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汉语口语研究:现场促销语言调查与分析结果

商业汉语口语研究:现场促销语言调查与分析结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实证的自然语言研究成为美国话语分析研究的主流。

商业汉语口语研究:现场促销语言调查与分析结果

1.5.3 篇章与语篇、话语分析的研究

对于现场促销语言的研究,涉及到大于单句的句段以及对话形式(超句现象),这就需要从篇章或话语(语篇)的层面上进行考察与分析。现代语言学研究存在着篇章(英文:text)和话语(也叫语篇,英文:discourse)两种有关超句子语言形式的概念。较早使用篇章概念进行研究的人,比较倾向于研究书面语体语言作品或独白体的口语;而后来研究话语分析的学者在使用语篇或话语的概念时,比较倾向于兼顾书面语、独白口语以及对话体口语,实际上是用话语概念统括了书面语和口语。陈平(1987)对此有过明确的解释:“话语分析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是超出单句长度的语段,由前后相连的句子构成的段落,如果在语言交际中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我们便称之为篇章(text)”(5)。而郑贵友(2002)则认为应该区分两组概念,话语应专指口语,篇章应专指书面语。现场促销语言是对话体,但研究作为交际一方的促销员的话语,也需要观察在一个话轮内的话语,以及促销员一方的话语的语言结构和功能,将此时的语言形式当作独白来看待更能揭示其特征。因此,我们对于现场促销语言的研究,与现代语言学对于篇章或话语(语篇)分析的研究都有联系,应从对话和独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考虑话语(语篇)分析的视角也考虑篇章分析的视角。本书在使用“话语”的概念时就包括对话和独白以及书面篇章。

1.5.3.1 国外的话语研究

国外的话语分析最早源自于20世纪2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其代表人物Vilém 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实意切分法,以及句子信息结构主位、述位之分的概念,被用于后来的话语分析。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刊登了Zellig Harris写的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这是“话语分析”一词首次出现。20世纪60年代以后,话语分析的研究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话语分析这一新学科开始形成,并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参见徐赳赳1995)。60年代下半期,德国的H.Weinrich提出了textlinguistik(篇章语言学)的概念,这是英文textlinguistics的来源。随后德国的几位语言学家出版了几部相关著作,与美国殊途同归,开始话语的研究(参见王福祥1994)。Brown和Yule(1983)的Discourse Analysis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运用和总结。

从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角度上看,欧美的话语分析还可以分为多个流派。与本书研究相关的话语研究主要有三个流派: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会话分析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以M.A.K.Halliday(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结构语言学基础上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将语言的功能划分为概念(ideational)、人际(interpersonal)、语篇(textual)三大功能,着重研究话语的衔接与连贯方式。认为不同语域的话语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过程”以及衔接与连贯的类型上,表现出某种统计特征的“突出”,这为研究领域语言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该学派在中国有大批追随者,80年代以来发表了大量的以英语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胡壮麟(1989、1994)、胡壮麟和方琰(1997)、黄国文(1988、2001)、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等。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学派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HarveySacks及其合作者Em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开创的。他们通过对自杀中心电话录音的研究,探索对话交际中的互动规则,开辟了将自然语言作为分析对象的实证性话语研究新途径。该学派将“话轮”(turn)作为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研究话轮毗邻对(adjacentpair)的结构特征和意义联系、话轮的交替、话题转换、语言表现手段及交际前提与条件(参见Sacks 1972、Schegloff和Sacks 1973、Sacks 1992),并建立了一套口语录音转写的方法。这种实证的自然语言研究成为美国话语分析研究的主流。所以,Brown和Yule(1983)说:“话语分析,必须地,是研究使用中的语言。”(6)我们研究现场促销语言的会话以及话轮特征,基本上是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

社会符号学派以美国的Paul J. Gee为代表,其研究带有社会语言学的色彩。他提出了“大话语”的概念,用第一个字母大写的Discourse表示,以区别于一般所讲的话语(discourse)。Gee的研究重在分析人们用语言表达和交际时所传递的身份、态度等方面的功能,并从语言本身的形式特征进行研究,这为研究不同功能的领域语言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参见Gee 1999)。另外,美国的社会交际语言学家约翰·甘柏兹(2001)也从社会交际功能角度研究话语,尽管一般将其归入话语分析的社会语言学派,但因其研究出发点与Gee相同,所以在此也将其归入社会符号学派。

