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音乐:西方钢琴艺术流变与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音乐:西方钢琴艺术流变与发展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系列作家、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矛盾重重的反映,构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纷繁的画面。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最先和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歌剧领域。当时的法国歌剧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喜歌剧,另一个是大歌剧。下面就浪漫主义时期法国的主要代表作曲家及其音乐进行阐述。(一)埃克托·柏辽兹及其音乐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代表是埃克托·柏辽兹。

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音乐:西方钢琴艺术流变与发展

法国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园地。19世纪初至70年代,法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动荡,这必然给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学艺术留下深刻的印记。一系列作家、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矛盾重重的反映,构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纷繁的画面。这些作家有夏多勃里昂(Francois Renede Chateaubriand)、贝郎瑞(Pierre Jeande Beranger)、司汤达(Stendhal)、拉马丁(Alphonse Marie Louisde Lamartine)、维尼(Alfredde Vigny)、巴尔扎克(Honorede Balzac)、大仲马(Alexandre Dumas)、雨果(Victor Hugo)、梅里美(Prosper Merimee)、乔治·桑(George Sand)等人。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最先和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歌剧领域。自从格鲁克的歌剧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以来,欧洲歌剧的中心已从意大利转到法国。当时的法国歌剧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喜歌剧,另一个是大歌剧。法国喜歌剧的开山之作是卢梭以意大利喜歌剧为模式而写的《乡村卜者》(Le Davindu Village)。随后写喜歌剧的是菲利多(Philidor)和蒙西尼(Monsigny)。他们的作品与意大利喜歌剧相比已有所不同,其表现为突破一般滑稽题材,全剧用对白贯穿,用法国歌谣代替意大利式的咏叹调。之后出现的一批作曲家对法国喜歌剧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推动,主要有格雷特里(Gretry)、梅于尔(Mehul)、伊苏阿尔(Isouard)、布瓦尔迪厄(Boieldieu)、奥柏(Auber)等。

大歌剧的成熟和繁荣是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即法国社会剧烈动荡的“七月革命”时期。当时问世的几部大歌剧作品所引起的巨大反响说明这一体裁的盛行和时局有关联。奥柏的《波蒂契的哑女》(La Mnettede Portici),又名《马萨尼耶洛》(Masaniello),是第一部典范的法国大歌剧。它取材于17世纪那不勒斯渔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历史事件,该剧以惊心的场景和情感浓烈的音乐震撼着人们。作品折射出法国当时的社会气氛,充满了时代感。

另外,还有凯鲁宾尼的学生阿列维(Halevy),他写有32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歌剧《犹太女》。歌剧情节紧张,场面壮观,戏剧对比强烈,音乐感人至深。作品对上层统治者的谴责在当时有现实意义。迈耶贝尔(Meyerheer)原籍德国,长期在巴黎工作,用法文谱写法国大歌剧,成绩显著,代表作有《胡格诺教徒》《先知》《非洲女郎》等。法国大歌剧从总体上看,大致有这样三个特征:一是形式规模宏大,其中包括四至五幕的众多场景;二是体裁内容严肃,大多以历史斗争或社会冲突的重大事件为背景,展示一场爱情悲剧,作品往往与时局有所呼应;三是艺术表现夸张,偏重外在视听效果,布景服装豪华,突出芭蕾和合唱场面,调动多种音乐手段,渲染戏剧紧张气氛,而对人物内心刻画相对不足。下面就浪漫主义时期法国的主要代表作曲家及其音乐进行阐述。

(一)埃克托·柏辽兹及其音乐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代表是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柏辽兹出生于乡镇医生家庭,1821年(时年18岁)赴巴黎学医,因迷恋音乐,虽修毕医学并获学士学位,仍决心改行。1826年在观赏英国剧团访法演出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时,柏辽兹爱上了扮演奥菲莉的女演员哈里特·史密森(Harriet Smithson)。他把自己热烈而复杂的爱情体验全部倾注在1830 —1831年创作的《幻想交响曲》中。1833年柏辽兹与史密森结婚。此后十多年,柏辽兹写了一系列大型器乐、声乐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均有很大突破和创新。

柏辽兹的代表作有:为中提琴和乐队写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arold en Italie,根据拜伦长诗而作),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et Juliette)、《葬礼与凯旋交响曲》(Symphonie Funebre et Triomphale,可加合唱),管弦乐序曲《罗马狂欢节》(Le Carnaval Romain),戏剧传奇曲《浮士德的惩罚》(La Damnation de Faust)。柏辽兹45岁时经历了1848年革命,此时的他不仅丧失了年轻时的热情,反而对革命持敌视态度。柏辽兹晚年思想消极,创作衰退,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国音乐形态》的文章,其中充满了污蔑中国的言论。其晚期作品有清唱剧《基督的童年》(Lenfance du Christ)、两联大歌剧《特洛伊人》(Les Troyens)等。

