中国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4.衰老型

衰老型的特点是出生率降至最低水平,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由低谷回升,与出生率逐渐靠拢,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降到负数,人口呈零增长或负增长。自1971年联邦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零增长国家后,此类国家不断增多,现已覆盖大半个欧洲。东欧和苏联原先人口自然增长率距零增长尚有距离,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自然增长率呈断层式剧降,已成为世界上负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据俄罗斯《真理报》2003年11月13日报道,俄罗斯正在慢慢“消失”。人口统计分析显示,到2075年年底,在这片占世界陆地面积1/6的广袤国土上,将只有5000万~6000万的人口居住。从1992年开始,到2000年,俄罗斯人口已经减少了300万之多。只有11个地区人口增长率达到零增长,其他地区全是负增长。其中的27个地区2000年人口死亡率是出生率的3倍,到2002年已经有65个地区出现这样的现象。

从以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中可以看出,各种类型的分布和演变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性。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他认为西欧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经历了三个序列或历史阶段,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三个序列。

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德里的“三个序列”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并将它推广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对这些国家将经历一次人口高速增长做了准确的预言。诺特斯坦将兰德里的第三个序列又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融会了兰德里和诺特斯坦的观点,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后来又提出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high stationary),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early expanding),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late expanding),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然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low stationary),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⑤减退阶段,即D阶段(diminishing),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上述理论统称为人口转变论。不同类型国家的经验都表明,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对于人们科学地认识人口运动的客观规律起了积极作用。决定人口转变过程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构成了人口转变的社会基础。此外,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上层建筑对人口转变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由于发展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人口转变虽然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具体演变过程却各有特点。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其人口转变完全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整个转变过程历时一个多世纪。

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的显著区别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故人口转变速度快,势头猛,在几十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两百年的道路。

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模式的特点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是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于一国,在世界范围内不多见。根据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全国不同地区所处的人口转变阶段大致是:1993年起上海进入绝对衰减阶段;东部其他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中部地区进入后期扩张阶段,形态上已向低位静止阶段演化;西部地区进入典型的后期扩张阶段。

印度人口转变速度较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仍未出现明显的下降势头。预计比中国大约晚半个世纪。

以上四种模式大体上涵盖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就整体而言,发达国家已进入低位静止阶段,人口转变已基本完成;发展中国家则处在早期或后期扩张阶段,人口转变任重道远。全人类的人口转变可望于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完成,届时世界人口总数将在105亿~110亿的水平上实现低位静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