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河鸿沟:巨大作用与影响

运河鸿沟:巨大作用与影响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鸿沟运河开通后,魏国境内的水上运道四通八达,这对魏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都市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国势得以进一步强盛,成为战国初期七雄中的佼佼者,并使魏惠王实现了称霸中原的理想。显然,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鸿沟运河所起的作用分不开的。但是,事业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鸿沟运河所起的积极作用只是有利因素之一,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

运河鸿沟:巨大作用与影响

鸿沟运河开通后,魏国境内的水上运道四通八达,这对魏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都市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国势得以进一步强盛,成为战国初期七雄中的佼佼者,并使魏惠王实现了称霸中原的理想。

首先,对魏国政治地位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苏秦魏王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沟。”[31]可见,鸿沟在游说之士的心目中是政治天平的重要砝码。事实也确是如此,鸿沟运河规模宏大,不仅是重要的交通与灌溉设施,而且是国家综合实力与文明程度的形象标志。在当时魏国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分布着宋、卫、鲁、邹、陈、郑、曹等许多小国,这些小国虽然势弱力薄,但可以利用它们造声势、显威风,有助于魏国的“王天下”。当时这些小国夹在魏、齐、楚、韩等大国之间,哪个大国的势力强,就被哪个大国所控制。由于鸿沟运河系统的许多分支直接通向这些国家,从魏国都城大梁到达这些小国都城的水上交通非常便捷,魏国的武力随时随地可以深入到它们的国境,使这些国家无不战战兢兢地听从于魏国。因此魏国凭借鸿沟在交通方面的优势,在地缘战略上就胜出一筹。

先是,四国朝魏。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十四年,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来朝。”就是说,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四国的君主到大梁朝见魏惠王。实现了魏惠王作为小霸主的初步政治愿望。

继而,有规模更大的“臼里之盟”。魏惠王在北破赵都邯郸,东败齐、宋、卫联军于襄陵、四围秦城定阳(今延安市东南固县镇)的有利军事形势下,于公元前344年之前,召集鲁、邹、曹、卫、宋、许、郑等国在成周附近的臼里会盟,商讨对付秦国东侵之事。会盟后,魏惠王率领十二诸侯朝见天子于孟津。这就是《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所说的:“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曰》所记载的:“梁君(注:指魏惠王)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也是指这件事。[32]

此后,魏惠王又有“逢泽之会”。由于“臼里之盟”的宗旨是十二国合纵对付秦国,因此秦国十分恐惧。秦相商鞅向秦孝公献计,认为用捧场的办法以满足魏王称霸的虚荣心,就可使魏国将矛头转向齐、楚两国。秦孝公同意商鞅的看法并派遣他出使魏国。商鞅向魏惠王游说道:大王单靠这十二个诸侯小国不足以王天下,最好的办法是除了控制这些小国外,再向北争取燕国、向西争取秦国,大王先穿戴上王者的服饰,号令天下,到那时,再往东伐齐,往南伐楚,则王业就不难实现了。魏惠王一贯热衷于王者霸业,商鞅的话正好说到他的心坎上,他听了非常高兴,就决定按商鞅说的去做,殊不知这是中了商鞅的计谋。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泽之会”(逢泽位于魏都大梁东南),与会者除了鲁、邹、宋、卫、曹、陈、许等小国的君主外,秦国也派遣公子少官到会捧场。在会盟期间,魏惠王“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33]与会诸侯像朝见天子似的朝见,着实使魏惠王过了一次“王者”之瘾。以上就是魏惠王在政治上、军事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显然,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鸿沟运河所起的作用分不开的。

但是,事业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鸿沟运河所起的积极作用只是有利因素之一,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因魏惠王为了满足充当“王者”的虚荣心,竟放弃了抗秦的初衷,并无端得罪齐、楚两国,铸成历史性大错。因此在“逢泽之会”后,魏国原来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据《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记载:

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

上引记载所说的“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是指公元前341年爆发的魏齐“马陵之战”,因孙膑设计奇袭魏军,结果魏军统帅太子申被俘,大将庞涓被困自杀,十万魏军主力被全歼。魏国经此惨败,一蹶不振,从此走向衰落。就在此时,齐、秦、赵三国又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当时的魏国虽然还有一定的实力,但敌一国尚可,敌众国则明显不足。特别是秦国的实力,远比魏国强盛。公元前340年,魏秦之战,魏军统帅公子卬受秦军统帅商鞅欺骗而被俘,魏军大败,损丧惨重。二年后(前338年),秦又进攻魏的岸门(《史记·秦本纪》作雁门,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守将魏错被俘。公元前332年,秦再次大举攻魏,俘获防守西部边疆的魏军主将龙贾,并斩杀魏军八万。[34]由于魏军主力连续被俘被歼,已失去抗秦能力,被迫将河西地区(今黄河以西、洛水以东地区)和上郡(今陕西延安一带)十五个县,全部献给秦国以求和,换取短暂的喘息机会。

上引记载中所谓“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指的就是此事。由于遭受一连串的战争失败,损兵失子,大片国土沦丧,魏惠王深感奇耻大辱,因此曾伤心地对到访的孟子说:“晋国(指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35](www.xing528.com)

