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推理与研究模式及其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认知推理与研究模式及其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学者贝尔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语篇翻译的认知与语用分析过程做过研究。荷兰学者范蒂克认为,语篇是作者和读者在语义、语用、认知维度组成的空间领域完成的和谐舞蹈。语篇认知与推理的互动可发生在微观层、宏观层和超级层次上。语用信息的语篇连贯的实现必须依赖语用推理。

认知推理与研究模式及其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4.4.3 认知推理与研究模式

翻译过程的研究要突出翻译的语篇性,翻译不是词与词的简单替换活动而是从宏观的语篇、语用视角进行的语言转换活动。翻译的心理语言学方法有可能揭示出翻译过程的一般规律,但必须对语际转换过程中的语篇加工进行解释。译者必须对翻译语篇维度文化层、语言层、交际层、认知层等层面进行语言使用分析,以获得原语的真正意图,取得与原语、读者的最佳关联性与认知效果。英国学者贝尔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语篇翻译的认知与语用分析过程做过研究。在他所建立的翻译流程图中,他指出在翻译的解码过程中译者要通过句法、词汇、语义、语用等分析来获得原文的语义和文体等内容,然后在翻译的构码过程中再经过语用、语义、词汇、句法等合成来生成译文。关联论为语篇进一步提供了互动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在理解语言使用的作用。在这推理过程中,认知语境起关键的作用。译者要关注文本和读者的认知语境才能对原语进行解读,并进行编码,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才可能减轻读者处理语篇的努力,使语篇提供的新信息与读者的既有信息产生最大关联,这种新旧信息的互动加速了对语篇的理解。同时,读者可以将译者的内容作为语料前提的一部分,结合其自身的认知语境对语篇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推理,最终达到语篇的正确理解。语篇语用学翻译的认知与推理的互动的层面体现在词、句、段、语篇的各层面的语言维、文化维、语用维、交际维等多维上。荷兰学者范蒂克(1983)认为,语篇是作者和读者在语义、语用、认知维度组成的空间领域完成的和谐舞蹈。语篇作为思想表达的最小语言生成单位,它具有阶层性的结构。语篇认知与推理的互动可发生在微观层、宏观层和超级层次上。语篇微观层上的互动体现在双语对词汇、句法方面的协商;宏观层次上的互动则靠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各种衔接手段来实现;超级层次上的互动指双方对语义宏观结构和语用宏观结构的协商,取决于交际双方对各语篇体裁的语言组织模式等方面知识的共享,以及语篇中隐含的语用信息。

语用信息的语篇连贯的实现必须依赖语用推理。语用推理必须借助特定的语境知识和上下文以及读者和作者双方共有的语境背景知识为附加性前提,经过对语篇显性表述的阐释发挥去实现语篇连贯。语境干涉所使用的语言之外的各因素,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相关的背景知识。关联论认为,交际者的认知语境都由三种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这三种信息构成的认知语境对获得合理的推理起着关键的作用。语篇语用连贯就是语篇特殊含义之间“关联”的实现。语篇语用连贯的实现过程是个语境因素再现、互动的过程。