1.5.3.2 有关汉语的话语分析研究

我国运用现代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开始于80年代。最早的研究者当推廖秋忠,他是“我国最早着手研究篇章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学者之一”(7)。他的《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廖秋忠1983),是我国第一篇用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的论文。其后他又对汉语篇章中的指同表达(廖秋忠1986a)、连接成分(廖秋忠1986b)、管界问题(廖秋忠1987)、论证结构(廖秋忠1988a)、描写顺序(廖秋忠1988b)、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的关系(廖秋忠1991)等进行了具体研究。廖秋忠关于“从汉语事实出发对汉语篇章中的形式和意义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这些成果为汉语篇章研究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8)。几乎与廖秋忠同时,陈平(1987b、1987c)的《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和《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等论文,也是早期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汉语话语分析研究成果。沈开木(1987)最早打破传统复句观念研究超句组合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以及信息结构。该研究并非明确借鉴和引用话语分析理论,但其中的一些结论,如将超句体划分为“句子+句子,句子+超句体,超句体+句子,超句体+超句体”,以及超句体有联合和偏正关系之分的说法,对于认识汉语句段结构特征是很有意义的。刘焕辉(1986)从交际功能角度提出了对于汉语的交际环境和交际技巧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学者自己对话语交际的理论认识,而不是简单地运用西方话语分析的方法。王福祥和白春仁(1989)主编的《话语语言学论文集》,收录了研究汉语句子实义切分、超句统一体、篇章分析等方面的论文,反映了我国学者在汉语话语分析方面的一些认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多部汉语话语研究专著。代表性研究成果有:(www.xing528.com)

一、刘焕辉、陈建民(1993)对于汉语交际行为与准则,以及言语交际与职业语言的研究,刘焕辉(1992、1997)对于言语行为、话语形式、交际过程、交际方式、交际功能以及交际能力的研究。这些研究不同于西方的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二、王福祥(1994)的《话语语言学概论》,对汉语的句子实义切分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并将汉语话语划分为句段、片断、全文几个层次来研究其结构特点,是第一部明确引进话语分析理论研究汉语的专著。

三、沈开木(1996)的《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从信息处理角度提出了语言交际中涉及交际背景和非语言信息的大编码概念,并对汉语的交际决策、话语种类、句子实义切分、话语的语义及信息等特点、规律进行研究。这本书利用了一些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但也不是成系统地套用。

四、屈承熹(1998)的《汉语话语语法》(英文),从话语层面上研究汉语的结构助词、情态副词、语气词的语用特征与功能,并探讨了汉语的信息结构、话语主从关系以及场景结构、话题等级、话题链的表现方式、回指方式、段落及超段落的结构。这应该是第一部完全应用西方话语分析理论研究汉语的专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几年间,又有好几部我国学者所写的话语分析专著,将汉语的话语分析研究推向深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部较有影响的专著。

一、钱敏汝(2001)的《篇章语用学概论》。该书把目光投向篇章和篇章研究以外的情形,观察篇章的使用状况和所起过的历史作用,以及篇章与人和世界的种种联系,包括讨论篇章与经济的关系。应该说这是一部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总结话语(包括汉语)特征的论述,对于从宏观角度认识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话语功能有参考价值。

二、朱永兴等(2001)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该书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框架,从照应、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以及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搭配等词汇手段两个大的方面对比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并将语言系统本身的特点和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汉语的语篇特征。

三、郑贵友(2002)的《汉语篇章语言学》。该书以汉语的书面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篇章(话语)研究理论,并继承传统汉语研究的成果,对汉语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信息模式、结构形式等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提出不少新的见解,概括出汉语篇章的基本特征。

四、刘虹(2004)的《会话分析》。这是第一部运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真实的汉语口语的专著,对汉语的话轮、话轮交接、对答结构、会话开头与结尾等作了分类描写,初步系统地揭示出汉语会话结构的特征,对于汉语的会话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我们对于现场促销语言的研究,除了借鉴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外,还借鉴了对于汉语法律语言(王洁1997、1999)和导游语言(韩荔华2000)的研究成果。总之,对现场促销语言的研究,涉及到从结构到功能,从语音、词汇、语法到语用、话语分析以及社会语言学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的语言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还涉及到口语传播、市场营销管理这些非语言学学科,这样才能做到比较全面地揭示现场促销语言的特征和使用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