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交流的语用文化特征与翻译理据

国际交流的语用文化特征与翻译理据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分析和处理制约国际交流翻译活动的内外文化信息无疑非常重要。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国际交流中运用的语言体现明显的跨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体现为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国际交流的语用文化特征与翻译理据

4.11.1 国际交流的语用文化特征与翻译理据

国际交流与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变得日益繁荣,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全球化。胡庚申认为,“国际交流”是跨国界的交往,或者虽在一国发生、但会形成国际交往生态环境的那些活动。它主要指的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包括政治外交、科学技术、经贸商务、国防军事、对外宣传、专业交流、涉外交流等交往活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式各异、手段多样。国际交流的层次表现在日常的交际、专业的交际和涉外的谈判交涉等活动,但各层面的国际交流活动都涉及语言使用和语言的选择。国际语用学指的是在特定国际交流环境下语言使用的专门化研究,具有边缘交叉和跨学科的特征,涉及社交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体学、跨文化交际学、外交学等,体现较强的国际语言交流的语境和语言使用的特征。显然,分析和处理制约国际交流翻译活动的内外文化信息无疑非常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国际交流中运用的语言体现明显的跨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体现为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首先,语言的生成和发展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文化的制约。就文化的价值而言,它体现在反映文化、传播文化和制约文化等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符号,必然具有其独特的认知功能、实践功能和语用功能。语言的文化属性证明了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创造工具。国际交流涉及诸如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其形式多样,包括跨国交流中的人与人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种合作与活动。国际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具有跨国特征,发生在各自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双方或多方的语境中,涉及文化、科技教育、外交、经贸、旅游和体育等,语用文化包括上述语境中所涉及维度中的多维文化,例如日常、专业、涉外场合的文化与亚文化,涉及社会层、种族层、集团层、职业层、宗教层等的文化。其语言使用具有较强的语用特征,强调发生在各种语境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合适性,而且这些语言使用体现灵活的、策略性的优化与选择。钱冠连先生把语用学称为“社会人文网络语言学”,国际交流活动可以说体现了不同社会人文网络的汇合,网络中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的、认知的因素无时不影响语言使用。它体现跨文化的国际语言交际,当然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译者必须要在这些复杂的语境干涉下取得文化的关联和顺应,理解言语背后的文化对语境的干涉,把原语的语用含义传递出来。胡庚申教授提出,国际交流的语境从语言使用的角度,依据交流意图、话题、情景、参与者、媒介等语境因素,可分为:日常交际、专业交流和谈判交涉。这三类语境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各具特点。但这些因素无论如何变化都发生在语用学综观下的动态语境,即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且国际交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www.xing528.com)

国际交流活动语言包含了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就语用层的意义来看,它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等,强调交际活动中的语境成分干涉下语言使用的语用价值。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的翻译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历史价值。就翻译的文化价值而言,翻译被看做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也被看做国际交流活动,翻译因人类交流需要而生,其目的和任务是促进文化交流,寻求思想沟通,传达意义,实现社会价值与语言使用的语用价值。国际交流中的语用文化价值体现或融合国际交流意义所包含的价值,其价值的实现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对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使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中获得交流。要转译原语的意义和价值,译者要在动态的语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交际语境中的各要素取得最佳的关联-顺应,做出最佳的语言选择。

关联论与顺应理论都强调人的认知作用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交际是动态选择的过程。关联论仅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而忽略了交际规范性和常规性,忽略了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文化相关的言语行为,而顺应理论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角度审视语境。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选择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可是,顺应理论没有很好告知我们如何从纷繁的表征中找到顺应的目标,对交际中的意识程度没有很好的说明。关联性则可以指导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原则,即寻找最佳的动态关联,成为语言顺应过程中的目的和基础。关联论与顺应理论的结合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关联与顺应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哲学渊源,经过不断的发展,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使用与选择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关联翻译理论强调的是翻译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本质上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即译者期望译语读者在理解原语时获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而没有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跨语际的阐释过程;翻译方法是相对的和动态的;译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使原语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期待相吻合。综观中西译论,阐释“顺应”的学者甚多,例如我国唐代释道安的“以适今时”;现代刘宓庆的“最佳顺应值”;德国施莱尔玛赫1813年就提出的“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去顺应作者”;美国翻译家奈达的“顺应另一种文化和另一种语言”等等。关联顺应翻译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认知互明的选择过程,译语的选择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译语选择的顺应性体现在顺应翻译过程的语境成分、语言结构、翻译选择的动态过程,并且选择是有意识的认知过程。我们认为,国际交流的关联顺应翻译活动是以交流者为中心,交流过程是译者对原语和译语等所出现的“世界”,即对交流的翻译环境的关联顺应与对语用的选择。译者的语言使用选择是对翻译环境顺应程度的选择,选择是多维度的关联顺应性的选择,涉及文本、文化立场、文本意义再现及信息加工等;而且选择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特征,受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