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门尼德的是及其意义-本体论研究成果

巴门尼德的是及其意义-本体论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研究巴门尼德的学者一般不同意或者不喜欢将它译作“是”,他们有的将之译作“存在物”,有的译作“存在”。因为,“存在”、“有”不能穷尽“是”的意义,而“是”却包含“存在”、“有”的意义。其实,巴门尼德的“是,不可能不是”这个句子中,“是”()就是主语。

巴门尼德的是及其意义-本体论研究成果

一、巴门尼德的“是”及其意义

巴门尼德全部哲学的宗旨在于寻求一条通向真理的途径,而不在于说明真理是什么。换句话说,他的提问方式是“怎样”(How),而不是“什么”(What)。在他看来,在通向真理的途径中,必须依次闯过两道关口。第一,在“是”与“不是”之间作出选择;第二,在分离还是不分离“两种形式”之间作出选择。

在说明其哲学宗旨是寻求真理的途径的序篇(残篇一)之后,残篇二紧接着便说:

来吧,我要告诉你(你要切记我的话),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第一条是:是,不可能不是,这是劝谕女神(Persuasion)的途径(因为她留意于真理);另一条则是:不是,必不是,这一条路,我告诉你,是一条完全不能有所察觉的道路。因为你既不能对不是有所知——这是枉然的,——也不能把它指出来。(2)

以上所说的,就是在走向真理的途径中必须作出的第一种选择,即在“是”和“不是”之间作出选择。其结论是明确的:只有“是”才是通向真理的途径。但是,“是,不可能不是”,“不是,必不是”,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与“不是”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是”的翻译作出交代。

这里译作“是”的希腊文原文是εστιν。我国研究巴门尼德的学者一般不同意或者不喜欢将它译作“是”,他们有的将之译作“存在物”,有的译作“存在”。这样,整个句子便被译成“存在物是存在的”(3)或“存在就是存在”(4)。可是,εστιν在希腊文中是系动词ειμι的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态直陈式,相当于英文的“is”。这样一个系词,在中文里,有时可不予译出,(5)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译作“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6)。可见将εστιν译作“存在物”或名词词性的“存在”,便完全见不出其作为系词的意义了。当然εστιν作为实义动词使用时,可以有“存在”或“有”的意义。但这往往需要给这个词的第一个音节标上重音,写作img11,而作系词用时则不标明重音或亦可将重音标在第二个音节上:img12,以示区别。“必须说明的是,在巴门尼德那里还没有作这样的区分”(7),因此,我们便不能贸然地确认巴门尼德这里使用的εστιν当作“存在”讲。退一步而言,即使这里的εστιν兼有实义和系词两种用法的意义,汉语也只能译作“是”。因为,“存在”、“有”不能穷尽“是”的意义,而“是”却包含“存在”、“有”的意义。(8)再说,译作“存在是存在的”,这等于认为巴门尼德讲了一句同义反复的话。如果还要进一步把这句话理解为是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A是A”的最初表述,(9)那么便是混同了思想内容和思想形式。从思想形式来说,同一律是必须被遵守的;但从思想内容来说,说“A是A”对于主语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信息。我们毫无理由认为巴门尼德这句话意在表达一种思想形式。

虽然西方各主要语种基本上都具有其功能和变化形式同希腊文相近的系词,但是,西方学者对巴门尼德的这个img13的理解也碰到了困难。他们的思考显然受到了语法的钳制。从语法上说,img14被认为是不能充当主语的,它处在主语的地位,句子似乎便读不通。事实上,巴门尼德残篇中已经大量使用img15的中性动名词img16和不定式img17(10)为什么在这里巴门尼德偏偏用了一个只能用于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的、表示现在时直陈式的img18?这本来正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大多数西方著名学者似乎受到语法的规范而不得不为img19添加上一个形式上的主语,译成英文便成了it is。这样,便爆发了一场从策勒起延续至今的关于这个it究竟指什么的争论。(11)既然原文中并无it,我们本不敢期望这场争论会有什么积极的结果。况且,把img20译作it is以后,虽然人们也许只能勉强理解成“它存在着”(It exists),从意思上说,这依然是同义反复。(12)基尔克等人合著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二版,剑桥大学出版社)虽然在其译文中谨慎地给it打了括号:“...that[it]is and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it]not to be”,并且指出[it]只是语法上的主语,但是又认为这个[it]“大概就是指任何所要研究的subject(主题、主语),——在任何研究中,你必须或者假定你的subject存在,或者不存在。”(13)这实际上还是把眼光盯着“是”的主语,而把“是”给放跑了。

