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本体论与基本本体论的差别分析

传统本体论与基本本体论的差别分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基本本体论和传统本体论差别的分析海德格尔以《是与时》一书为代表的前期哲学思想,早已超越了以本体论为其核心的西方传统哲学的界限,透露出了一种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形态全新的哲学。真理被认为应当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本体论范畴的意义是从范畴间相互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的,是逻辑规定性的概念。4.现象学和逻辑推论传统本体论运用逻辑推论的方法,这点我们已经十分明白而不必多说了。

传统本体论与基本本体论的差别分析

(三)基本本体论和传统本体论差别的分析

海德格尔以《是与时》一书为代表的前期哲学思想,早已超越了以本体论为其核心的西方传统哲学的界限,透露出了一种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形态全新的哲学。既然如此,海德格尔又何苦抱着本体论这个术语不放,去争所谓第一哲学的地位呢?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容易理解的。海德格尔的这部著作初版于1927年,推算他开始写作此书时才35岁左右,这在一般人看来也是很年轻的,何况他是在哲学的圈子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海德格尔跟随胡塞尔当助手时,已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但还够不上评教授的资格。为此,他于1923年跳槽到马堡大学谋职。到1925—1926年冬季学期时,马堡大学哲学系打算推荐海德格尔接替尼可拉·哈特曼出任系主任,依当时规定,出任这个职务的人须有具影响的著作。海德格尔就把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当时还没有出版的手稿《是与时》交到国家教育部去接受审批。按《是与时》一书第8节列出的计划,全书分上、下两编共六大部分,但是手稿只有上编的两部分,即我们现在读到的全部内容,于是,教育部就以“不足”的批示予以驳回。设想这部堪称不朽的著作在当时谋一个哲学系主任的职务尚且不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海德格尔尽管已经表达出了一种新的哲学,对于强大的哲学传统,出言还要留有余地,甚至还要借用传统的哲学语言立足,这应当是正常的。随着他的哲学地位的被确认,他在后期里的思想就表达得更顺畅,并且反省了《是与时》运用传统哲学的语言可能导致的误解。

那么海德格尔以《是与时》所代表的前期哲学与传统哲学(尤其是传统本体论)对照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究竟有哪些呢?这种不同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讨论,我们下面仅举我们认为是主要的几个方面。

1.关于哲学的主题

从希腊哲学起逐渐形成的西方哲学传统,把哲学看作是高踞于各门实证科学之上的一门总括性的学问,这门学问讨论的是普遍的原理。由于这些原理超出在经验之上,哲学也称为形而上学,而本体论则是形而上学中离开经验最远、与经验完全脱离的部分。近代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分歧,主要是关于这种普遍原理的起源问题。这一分歧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对哲学主题的看法。与对哲学主题相关的是学问的分类。各门学问被看作是对某些确定的“是”的领域的研究,而哲学作为普遍的学问,则是研究一般的“是”的学问,甚至人本身也被淹没在哲学的普遍性之中。

《是与时》一书的主题是对本是作生存状态分析,从中探寻“是”的意义问题。在这个以探寻“是”的意义为目的的生存状态分析中,人自身的问题成了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离不开是者,种种是者依“是”的方式而是其所是,所以“是”对于是者来说具有优先的地位。然而这个“是”又必须在一种特殊的是者的“是”的过程中去探寻,这个特殊的是者称为本是,就是每个人自己。如果说,各门学问研究的是不同领域的是者,那么这些是者是其所是的根源也须从本是的“是”的方式中去说明。

2.真与真理

与哲学主题紧密相关的是关于真与真理的问题。古希腊最初称热爱智慧为哲学,逐渐地哲学演变为求知、求真理。真理被认为应当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本体论就被用来作为这种真理的最高、最普遍的表达形式。黑格尔就称自己的逻辑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当海德格尔提出哲学主要是探寻“是”的意义时,这个追求真理的任务就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在传统本体论中,如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里,真理就是以“是”这个范畴为开端的范畴体系,那么海德格尔的“是”的意义问题表述出来就简单得多。“是”的基本特征是时间性,这个特征决定了本是必介入到世中去,并于此介入过程中让一切是者展开出来,是其所是。因此,除了用时间性说明“是”的基本特征外,“是”的意义可以简单表述为“显现”。

为了印证自己的上述观点,海德格尔从词源学和希腊哲学的源头作过许多考证。他想证明,西方语言的“是”这个词从其印欧语系的词根上说就含有“显现”的意思。(15)现在人们一般译作“真理”的这个词,希腊文写作altheia,它的原意恰恰是同“显现”相近的“解蔽”。还有一个人们用作与“是”相近的词是physis,原意指“涌现”。海德格尔认为,“对于希腊人来说,真理之为真理,只是因其与作为physis的‘是’之为‘是’相联系在一起才是可能的”(16)。这就是说,“是”的意义问题不是追求真理的问题,但它追寻的比真理还要深,它追寻“真理之为真理”,即“解蔽”或“解蔽状态”。我们也可以说,从“是”的意义与“解蔽”有关这点而言,它追求的是“真”。

3.生存状态与范畴

传统本体论所讨论的“是”与海德格尔要追问的“是”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范畴,或从逻辑上规定的概念,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是”则不是一个范畴,甚至也不能作为一个概念去把握。(17)不仅“是”不是范畴,《是与时》一书中描述的本是依“是于世中”展开出来的种种“是”的方式也不是范畴,而是“生存状态”。

范畴不是孤立的,单独一个范畴是不能成立的,它必存在于相互的关系之中。本体论范畴的意义是从范畴间相互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的,是逻辑规定性的概念。如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开端“是”,尽管黑格尔说,作为思想的直接性的东西,它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规定性,事实上这就是一个逻辑的规定,因为它在这里是作为一切有(进一步的)特殊规定性的范畴的对立面出现的。(www.xing528.com)

