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辩证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辩证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规定了的否定”,是指否定本身有着肯定的意义。列宁在深刻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质言之,事物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必然表现为否定之否定过程。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辩证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1.辩证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哲学史上,康德明确地把否定之否定思想引进思维领域,认为“每类的范畴都是三个,而且每一类的第三个范畴又都是由第二个范畴与第一个范畴联结而生”[15]。透过康德的范畴表可以看出,康德把否定之否定作为构成先验范畴结构的形式,已经具有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思想。黑格尔高度评价了康德的这一思想,认为“伟大的(辩证法)概念的本能使得康德说:第一个范畴是肯定的,第二个范畴是第一个范畴的否定,第三个范畴是前两者的综合。三一的形式,在这里虽只是公式,在自身内却潜在着绝对形式、概念”[16]

黑格尔自觉而明确地把思维发展、世界发展的过程描绘为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是在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中展开的。在正题中,矛盾处于同一状态,其对立是潜在的;在反题中,矛盾的对立得到了展开,这是对正题的否定;在合题中,矛盾的对立得到解决,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因而是否定的否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肯定的“自身中就具有否定性,所以它可以超越自身之外,并引起自己的变化”。

同时,“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消解为抽象的无,而是基本上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说,这样一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17]。所谓“规定了的否定”,是指否定本身有着肯定的意义。换言之,否定的结果不是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因此,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过程描述为矛盾从潜在到展开再到解决的过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思想。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18]。恩格斯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19]。这里所说的矛盾的“共存”、“斗争”、“对抗”、“向它的反面的转化”、“融合成一个新范畴”、“整个过程的核心”,就是矛盾从潜在到展开再到解决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列宁在深刻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在列宁看来,在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矛盾是“‘自在’=潜在,尚未发展,尚未展开”;第一个否定就是要使“有差别的东西的已经钝化的差别尖锐化……以达到本质的差别,达到对立。只有那上升到矛盾顶峰的多样性在相互关系中才成为活跃的和有生机的,——才能获得那作为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部搏动的否定性”;矛盾的展开及其尖锐化要被运动的结果所否定,这是第二个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要求指出‘统一’,也就是指出否定和肯定的联系,指出这个肯定存在于否定之中。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保存着肯定东西的‘统一’”[20]。这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否定之否定过程是矛盾从潜在到展开再到解决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之所以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一样,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其根据就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矛盾的发展过程,而矛盾的发展过程都要经历从潜在到展开及其尖锐化再到矛盾解决这样三个阶段。质言之,事物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必然表现为否定之否定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标明的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根据不同质态划分的具体事物的自然发展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例如,我们既可以把大麦的生长过程划分为麦粒——植株——麦粒三个阶段,也可以将其区分为麦粒——麦苗——麦秆——灌浆——麦粒五个甚至更多的阶段;既可以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三大形态,也可以将其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如此等等。问题在于,无论是把大麦的生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把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形态,还是把大麦的生长过程区分为五个阶段,把社会发展区分为五个形态,本质上都是矛盾从潜在状态到展开、尖锐化状态,再到解决、产生新事物的过程,矛盾贯穿这个过程的始终并构成其发展的动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黑格尔的名言了,即在对象的本质中发现、揭露本质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是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www.xing528.com)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都是经历三个环节、两度否定实现的:三个环节是指事物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矛盾的开始、展开、解决这样三个阶段;两度否定是指矛盾的展开(对立的尖锐化)对开始(矛盾潜在阶段)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结果)对展开的再否定。换言之,事物的发展过程都经历了对立面的两次转化。

但是,这两次转化并不是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所说的那样,是指矛盾对立面地位的两次转化,而是指矛盾的开始阶段、潜在状态向矛盾的展开阶段、对立尖锐化的转化,以及矛盾的尖锐化向矛盾的解决、产生新事物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结果、新事物把起点、旧事物中的一些因素以改变了的形式肯定下来,从而使“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使得发展“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21]。实际上,这是在更高的阶段并以改造过的形式再现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

阿多诺认为,马克思主张“绝对否定”,即不带有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曲解。马克思在评价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思想时指出:“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22]。马克思的确看到了这种“独特的作用”,并指出共产主义这一否定之否定“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23],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4]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否定之否定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有着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真正体现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的否定。“辩证法的特征的和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25]。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既是消灭旧事物的环节,又是产生新事物的环节;既是先前事物和后续事物中断的环节、划界的环节,又是后续事物和先前事物连续的环节、相通的环节。这是一个破坏与继承、发展与联系相统一的过程。

当然,在辩证的否定中,克服的意义尤为重要。辩证的否定就是要克服旧事物,保留是在克服的基础上实现的。否定中包含的肯定决不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整体的肯定、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保留;即使是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把它挪到新事物中,而是通过改造把它们容纳到新事物中。作为发展的环节,否定之否定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整体的否定,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所以,“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以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6]。批判,就是从肯定与否定、生成与灭亡的统一上来理解和对待现存事物;革命,就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7]“在历史中进步是现存事物的否定”[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