语用学和语篇都十分重视语境因素对语言运用、语言理解、语言意义的影响。语篇是交际单位,它和语用语境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语境决定语篇,语篇体现语境。语篇的理解与翻译不是被动地接收书面文字符号的过程,而是能动转化的认知过程。德里斯勒于1981年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生成模式理论,认为语篇是一系列交互作用的运行程序的结果,是交际的呈现方式。认知过程是整个语篇生成模式的核心部分:计划、思想形成、发展、表达和语法合成,这几个部分是相互交叉的。译者对语篇理解不是直接完成的,是通过语境来实现的。翻译学研究的语篇语用分析重视的是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而且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涉及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周围人物等。语境与语篇是互相依存的;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篇,特定的语篇创造了特定的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语境、语篇语用与翻译学的关系息息相关,因为语篇语用是把文本翻译视为交际活动,其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语言系统和言内因素,而且还包括言外因素。翻译学的目标是描写客观翻译现象和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原则和参数体系。语篇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翻译并不仅仅转移原文的意义,而且要转移原文的语用价值。翻译语篇尤其要注意语篇间的语用的衔接与连贯,通过推理获得语义、语用表达的连贯,这是语篇语用的标志。译者必须理解语篇内部的联系、语言隐含的语用含义,这样才能传达原作的主旨、功能和语用意义与语用价值。对于语篇的语用特征,我们不能光考虑词句的,更应考虑语段与整个篇章的语用含义应在译文中得到有效的体现。成功的语篇翻译是基于对原语语篇意义的正确理解,而理解语篇意义的惟一途径是通过语用语境分析。语境的交际维度、语篇意义的实现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是多元的。语境的各个维度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天然联系,如交际维度与文化维度、语用维度与交际维度、符号维度与语用维度、文化维度与符号维度等等。各个维度对语篇的理解与翻译所起作用的大小视具体的语篇而定,如文化维度在文学语篇比科技语篇更为突出;同时语篇语境既可以是宏观的,又可以是微观的。译者应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以译语语篇与原语语篇的意义和功能对等为归宿。译者只有对语境因素全面把握,才能对语篇进行正确的理解与翻译。对语篇的正确理解需要策略,而策略涉及有意识的、受人的思维控制的行为。范蒂克和肯特斯在他们合著的《语篇理解的策略》(1983)一书中把策略分为11种:认知策略、语言策略、语法策略、语篇策略、文化策略、社交策略、互动策略、语用策略、语义策略、图解策略、文体与修辞策略。语用翻译强调依赖语境包括原语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译者的等语篇因素在译语中得到再现,使语篇在七个要素上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www.xing528.com)

不必说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从百草园三味书屋》)

I need not to speak of the green vegetable plots,the slippery stone coping round the well,the tall honey locust tree,or the purple mulberries. I need not speak of the long shrilling of the cicadas among the leaves,the fat wasps couched in the flowering rape,or the nimble skylarks who soared suddenly up from the grass to the sky. Just the foot of the low mud wall around the garden was a source of unfailing interest.

原文所描写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等等只是乡村里的寻常景致而已,但是在作者美感敏锐的心灵里,这些都变成了色彩缤纷、音响悦耳、充满乐趣的儿童乐园。其美感的生成要通过译者用认知去感受,并通过译者的加工,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再现原语的思维美学。译文使用了人称主语句,译出了原文多省略的人称主语“我”,更充分地显露了潜藏在“我”的内心的如数家珍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态度。同时,尾句用美感十足的词汇source和unfailinginterest,原句所含的激情和美感语用思维得到自然的传递。

语篇语用学翻译研究强调从语篇语用学的宏观和微观研究翻译的研究过程。语用宏观结构理论的研究重点是语篇的语用宏观结构理论而不是研究会话中具体或局部的情况,诸如问候、开场白、介绍、话题转换、结束语以及句子和言语行为间的语义或语用连接等,而是宏观地解释言语行为。在语篇语用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必须始终把视点投射到整个语篇的宏观题旨。在翻译表达阶段,如果译者头脑中有了原文的宏观结构,将有益于他摆脱原语文字结构和原语思维的影响,通顺流畅地用译语表达。语篇语用解构分为三个步骤:(1)译者通过在大脑中构筑原文的宏观结构记住原文的语义内容;(2)通过分析原文的语言与非语言逻辑因素、储存、记忆原文语言形式、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写作时间等各种信息;(3)必须将视点连贯与推进充分地考虑在内,连贯的视点有四种特性:层级性、有序性、关联性和一致性;语篇语用翻译应该与语境、社会分析相结合,运用语用学思维从语篇的宏观和微观探讨语义意图和语用意图,把原语的语用价值与意义传递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