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冷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冷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一些在冷战时期潜伏的地缘政治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从而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21世纪交替前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塑造世界地缘政治新版图一手制造和策动的区域战争。这四场战争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直接促动了冷战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全面调整。

冷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了全新的国际政治地理态势。与此同时,一些在冷战时期潜伏的地缘政治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从而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总体上看,冷战后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具有以下特征。

(一)多极化仍是国际战略和政治格局的长期趋势

两极格局崩溃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态势是“一超多强”,各种力量在重新分化组合。目前,世界格局正处于主张单极的势力与主张多极的势力之间较量的过渡时期,美国以其雄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一直推行霸权主义,妄图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单极格局。在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为使其一超独霸的地位在21世纪能够继续保持下去,美国紧紧抓住冷战后形成的有利形势,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为谋划和塑造新的世界地缘政治版图,甚至在条件尚不成熟时,也敢把国际社会的普遍声音抛到一边,利用时势,“制造”机遇。21世纪交替前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塑造世界地缘政治新版图一手制造和策动的区域战争。这四场战争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直接促动了冷战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全面调整。“9·11”事件加强了小布什主义的理念和行动,美国因本土首次遭到恐怖袭击而愤怒,开始把本国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顾世界安全,公开提出“先发制人”“单边主义”,而置联合国于不顾,连续以反恐为由在世界上发挥美国的军事威力,以表现自己超级大国的实力:打击和更迭了阿富汗前政权;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声绕过联合国出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又在俄罗斯的后院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扶持建立了亲美政权。2002年9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了美国政府第一个《美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报告,这份报告描画了美国建立一极地缘政治世界的梦想,具体包括“维持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战略”“先发制人战略”“单独行动战略”三个部分。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主张推动和建立多极化格局。多极化力量正处在提高本国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合作推动多极化过程的时期。冷战后的世界是动荡和不稳定的。多极化发展取决于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美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关系,另一方面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因此,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不平衡的、曲折的斗争过程。美国这个单极力量并不意味着它能在世界事务中为所欲为,在科索沃问题上受到中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抵制和反对,其避开联合国而独行其是的企图也最终遭到失败,这也表明美国左右国际事务的能力在下降。随着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及国际组织实力的增强,必然会成为制约单极力量的主要因素,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国内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世界安全的不稳定因素。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化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因此,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正确处理好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矛盾,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地区冲突扩大的重要条件。当前,冲突的国内化与解决途径的国际化趋势十分明显。

(三)世界政治地理背景出现三条冲突带

国际地缘战略竞争的主线在美、中、俄三国之间全面展开,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苏联解体引发的欧亚大陆内部地缘政治结构变化,导致新的地缘政治活跃地带的产生。新的地缘政治活跃区几乎涵盖欧亚大陆交接部位的全部,甚至包括所有的“大陆边缘”区域。三条冲突带或者三条危机弧没有根本改变。

第一条是沿原苏联集团的重要势力范围,即波罗的海中欧巴尔干分布的“破碎地带”。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有约20个中小国家,各国人口从一百多万到几千万,面积从几万平方千米到几十平方千米,居民成分错综复杂,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几十种教派林立,多数国家同其他邻国都有民族矛盾和边界争端,有些已成为有名的“火药桶”,历史上曾经引发过多次欧洲战争,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也爆发于此地带上。它影响到俄罗斯统一后的德国及英、美、法等国之间,中西欧列强及其附属之间,一体化的欧洲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斗争。(www.xing528.com)

第二条冲突带是沿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到土耳其和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如塔吉克斯坦),直至近东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的伊斯兰教“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带正在成为国际局势动乱的新“震源”,它不但威胁欧洲侧翼,也对美国构筑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企图提出了挑战。这一条冲突带所以显化,简单地说,是由于维系冷战的绳索突然绷断,造成原有的、曾被掩盖的、根深蒂固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导致历史上形成的不同民族、宗教和文明的冲突加剧。

第三条冲突带是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斯里兰卡及巴基斯坦等国的新一轮残酷厮杀争斗造成的“热点群”。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又是种族、宗教、文化最多样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使这里再度成为全球危机的重大策源地。在这一地区,既有宗教、文化和种族差异,更有边界、领土争端和政治的、军事的对抗与竞争。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争相进行的核试验,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四)世界出现三种文明互动的趋势

世界三种文明的互动是指以欧美为基地基督教文明、以阿拉伯世界和中亚一带为活动范围的伊斯兰教文明、以东亚地区为中心的儒教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既包括竞争、摩擦和冲突,也含有合作、融通和妥协。这三种文明所依存的三大政治地理板块,可能会构成未来一段时间内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人类政治活动的主战场。

(五)多边合作与双边合作并存

冷战后的世界,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基本都不再以政治画线,不再分哪个国家属哪个“阵营”,而是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与他国进行多边合作或双边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如在“反恐”方面的多边合作,美国、日本、欧盟在军事上的多边合作,美国、日本在东亚军事上的双边合作,中国与欧盟、俄罗斯等在经济上的合作等。近年出现的以平等互利、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各种大国间的“伙伴关系”,则是大国合作的最新表现。

应当看到,由于“一超多强”国际形势的形成,在各国关系问题上,实际上是既互相合作又互相钳制。由于“一超多强”,各大国都在进行综合国力较量,合作的目的都是加强自己的实力,在不利于自己利益的领域,各大国之间仍然纷争不断,摩擦不断,有时甚至表现得很激烈。如在经济、贸易上,美、日、欧矛盾重重,有时甚至动用制裁手段,美国就曾对欧盟、日本钢材进口加以制裁。在军事打击伊拉克问题上,法国、德国、俄罗斯就曾激烈反对,迫使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采取单边行动;中国与欧盟的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谈判由于美、日的干扰而迟迟不能达成协议;中、日之间近年出现“政冷经热”情势,致使日本首相多次意欲访华终未成行,后又因台湾问题、中国东海油气田、钓鱼岛等问题大有演化为“政冷经凉”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