(二)乔治·比才及其音乐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是一位杰出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早年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其创作曾受到罗西尼、唐尼采蒂、威尔第、古诺、奥芬巴赫等人的影响。比才的歌剧继承了意大利、法国歌剧的优秀传统,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旋律为主导。他的歌剧《卡门》既集中体现了他一生的成就,也是法国歌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这部歌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作的主题思想,但由于舞台演出的需要,也对原作进行了一些修改、补充。下面以《卡门》为例,介绍乔治·比才的音乐审美及艺术特色。

1.乔治·比才的音乐审美

《卡门》由三部分主体内容构成。

(1)体现出南国斗牛现场的盛大景象。以A大调作为开场曲,将一支欢快而又自信的进行曲作为主题A,全景展现斗牛场景,由合奏与铜管乐队进行音色表现。使用一部分乐器加以演奏,采用的是平行小调升f,这是主题B,音乐风格欢快有趣,兼具舞蹈及女性化音乐风格,如同从各个角度描绘看台及观众的反应。最后是将主调作为主题A,把听众感觉拉回斗牛场。这样该部分主要围绕斗牛气氛进行音乐渲染,使得音乐结构呈现出单三部曲式结构,也即“ABA”。(www.xing528.com)

(2)使用F大调替换第一部分音乐,且引用一个小引子对第二部分加以强调,从而凸显出英雄人物登场。将源自歌剧的“斗牛士之歌”引入到主体音乐(C)中,体现出热情、潇洒、豪迈的音乐风格。乐段的变化反复(即C、C1)为其音乐的基本结构形式。

(3)通过单一部曲式在A大调上再现主题A,烘托出“斗牛场”的热烈氛围,这种方式叫缩减再现。“场景—人物—场景”三部分主体音乐的构成,作为缩减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构成序曲的整个部分,而且音乐结构呈现出“ABACC1A”的各主题排列特点,使得音乐结构具有一定的回旋性。

2.乔治·比才的艺术特色

(1)丰富表演形式

歌唱是《卡门》核心的表演形式,通过歌唱贯穿整个歌剧演绎。不管是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制造矛盾冲突,都是歌唱在起着主要作用。其艺术创造的基调融合了异国情调及自然主义,将热情奔放的吉卜赛女郎及其爱情故事作为主体内容,摒弃了文明社会中所谓的传统道德标准,极具反叛新浪潮的典型,开创了新型音乐风格的先河。

(2)对氛围的调节与转换

第三幕中场,歌剧中通过芭蕾群舞表现出舒缓柔美的氛围,故事发展清新自然,让人陶醉其中。这为后面紧张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产生欲动先静的音乐效果,更好地推进故事情节,并与接下来发生的歌剧情节对比鲜明。通过这一整段的芭蕾舞描写,更加丰富了歌剧的表演形式及内容,使得观众内心得以平静。而且,将这一舞段与米卡埃拉的单纯和善良进行融合,对米卡埃拉的人物性格在全剧整体大背景中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3)对情境的烘托与营造

作曲家们创作出多种优美的舞曲,使得音乐氛围更加迷人,渲染歌剧场面的宏大及热烈。尤其是在歌剧《卡门》中,大量引入多种舞段,强调西班牙民族风格,不仅张扬了吉卜赛女郎的性格,还创造出丰富浓郁的世态风俗。

(4)歌剧的情感表达和戏剧冲突

《卡门》是一部充满戏剧冲突的歌剧,成功的原因在于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为吉卜赛女郎卡门和青年军官唐·豪塞,一个是热情似火的女郎,一个是纪律严明的军人,两人不管是出身、社会地位还是身份背景都差距较大,这便构成了整个歌剧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不落俗套,摒弃了王子、灰姑娘的爱情套路,主要讲述的是吉卜赛女郎以美色诱惑军官,然后将其变成一名土匪,最终将其抛弃,另嫁他人的故事。而最终当被抛弃的唐·豪塞看到卡门与斗牛士艾斯卡米洛之间的爱情缠绵后,在斗牛会上用一柄短剑结果了卡门的生命,以此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恨。《卡门》这个歌剧取材于文学作品,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莫过于音乐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卡门》成为歌剧的代表性作品,为欧洲歌剧史树立了标杆,推进了20世纪后期真实主义歌剧的发展。《卡门》的艺术魅力难以磨灭,得到了世人的一致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