魏惠王对齐国两次大败魏国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拟集中全国兵力伐齐,以报仇雪恨并摆脱四面受敌的困境。当时宋国人惠施正在魏国。惠施是中国先秦时代著名的名家代表人物,他对诸如“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等自然界某些物理现象作了广泛的分析解释,其自然观颇具辩证的因素。所以庄子说他“惠施多方,其书五车。”[36]可知他读书很多,学问很好。他在政治上是个合纵政策的积极鼓吹者和组织者,主张合纵抗秦,不赞成将魏国的最后一点力量消耗在伐齐战争中。惠施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劝魏惠王放远眼光,对齐暂时妥协,“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37],并建议魏惠王“变服折节而朝齐”[38]。这样,一来可以稳住来自齐国的军事压力;二来可以腾出手脚全力抗秦;三来可以激怒楚国攻齐,借刀杀人报仇。正在走投无路的魏惠王,采纳了惠施的建议。公元前336年,魏惠王和韩昭侯戴着布冠、降低身价,会见齐威王于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第二年,魏、韩两国君主再次变服折节会见齐威王于甄(今山东省鄄城县北)。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又偕韩昭侯以及诸小国国君和大批随从人员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南),隆重地朝见齐威王。时已担任魏相的惠施和齐相田婴也一同参加朝见礼。朝见时,魏、韩及与会的小国国君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在逢泽之会时自封的王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徐州相王。”[39]所谓相王,就是互相承认王号。徐州相王后,暂时摆脱了魏国四面受敌、岌岌可危的处境,但也标志着魏国已从强国的地位没落下来,此时魏国的国力,不仅远逊于秦国,也不及齐国。

果然不出惠施所料,“徐州相王”后,楚、赵等国不能坐视魏、齐结盟。次年(前333年),赵国出兵进攻魏之黄城(今河南省内黄县西),被魏国击退。便在漳水北岸修筑长城,以防魏、齐两国的进攻。楚国则由楚威王亲率大军征伐齐国,进围徐州,大败齐将申缚。

在“会徐州相王”过程中,魏齐之间外交活动频繁,魏王、韩侯和诸小国君主以及随从人员,曾连续三年往返于大梁与东阿、甄、徐州等地之间,而这些齐国城邑均位于济水和泗水流域地区,如果利用鸿沟运河走水路,可以直达,十分便捷。据此认为,鸿沟运河在当时的外交活动中,必然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魏惠王之子魏襄王七年(前312年),位于南方的越国派遣特使向魏国赠送乘舟(君王乘坐的大船)、三百只战船、五百万支箭以及犀角、象齿等贵重礼物[40],用以支持魏国并向魏国表示友好。当时越国都城在今苏州,从水路运送这批水战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走的就是由邗沟运河入淮水,再由淮水溯其中某条支流,再经鸿沟运河抵达大梁的水道。

以上是鸿沟运河对魏国的政治、军事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鸿沟运河的开通,对农业灌溉方面的作用则更大。在古代,农业是富国强民的根本,而兴修水利,开挖河渠又是发展农业的最重要措施。魏国一向重视农业生产,早在魏文侯时就提倡“尽地力”,要做到“尽地力”,必须具备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由于鸿沟运河水量充足,分支水道众多,受灌溉面积宽广,因此使原本较为干燥贫瘠的黄淮平原,变成千里沃野的农业区,促进了魏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从而使魏国的国力得到增强。魏惠王、魏襄王在位70余年间,对外用兵频繁,战争连年不断,当时有着足够的粮食储备,才能支撑着军事行动。魏国的国土包括河东、河西、河内、河外等地区,魏惠王曾对孟子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41]意思是说,河内地区如果发生灾荒,就将那里的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地区,并将粮食运送到河内地区以救济仍在那里的百姓;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采取同样的办法。国家储存着一定数量的粮食,哪个地区发生灾荒,就将粮食运送到哪个地区以救济百姓。这种做法,说明魏国的统治者很关心百姓的疾苦,也说明魏国农业生产的发达。而大梁一带的鸿沟运河流域,是魏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这与鸿沟运河有利于农业灌溉是分不开的。

鸿沟运河是继邗沟运河之后的又一条先秦时代开凿的重要人工水道,它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成为自开通之日起到秦汉三国时代600年间、中原地区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干线,使黄淮平原上形成完善的水运交通网,不仅对当时魏国,也对其后的古代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鸿沟运河流域地区,水道纵横,漕运畅通,促进了沿岸诸多城镇的兴起与繁荣。如位于济水与菏水运河交会处的陶(今山东定陶),位于汳水与鸿沟运河交会处的大梁(今开封),位于睢水岸畔的睢阳(今河南商丘),位于颍水入淮处附近的寿春(今安徽寿县),位于获水与泗水交会处的彭城(今江苏徐州)等,都成为当时的大都市,这些都市的兴起,显然是借助于鸿沟系统水运交通的便利。因此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以极其肯定的语气,概括鸿沟运河所起重要作用时说:“自是之后……以通宋、郑、陈、蔡、曹、卫”。

鸿沟是中国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古运河,它之所以著名,除了上述在古代交通运输和农业灌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外,还与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故事有关,当时势不两立的项羽刘邦,曾以鸿沟(指大梁至颍水呈南北向的一段)为界划分势力范围。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作为楚、汉两方地盘控制分界线的约定,很快以项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但这种战争形势后来又反映到民间流传的象棋娱乐方面,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指的就是这条鸿沟。另外,鸿沟一词还演变成一种常用的形容词,例如“不可逾越的鸿沟”,被常常用来形容界限分明、壁垒很深,相互之间不可逾越的对立双方。由此可见,作为一条古运河的鸿沟,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