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建工程与祖国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建工程与祖国发展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我党跨入新世纪的一次盛会。第问应结合与时俱进的思想分析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优越性。②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进行资源、资金互动,其中西部能源东输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建工程与祖国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我党跨入新世纪的一次盛会。据此回答1-4题。

1.据报道:中央确定的十六大代表名额为2120名,实有代表2114名,其特点是平均年龄有所降低,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女代表和少数民族代表有所增加。这些变化(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体现了我国各项制度的民主化进程加快

C.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与领导水平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正确行使

2下列史实与E市相关的是( )

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作为主要阵地宣传变法思想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③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④1937年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俄共“六大”是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对其国家领土分布特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地跨两大洲、濒临两大洋的国家

B.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C.北回归线横穿大陆东西;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D.世界上跨经度和纬度最多的国家

【解析】该题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命题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第1题选C项。A、B、D项的说法都不吻合材料变化的特点。第2题选B项。依据图示认真观察不难判断B项入选。第3题选D项。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在上海,而是沈阳,故②应舍去。第4题选B项。A、C、D项的说法都不吻合对俄罗斯国家领土分布特点的要求,故只能选B项。

【答案】1.C 2.B 3.D 4.B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的十六大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并把它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简要问答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2)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解析】该题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了政治与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第(1)问应结合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史实分析党的指导思想的变化发展。第(2)问主要结合党的地位与宗旨分析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第(3)问应结合与时俱进的思想分析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www.xing528.com)

【答案】(1)①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1945年春天,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上党的旗帜。③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在了党的旗帜上。④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战胜各种困难,加快现代化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从而正确指导中国人民的实践。

(3)应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与执政能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培养党的优秀领导人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进一步提出了要在这个时期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所学地理相关知识回答:

①华西村人多地少,在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其中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转化劳动力资源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乡村城镇化建设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进行资源、资金互动,其中西部能源东输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

①近现代史上,为求得“人民的共同富裕”,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分别提出了什么方案?试作简要评述。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案?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谋求人民共同富裕问题上留下了什么教训?

③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设计的富民之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回答:

①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②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

【解析】该题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13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材料与表格,综合考查了地理、历史及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第(1)问结合华西村人的致富之路分析发展城镇化、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第(2)问主要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人民在致富道路上的不断探索。第(3)问要求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①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创办乡镇企业将富余劳动力从土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起步 使农民离土不离乡,乡村城镇化,积极发展现代化小城镇

②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有利于西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2)①洪秀全提出以平均土地和圣库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构想了“大同世界”。孙中山提出了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基本内容的民生主义。

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案是消灭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晚年主观上是想尽快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但是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使共同富裕失去了物质基础。在分配制度上没有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制度,而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严重影响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此外,片面理解艰苦朴素,把富裕和资本主义、贫穷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为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

③邓小平设计的富民之路的基本内容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谋求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的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实施先解决温饱再奔小康的发展战略。

(3)①材料二反映了我国13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13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在党和国家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力量源泉。13年来,党和国家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因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