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因语言的语用推理及其翻译研究

模因语言的语用推理及其翻译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受者一旦接触到仿拟而来的模因,便会自然联想到原谚语,并推断出模因的语用含义。模因语言是一个不断感染、传播的过程。但译者所翻译的这种模因的载体是语言。

模因语言的语用推理及其翻译研究

4.10.2 模因语言的语用推理

语用学研究实际中的语言使用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干涉的各内外因素,它已跨出了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框架,着重对语言进行动态的、更注重语言使用的本质与价值的研究。语用学视野注重语言使用的语言语境、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包括社会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通过分析干涉语言使用的各因素,对动态的语言使用做出动态的解释。模因的生成离不开语境的干涉,模因的接受与解释也同样离不开语境的干涉。但模因生成阶段中的语境干涉多表现为制约作用,而在模因接受过程中的语境干涉则更多地表现为对语用推理活动的推进,表现为帮助人们理解某模因的语言现象,由物理语境、言语语境、心理语境和文化语境所构成的“社会人文网络”对模因的语用推理起关键作用。在理解和翻译模因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置身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双重认知语境,将自己定位在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去理解原文。因为原文作者总是按照对本国读者认知状态的设想来传达自己的意义和意图,译者应在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原文话语之间寻找最佳关联,取得最大语境效果,既领会原文作者的全部明说和暗含。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有效地对模因进行解码、编码,使它得到感染和传播。

例1:鸿渐道:“因为我不能干,所以要娶你这位贤内助呀!”柔嘉瞟他道:“内助没有朋友好。”鸿渐道:“啊哟,你又来了!朋友只好绝交。你既然不肯结婚,连内助也没有,真是‘赔了夫人又折朋’。”(钱钟书《围城》)

在鸿渐与柔嘉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赔了夫人又折朋”模因源自于《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一句。但鸿渐和柔嘉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能肯定柔嘉是熟悉这一典故。从推定前提的角度来说,鸿渐是充分考虑了受话人的认知机制。这时,他“希望与柔嘉结婚”的交际意图就不会被柔嘉误解,交际便会畅通,其言语的效用也有望实现最大化。对此,译者不仅应如文中人物一样,理解这些语用隐含,而且还应把其中的模因语用含义传达出来。

例2:“American society no longer has any viable concept of work. ”But the trouble is that the youth revolution hasn’t such a concept either. 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dumb jerk. ( The Listener)(www.xing528.com)

译文:“美国社会再也没有什么可行的工作概念了。”可麻烦的是年轻人的革命中也无这样一个(可行的)工作概念。只玩不干,会成傻汉。

该例中的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dumb jerk 是仿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而成的模因。接受者一旦接触到仿拟而来的模因,便会自然联想到原谚语,并推断出模因的语用含义。

模因语言是一个不断感染、传播的过程。译者读懂了原文,就成为模因的宿主。但由于语言这种载体因民族而不同,异国文化的模因势必要转换载体才能传播到更多的人。这个任务由作为特殊宿主的译者完成。译者属特殊的宿主,用新的语言对原模因进行编码,为其更换新载体,构成模因的新遗传阶段。模因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具有“顺应”等特征,模因的翻译要顺应模因的使用语境,并对模因的意义进行选择,顺应性地运用语义翻译策略或语用策略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优化和选择合适的译语来表达原模因的意义。我们认为,翻译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进行传播的过程。作者作品是一个模因综合载体,负载着作者的思想和理念和作者所处语境的文化。作者的理念是核心模因,同时存在于作品中的还有体现文化的各种模因,译者读了原文,就成了模因的宿主。

模因的本性是在传播中尽可能地完全复制自己,如同基因一样,编码的方式在能够传播的前提下是最理想的复制。那么,译文对其读者不仅要产生原文对其读者的类似效果,还要从语言、文化、风格、语用意义与语言结构在价值上也能将原文体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完成对原语模因的复制。但译者所翻译的这种模因的载体是语言。每一种语言以及背后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两种语言不可能完全重叠,单一的翻译技巧无法让翻译得到所追求的效果。语言的独特性使得语言之间无法互相复制。我们认为,虽然语言是独特的,但文化之间具有的共通性,使得相对的复制成为可能。一种语言的某种表达方式有时可以同其他语言惊人的相似,对读者产生相似的效果。一个模因往往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相应的模因,可以对其宿主产生相似的感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干涉的翻译因素中取得最佳关联,做出顺应性的转译。为此,译者应关注模因复制的认知及其运行机制的思维模式,例如,语言模因复制的模式可能有列举、叙事、描写、说明、程序、举例、推理、比拟、解说和对照等等,以达到提高模因翻译的效度。我们认为,成功的模因的翻译是: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的宿主通过已转换的语言,成功解码这些模因,传播异国的模因。模因的翻译过程可以描述为:原语与原作者的理念与文化模因——译者的解码——译者的编码和传播——译语与原语核心模因相似——读者解码和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