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中受关系走向现象探究

新闻中受关系走向现象探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新闻的传受关系开放,人们对新闻写作的样式更为宽容,并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新闻类别。这些新闻并不是专业的新闻生产者生产的,发布微博新闻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微博新闻的发布者只是在140个字符的范围内阐述新闻事实。同一个新闻事实,微博新闻发布者可能呈现的是发散的状态,读者可以从一篇微博新闻中提取各种信息。例如,“郭美美事件”中郭美美在微博炫富而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

新闻中受关系走向现象探究

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随机性是指受众是在无意间参与到新闻生产中的。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发展,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上网络,本意只是与好友分享,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融入了新闻生产的队伍中。可见,受众是否参与新闻生产,用何种方式参与新闻生产,都是一种随机的事,有些是偶然的机遇造成的,有些则是一时冲动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在传媒产业中的广泛运用,用户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收者”,虽然用户在新闻传播中并不能也不会完全取代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受众对于媒介使用权有了更高的要求。博客、微博、微信等工具都是他们的“眼睛”“耳朵”,人们用它们去观察世界,表达思想。

例如,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的兴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从业者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媒体工具。社交媒体正在重塑新闻业,中国新闻从业者运用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开展新闻生产,进行意见表达,乃至引发公共事件。上述传受关系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少数者发布信息、多数人接受的模式,它的去中心化特性和平民视角使其开创一种新的新闻媒体称谓“自媒体”。

1998年1月18日,美国人马特·德拉杰通过博客发布克林顿总统绯闻的消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此事的人,并且他的博客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影响着整个美国对此事的舆论,传统媒体因为他的报道竞相跟进,这对于曾经骄傲的传统媒体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作为历史悠久的新闻机构之一的法新社将他列为“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与CNN创始人泰德·特纳、电视机的发明人约翰·贝尔德、“无线通信之父”马可尼等名人并肩。

中国的第一个新闻博客名人是渤海大学教师王吉鹏。他在博客上发表多篇批评网络色情的文章,社会反响很大。2005年2月18日,王吉鹏在博客中国上以一篇《快讯:盛大参股20%,成为新浪最大股东》首先爆料盛大入股新浪网,从而引发了一场盛大入股新浪事件的报道热潮。当天,因为消息没有正式确认,博客中国发布此消息五分钟后做了隐藏处理。2月19日,博客中国在主流网络媒体中率先以头条方式在首页发布《从传言到现实:盛大联姻新浪,震惊业界》,揭开了对盛大与新浪事件进行大规模博客报道的序幕。截至3月1日下午四点,博客中国在专栏位置发表的关于盛大与新浪事件的文章一共有359篇,其中来自博客中国独家或者网站注册专栏作家的文章就有329篇,引用其他媒体和信息源的有30篇。整个博客报道的全过程呈阶段性进展:传言阶段(2月18日—2月19日)—消息证实后的初步议论阶段(2月19日)—进一步背景挖掘阶段(2月20日)—事件深入分析阶段(2月21日—2月22日)—高潮阶段(2月23日—2月24日)—落幕阶段(2月25日—3月1日)[1]。这场博客报道事件由一篇小小的博客新闻引发,却立即吸引了其他专家学者、内幕人士的关注和参与,并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完成造势,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却完全没有被刻意安排和策划,这个案例是新媒体制造新闻热点的代表性案例。

当新闻的传受关系开放,人们对新闻写作的样式更为宽容,并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新闻类别。揭露性报道、调查式新闻、体验式采访因其冲突强烈,往往是传统新闻媒体的王牌,但博客的出现成就了个人英雄主义,也使很多事件当事人不知不觉中在记录日志的同时,完成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经验的新闻读者不排斥主观性强的报道,他们有甄别“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能力。

基于有线与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用户每次用于更新信息通常被限定于140个字符以内,故得名为“微”。[2]随着微博平台的不断壮大,微博新闻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逐渐代替传统的新闻获取渠道,为用户提供每日新闻信息。

下面我们以“微博新闻”为例,来看看新媒体新闻的开放性特征。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我们可以把微博新闻叫作“草根新闻”。这些新闻并不是专业的新闻生产者生产的,发布微博新闻的水平参差不齐。网民自发挖掘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使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作为一种自发行为,唯一的关于新闻格式和内容的规定,所发布的内容要在140个字符以内,微博用户只要不超过140个字符的发表限制,都可以自由把握。微博新闻没有标题,没有固定的格式,反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去标签化和去中心化的新闻价值。在比较正式的新闻稿件中,一般都会有一个标题,而标题的简短、扼要,很容易给新闻事实贴上标签。但微博新闻的发布者只是在140个字符的范围内阐述新闻事实。

