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锣鼓巷旅游发展:探索新模式

南锣鼓巷旅游发展:探索新模式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2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南锣鼓巷的旅游发展是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慢慢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着力发展旅游—成为知名景点—不堪重负—控制旅游活动—探索南锣旅游新模式”的过程。

南锣鼓巷旅游发展:探索新模式

2.2.1 城市相关政策

在整理重要相关政策时,政策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四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这是北京市发展的总纲领;另一部分是关于历史街区的重要政策或文件,选取原则是该文件对南锣鼓巷是否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这个原则上,按照时间进行排序。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83)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编制与实施的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当时北京的城市性质,强调北京作为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重要性。总规主要内容包括:有计划地疏散市区人口,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居民的住房紧张问题,成立首规委审定并实施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近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和制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同时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这版总体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北京的发展有规划、有步骤,督促法规的制定,形成相对合理的建设体制,并设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总规中还提到在城市的建设中要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妥善保护。

1990年11月北京市政府批准25个(旧城区2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就包括南锣鼓巷四合院传统平房区,但当时只是划出了保护区,并没有确定具体的保护范围,因此无法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及相关的法规,导致规划管理部门在处理该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时没有强有力的法规依据。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在1994年正式发布实施,与1983版相同的是总规强调要控制市区人口,完善北京的首都功能等,不同的是更加鼓励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的步伐。同时总规中明确了保护古都风貌的原则、措施和内容,要求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明确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制定保护管理办法。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出台6年后,2000年左右《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发布实施,此规划为1990年批准的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提供了法规依据。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提出了法定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及保护制度,并提出了其构成标准和公布程序。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在2005年发布实施,这一版总规坚持严控北京市区,延续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更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建设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将北京打造成“宜居城市”。在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保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强化城市中心区文化职能、促进内城复兴的发展方向。

2006年,《交道口街道社区发展规划(2006—2020年)》在交道口街道正式实施,该规划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编制完成,主要从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景观风貌、道路交通、居住条件、社区服务六个角度为交道口规划出了明确的目标。(www.xing528.com)

2016年,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完成,在这版《北京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不再强调“经济中心”,而是“强化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虽然在前面几版也多少提到,但这一版对于疏解的要求更具体、更全面。同时比起此前版本中要严控人口的目标,新版总规更是明确画出三条红线,即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对于城市风貌建设加大力度,一方面计划到2035年,北京能初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宜居之都;另一方面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在新版总规中,划出了13片具有突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点地段作为文化精华区,强化文化展示与传承。

2.2.2 南锣鼓巷旅游发展

南锣鼓巷的旅游发展是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慢慢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着力发展旅游—成为知名景点—不堪重负—控制旅游活动—探索南锣旅游新模式”的过程。根据四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时间点,将南锣鼓巷的旅游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种子阶段、缓慢发展阶段、飞速发展阶段、管控调整阶段。

种子阶段(1983—1994年):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83)中提到,要迅速发展食品加工工业、电子工业和适合首都特点的其他轻工业,以满足人民生活的旅游事业的需要。此时,部分人已经有了旅游的需求,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事业才刚刚开始起步。这时候的南锣鼓巷区域内的主要生活群体为社区居民,还保留着老北京胡同的风貌,具有优秀的旅游资源,但还没被开发,因此称为种子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1994—2005年):这个阶段主要有两大变化:第一,南锣鼓巷成为“艺术空间”,这是由于南锣鼓巷周边有许多艺术群体,他们需要休闲和小聚的地方,当时较为隐秘又安静的南锣鼓巷自然成为首选,在这些艺术群体的带动下,南锣鼓巷也被称为“孕育艺术创意者的摇篮”。第二,在2000年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休闲活动需求增大,许多历史街区为了迎合市场,大力发展商业。在《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提到,由于南锣鼓巷的酒吧尽量与胡同融为一体,凭借着天然的历史资源,形成了“静吧”特色,并在固定“吧客”群体内树立了高品位、文化特色明显的酒吧主题印象,形成良好的口碑。这种口碑为后来塑造“南锣鼓巷”旅游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飞速发展阶段(2005—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体育旅游业带来了积极影响,奥运会带来的入境旅游人数达483万人次,通过入境旅游获得的总收入达478亿美元。在这样大的经济和城市形象塑造的契机下,北京自然要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北京的宣传中,胡同区成为主打品牌,而南锣鼓巷“中国传统民居体验区”的地区特色,就是它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的资本,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南锣鼓巷古都风貌保护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和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区的建设成果,将东方神韵与现代奥运完美结合,给国内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17]。随着南锣鼓巷名气传播越来越广,慕名而来的游客迅速增多,2015年的国庆节,一天的人流量超过10万人次,这不仅给当地居民造成诸多不便,巨大的人流量隐含的安全问题更是不可小觑。

管控调整阶段(2016年至今):南锣鼓巷为了缓解街区的超负荷旅游状态,减少游客来访数量,2016年4月,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同时,南锣鼓巷主动取消了自己3A景区称号。2016年12月开始进行对南锣鼓巷的封闭调整,2017年5月再开放时,南锣鼓巷的各方面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游客数量居高不下,就在2019年的清明假期第一天,南锣鼓巷接待游客数量就超过28万人次,说明旅游热度仍在持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