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本体论研究成果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本体论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使海德格尔成名的那部著作《是与时》提出了要研究“是”的意义的任务,这个任务是在批判传统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据海德格尔的看法,传统本体论只是在形式上是关于“是”的学问,事实上却只停留在是者的水平上,它们似乎不配称为本体论。虽然有一些小小的误会,但是只要深入海德格尔的原作,海德格尔哲学与传统本体论之间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本体论研究成果

(一)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使海德格尔成名的那部著作《是与时》(7)提出了要研究“是”的意义的任务,这个任务是在批判传统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已经看到过康德对于与神学结合在一起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也看到过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则向人们展示了另一种思路的对本体论的批判。

海德格尔认为,既然本体论是研究“是”的问题的,就应当把“是”的意义讲讲清楚。然而,从柏拉图起直到他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他把人们当时达到的关于“是”的含含糊糊的认识梳理了一下,有如下三点。

(1)把“是”当作是一个“最普遍的”概念。但是,所谓“最普遍的”是什么意思呢?这需要说说清楚。“是”的“普遍性”不是作为最高的种那样的普遍性,因为只有“是的东西”即“所是”或“是者”是分成种和类的,而“是”本身是超越于一切的种和类的。中世纪本体论里,“是”就是指一种超越。但是什么是超越?亚里士多德没有说清。中世纪在托马斯主义和司各脱主义方向上也没有说清。黑格尔最终把“是”规定为“没有规定的直接性”,并以此为基础去阐述他的《逻辑学》里的进一步的范畴。黑格尔的看法与古代本体论的看法取向上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把“是”看作是与表示事物的范畴的多样性相对的统一性。“因此,要是人们把‘是’说成是最普遍的概念,这决不是说,这个概念是最清楚的概念,用不着进一步讨论了。‘是’这个概念倒是一切概念中最晦暗的概念了。”(8)

(2)“是”是不可定义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是”不是任何“是者”,定义是用于“是者”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定义的一般方法是最近的种加属差,“是”既不是“是者”,就没有一个可以推导出它的更高的种概念,也不能用较低的概念去描述它。“然而,这难道是说‘是’就不成为问题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能说的只是,‘是’不能具有是者的特征。所以,虽然用以定义是者的方式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当的,但是这种以古代本体论为基础的传统逻辑的定义方法,是不适用于‘是’的。‘是’的不可定义的性质并不取消它的意义问题,它们是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9)

(3)认为“是”是自明的。无论人对外物有所认知、断言,也无论是人对自己的状况有所表述,都要用到“是”这个词。并且,这样的表达无需深究便可懂得。如:“天是蓝的”,“我是愉快的”。“然而,这种通常的可理解性,不过表明了不可理解而已。”(10)为什么我们在那种情况下会把它们说成是那些是者?这里面是有谜的。我们虽然一直生活在“是”的领悟里面,但“是”的意义却一直隐藏在晦暗之中,这就证明了重提“是”的意义问题的必要。

海德格尔对本体论的批判专门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本体论虽说是关于“是”的学问,但迄止他的时候,“是”究竟是什么意义,还仍然没有讲清楚。这一批判初看之下像是在钻牛角尖,甚至也不像是一种批判,倒好像是要把传统本体论所没有讲清的问题继续讲下去,讲个水落石出,因为批判达到的结论只是认为,重提“是”的意义问题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我们用心思考一下海德格尔这三点批判,就会发现,前两点所指的“是”与第三点所指的“是”是有区别的。前两者说的是作为逻辑规定的范畴的“是”,它的不可定义性也是从逻辑规定方面去考虑的。定义本身就是逻辑方法的运用。最后一点指的则是作为系词的“是”。进一步看,前后两种“是”之间有一种明显的反差:前两种作为范畴的“是”至今仍无人说清,而最后一种却被认为是“自明的”。(www.xing528.com)

作为“是”是自明的根据,海德格尔举出了两个句子:“天是蓝的”,“我是愉快的”。这是我们日常中随时作出的表述。在这些表述中,我们不假思索地用着“是”这个词。所以,海德格尔说,我们人是生活在对“是”的领悟中的。这个“是”指的是我们判断、表述的过程,我们一切能够识别、能够表达的东西无不是在这个“是”的过程中是其所是、成为是者的。或者说,是者是“是”的结果。这样的“是”在我们领悟一切是者的过程中,它本身却不是任何是者。

对作为自明的“是”的上述说明,将它和作为范畴的“是”的区别进一步突出出来了。范畴、概念那样的东西本身是在“是”的过程中是其所是的,它们是些是者。因此,当把“是”作为范畴或概念来考察时,这样的“是”事实上已经被当作是者了。

所以,依海德格尔的看法,传统关于“是”的问题的研究,不仅从来没有说清过“是”是什么意思,而且,从根本上说,它把是者当作“是”研究,而这个真正的关于“是”的意义问题却被遗忘了。这才是海德格尔批判传统本体论的真正要点和特别的思路。

在《是与时》一书中,海德格尔确实曾把他关于“是”的意义的追问称作“本体论”,以区别于对“是者”的研究,关于后者,海德格尔生造了一个词,称它是关于“是者状态”(ontical)的学问。(11)在此后(1935年)的讲课中,海德格尔再次重申了这种区别,他说:“‘本体论’这个词最初形成于17世纪。它标志着历史上关于是者的学说发展成为一门哲学、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我们也能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本体论’这个词,而不偏重于任何特殊的本体论的方向和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本体论’是指努力使‘是’将自己显示出来,并带着‘怎样立足于“是”之中’(而不是立足于是者之中)的问题去作努力。”(12)

所谓“最广泛的意义”上的“本体论”,应当是指这一句话: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哲学理论。但是,据海德格尔的看法,传统本体论只是在形式上是关于“是”的学问,事实上却只停留在是者的水平上,它们似乎不配称为本体论。海德格尔给它们安上了一个“是者状态”的理论的名称,又鸠占鹊巢,让自己关于“是”的意义的追问占据了本体论的地盘。海德格尔这种近乎文字游戏的做法几乎害了自己,它很容易使人们从传统哲学的形式方面去理解海德格尔。

虽然有一些小小的误会,但是只要深入海德格尔的原作,海德格尔哲学与传统本体论之间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可以进一步从海德格尔对“是”的意义追问的途径中看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