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化视野下音乐教育与本土特色融合的路径研究

国际化视野下音乐教育与本土特色融合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民乐是当地音乐的一种资源,分散在中国每一寸土地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因库,所有地方高校都有责任为生存、继承和复兴而发掘和整理该地区的民俗音乐。2009年,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办,这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际化视野下音乐教育与本土特色融合的路径研究

目前,各级音乐学院的特点主要可从四个方面寻找办学出路:高度的专业和国际标准的全球化、世界化、宏观本土化,其目标是向国际和国内输送高级专业人才,如国际歌手作曲家音乐家,目标是努力复兴和创造中国民族音乐;建立新的专业人才,在一定领域形成强大的教师队伍,培养大量的单一领域或专业优秀人才,如近几年新兴的计算机科学、音乐传播专业和流行音乐表演艺术等;基于国家传统音乐研究或宏观本土化,如福建师范大学传统音乐研究、浙江昆曲研究等;立足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一个区域,即狭义音乐本土化研究,如广西民歌、陕北民歌等。这是寻求专业音乐学院的共同特征的方式。那么,省级地方高校的资源有限,怎么定位呢?对于当地高校来说,最好、最有利的学校特色是当地民俗音乐文化学院化,或者也可以称作当地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中国民乐是当地音乐的一种资源,分散在中国每一寸土地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进程,有些衰退,有些濒临灭绝。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因库,所有地方高校都有责任为生存、继承和复兴而发掘和整理该地区的民俗音乐。由于城市化与民间音乐的生存不相容,所以,在城市化进程越薄弱、现代化建设越落后的地方,民间音乐的保存越多、越完整。因此,在非中心城市和非省会城市的当地大学音乐系学习当地音乐,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民俗民风优势。

2009年,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办,这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研讨会的召开表明了我国对于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和发掘已经开始被整个学术界关注。然而此时的本土化关注的只是其积极的一面,而对于本土化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及所要承担的代价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忽略了本土化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造成了音乐本土化教育缺乏全面性、发展性。那么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最终出路和最好归宿到底应该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各大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和学院化的推行模式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现状调查研究(包括思路、途径、经验、课程体系等);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现状调查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学院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课程体系研究;本土化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运行机制研究;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与其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本节中所强调的本土化并非立足于本土的经验主义,而是注重本土化和学院化之间的互动与共生。这种本土化的实现需要完成以下超越:对于欧洲音乐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超越;对于学院模式和课程设置的超越;对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囿于象牙塔的观念和现状的超越。音乐的本土化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要让音乐走进更多人的心中,走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中,将其发扬光大。(www.xing528.com)

全球化和现代化影响着人们对世界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我们需要接受和认可这样的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哪怕是作为个体的人都需要一份归属感,这种归属,是心灵的归属,是文化的归属。这就是我们强调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重要原因。体现在音乐教育上,便是我们要如何对待教育的本土化的问题。

音乐作为人的思想与社会的承载体,是一个庞大而细腻的体系。因此,我们对于音乐本土化问题的探讨也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即宏观与微观。唯有如此,人们对于音乐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另外,本土化必须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两种背景中展开的,因此要定位好研究对象的话语背景,深入探求这两种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差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