其实,巴门尼德的“是,不可能不是”这个句子中,“是”(img21)就是主语。认为“是”不能充当主语,乃是根据后来逐渐固定的语法去看问题的。按语法,动词和名词确实是明显区分的。但是追溯到很古的时候,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海德格尔针对关于语言史上是先有名词还是先有动词的争论指出,从语法上说,一般认为动名词源于动词不定式,据此而言,似乎动词在名词之先。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假问题。因为最初动词和名词所指的范围是相同的。名词,希腊文原作img22,意为识别事物的名称;动词作img23,意为被说及或说出的东西,后来这个词转义为说话,现在我们还看到img24这个希腊词是指演讲者。演讲者当然不仅仅是说动词的人,他也要说名词。因此所谓名词(img25)和动词(img26)原先是被当作“全部被使用的词的名称的”(14)。海德格尔还进一步指出,只是到了柏拉图《智者篇》,才明确区分两种不同的词类:img27就专指事物的揭示(revelation of things),img28则专指动作的揭示(rev elation of action)。(15)可见在古代希腊文中其所遵循的语法同后世确定的语法是有区别的,其动词与名词的区分起初是不明确的。(16)根据巴门尼德著作中已出现动名词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使用的语言中实际上已有了动词和名词的区分。但既然分是从不分而来的,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当巴门尼德将εστιν作为主语使用时,他就像是讲了一句“文言”。也许,这里用动名词εimg29取代img30的话,势必会坏了巴门尼德的意思,于是他才说了一句半文不白的话。对此,搞清了充当主语的img31究竟是什么意义便能见分晓。

由于人们把img32主要当作一个系动词来看,离开上下文,便见不出它的意义了。其实,它原来是一个实义词。梵文、希腊文以及后来的拉丁文、再后来的法文、德文、英文等语种中的系词,都是从它们所从属的印欧语系中的三个词根演化而来的。(www.xing528.com)

1.印欧语中的es是后来的系动词的最古也是最基本的词根。这个词原意指生命。生命的意思是指“从自身中站立出来并运动和维系在自身之中”(that which from out of itself stands and which moves and rests in itself)。梵文的动词esmi、esi、est、asmi,希腊文的eimi、einai,拉丁文的esum、esse以及德文的sunt、sind、sein皆源出于此。

2.另一个印欧词根是bhu、bheu。属于这个词根下的希腊文是phuo,指涌现,是指它自身足以能够自立出来,并维系在自身之中。后来这个词译为physis和phyein,人们现在理解为自然或生长、产生,但在希腊哲学之初,“生长”、“产生”是从“涌现”、“显现”的角度去理解的,并转而理解为“出场”和“表象”。

3.第三个词根wes。现在还只保留在德文中sein(即to be)一词的变化式wesan(居住)中,其分词wesend还保留在anwesend(出场)和abwesend(不出场、缺席)中。动名词Wesend最初并不是指“是什么”(whatness)和“本质”的意思,而是指持续在出场之中,在场或不在场之谓。(17)

以上的材料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原来,系词之被用之系词,是因为它本来是一个实义词,它的三种主要意义——生命、显现、在场,具有对于所提到的东西的首肯、确认的意思,无论所提到的是人还是物。对物的首肯方式是指出它的显现、在场,对人的首肯方式除了上述表达外,还特别指出他是生命(活的,从自身中站立出来并活动和维系在自身中)。(18)

上面的考证告诉我们,“是”的基本意义是含有确认、首肯作用的“显现”。拿这个结果去读巴门尼德的“是,不可能不是”,它的意思就是说,显现,不可能不显现出来。“显现出来”是对后面那个“是”(即“不是”的是)的解释,因为它用的是不定式ειυαι(to be)。“显现出来”也就是“有所是”。

这样,我们对本节开头引的那段话便有了一个答案。这就是说,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人们首先必须选择“是”,因为“是,必有所是”。换句话说,只有主动地去作判断、去首肯、确认,才会达到首肯、确认或判断的对象。反之,“不是”,即不首肯、不确认、不判断,则无所首肯、无所确认、无所判断,当然也就是无所察觉、无所知、无所指。

在前面的解释中,我们实际上已经肯定了两点:1.既然“是”即指首肯、确认、判断的意思,那么“是”同时也就是人的意识活动过程。2.“是”与“所是”是不可分的。这两点,对于巴门尼德来说,是他论述通向真理的途径中所必须通过的两个关口;对于我们来说,则是打开巴门尼德思想密室的两把钥匙。这两点是不是符合巴门尼德本人的思想呢?由于迄今我所看到的国内外的希腊哲学史方面的专家权威们都没有像我这样去提出问题,(19)这等于是一场挑战。证明我们观点正确与否的最好的、唯一的方法是,把这里的见解拿到巴门尼德的全部著作残篇中去作一番检验,看它们符合还是不符合?用这种观点去读巴门尼德,看读得通还是读不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