同一个新闻事实,微博新闻发布者可能呈现的是发散的状态,读者可以从一篇微博新闻中提取各种信息。例如,“郭美美事件”中郭美美在微博炫富而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网上炫耀其名车豪宅的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年轻的面庞、奢华的名包名车、特别的头衔立刻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7月1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中国红十字总会募捐箱办公室主任张赢方,既是红十字世博温暖基金副主任、红十字传播基金副秘书长,同时竟然也是一家叫作“心动中基传媒”的公司的总经理。有媒体就此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求证,没有得到回应。与此同时,网友惊奇地发现,这条微博出来没有多久,与“张赢方”相关的一些网页陆续被删。网民通过不断挖掘和爆料,使这一事件跌宕起伏,高潮频起。“郭美美事件”影响力很大,对红十字会的募捐情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度也急剧下降。(www.xing528.com)

对于新媒体网民而言,他们更关注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不普通的事情,更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衡量新闻价值的以重要性和显著性为标准来说,他们并不特别关注权贵,而是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比如,2013年1月12日,“江苏身边事儿”发的一条微博:四代单传南京一儿媳被迫打“生男针”——家住秦淮区的老朱家四代单传,儿子结婚后,朱老太太开始动起了心思,她带着儿媳妇去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询问专家,是否可以通过注射碳酸氢钠,让儿媳妇的体制变成碱性体质,争取一举得男,此举当场被医生严词拒绝了。像这样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的稀奇事最能引起民众的关注和转发。

微博发布新闻和转发新闻的人,都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把关人的标准来衡量取舍的,而是从直觉上认定这个新闻是值得发布或转发的。这种普通人对新鲜事的敏感,是平凡人在长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新闻敏感。这种生活和情感上的接近,特别是发布和转发新闻时,往往会附带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伴随着强烈主观感受的微博新闻更容易获得读者的相信,让民众感觉到新闻真实可感,有如身临其境。对弱者的同情,对贪官的愤怒,对正义渴望等,这些情感结构的相似性,是微博新闻迅速集聚人气的重要因素。另外,还有语言上的接近,民众习惯了传统新闻稿件严谨的语言表达,客观的叙述方式,对微博上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发布的新闻倍感亲切,这种语言方式通俗化、生活化而且流行化,接近民众的语言习惯,所以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

微博的直播式呈现是身处不同环境场所的社会个体,以自己的眼光和感触发布信息,将自己看到的、接触到的世界,用简短的语言、图片或者不加修饰的视频,实时呈现。有人的地方就有微博,有微博的地方就有直播。

微博是一个极度开放的言论市场。对于任何感兴趣或是“有话想说”的信息,网民们都可以加以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里面既有正能量的弘扬,如有网友在微博上传的一幅漫画——《世界上最帅的逆行》,感动无数网友,短短一小时,微博被转发近20万次。网友纷纷在留言区给消防员点赞,并祈祷他们平安归来。微博上也有对长生生物疫苗造假、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等社会问题的叩问。微博既有社交属性,也有媒体属性,同时也具备渠道属性和平台属性。对不同的人,微博具有不同的属性。对名人而言,其媒体属性大于社交属性;对草根而言,其社交属性大于媒体属性;对企业而言,其渠道属性大于平台属性;对机构而言,其媒体属性大于渠道属性。

这也许就是传统媒体注重与各种新媒体应用互相融合的原因。起初,传统媒体仅把新媒体当成一种新闻线索来源,现在却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希望把这种新型独特的传播形态为己所用。这种适应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开始对“微传播”重视上。所谓“微传播”,指的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3]微传播通过及时快速更新信息、利用图片链接多媒体形式推送、转发评论,实现与用户的即时双向互动。

在微传播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开放,用户定位更加精准,内容生产更加强调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因此传播方式更加需要细微化。微内容、微信息、微视频会快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通过不同载体,随时随地实时获取信息。例如,在两会期间,中央媒体采取各种手段方便用户快捷获取重要信息,移动直播室由微视频、微博、微信和微闻天下等“四微”的有机结合,对“两会”进行图文直播或实时报道。大型门户网站如新华网等都通过移动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两会的信息与广大网民用户进行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