海德格尔的“是”不是从逻辑上规定的范畴,甚至也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概念中已经具有普遍性了,那么当海德格尔说“是”应当从本是自己“是”的方式中去寻找,而本是则是指每个人自己时,这样的“是”恰恰是个别化的。“是”的个别化同时也说明,追寻“是”的意义的途径在于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的体验之中。

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是与时》一书中所谓本是当在自身是其所是的过程中对“是”的意义的探寻,用大白话说出来,就是指每个人在自己生命展开出来的过程中去寻思生命的意义。每个人作为生命,就是他自己的“是”的可能性。如果说,人要去体悟生命的意义,最真切的当然莫过于当下对自己的体悟,而不是靠思考几个概念。

4.现象学和逻辑推论

传统本体论运用逻辑推论的方法,这点我们已经十分明白而不必多说了。海德格尔探寻“是”的意义时运用的方法是现象学的。

本章第一节中已经简略地介绍过胡塞尔所创立的那种现象学。胡塞尔的本意是要维护逻辑方法得到的知识,他确信逻辑方法得出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但他感到有所不足的是,构成逻辑知识的那些概念只是从逻辑规定性获得其意义的,最好还能获得这些概念的意义的自明的证据。这事实上是想使逻辑规定性的概念同时具有日常使用的概念所具有的意义。这种意图使他深入去分析意识中形成普遍概念的活动过程,其得出的结论是,意识活动中意向指向的方式对意向对象的显现具有决定的作用。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受到启发,但是他没有照搬这种方法,而是将它在一个方向上进行了发扬和推广。对海德格尔来说,这个方法经过加工可以用于对“是”的意义的讨论中去。意向指向决定意向对象,正如“是”决定是者之为是者,但“是”不应理解为纯粹意识的活动或意向指向的方式,而是人介入到世界中去的方式,人介入到世界中去不仅是意识的,也是实践的活动。这种有意识地介入到世界中去的实际生存方式,就是人展开出自己人生的“是于世中”的“是于”的方式,它决定了世内是者之为是者。根据“是”的意义问题具有优先地位,海德格尔提出基本本体论,取消了传统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这意味着,从海德格尔的立场看,传统本体论所讨论的问题只停留在是者的水平,没有深入到“是”的层面。而对传统本体论的这一评价也适用于一切运用逻辑方法所获得的知识。这是胡塞尔始料所不及的。胡塞尔的本意是想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巩固逻辑的知识,对他来说,逻辑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但是海德格尔则把他的方法用来搞个别化,用于每个人体验自己依是于世中的结构展开出来的“是”的意义,也即体验自己作为一个从被抛到世界上来的生命的根苗处展开出来的人生的意义。

5.人生观世界观

哲学总应当涉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传统本体论是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则是以人生观包容世界观。

说传统本体论以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这主要是指,本体论所表达的是纯粹的原理,这种原理被认为是涵盖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生活领域的。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甚至人的精神活动也是绝对理念的展开的一个环节,在人的精神中,绝对理念回复到了它自己。这里有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达到统一的意思,但是,因为主观思想本身是绝对理念的展开,主观思想应当符合客观思想,而不是相反。因此,对于哲学来说,重要的是去把这个以逻辑学为名称的绝对理念的体系表现出来。甚至这个绝对理念体系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发现的,只有那些已经让自己的思想上升为普遍的客观思想高度的人,才能进入这个领域,这时,与其说是人在表述哲学,不如说是概念自己在作辩证的运动。在这种哲学体系里,如果说还有什么人生观问题存在的话,那么就是要努力去认识原理、并以符合原理的方式去生活。黑格尔把这称作是真正的自由。

基本本体论把世界观解说为人关于世界总体的看法,这里突出的是“人的看法”。基本本体论并不否认世界是存在的,但是,对人来说,世界并不只是抽象的存在而已,它必须还是一个“什么”。这个成为“什么”的世界,或曰世界之为世界,决定于人介入其中、与之打交道的方式。关于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两种基本的方式是“环顾”和“看”,与之相应的是作为“应手状态”的周围环境与“显在状态”的世界。甚至作为抽象的客观存在的世界,也只是出现在人的一种特殊的“看”待一切是者之总体的态度或方式中。因此,在基本本体论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要去发掘人介入世界、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亦即“是”的方式。它引导人去体验,自己的根子处原来就是“是”的可能性。世界之为世界,就是从本是的“是”的方面得到说明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在基本本体论里,人生观涵盖世界观。

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海德格尔在基本本体论里把人导向到他自己生命的根子处,去体验他自己的生存的可能性本身,这种哲学同糅合着佛学的宋明理学的心性之学有相似之处。一切心性之学都不只是为了去体验人生最深处的这一度而已。即使就佛学而言,参透了个中奥妙以后,便可以让人在生活中获得“大无畏”、“精进”的态度。从理学方面来说,对内“湛然澄明”,目的在于对外“接应万机”,即所谓“内圣外王”。海德格尔在基本本体论里是搞个体化的。对他来说,人介入到世界中去时是一种沉沦的过程,他以“共是”的方式而成为普通人。在普通人状态里,人实际上已经异化了。当人在自己生命的根子处体验到我就是自己“是”的可能性本身而重新回到生活中去的时候,人应当根据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决断去生存,这在他称为“本真的是”。海德格尔这种理论与心性学在对内方面目标是相同的,在对外方面却有区别,即,海德格尔更倾向于个人主义。这个区别恰恰反映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发展出来的。

以上五个方面关于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的区别,只是我们初步研究的结果。尽管这些结果是初步的,它们对于说明基本本体论决非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这一点来说,已经足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