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演唱艺术研究及角色类型

昆曲演唱艺术研究及角色类型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昆曲净角的历史发展与角色类型(一)昆曲净角的历史发展我国古典戏曲,演员分部饰演角色,渊源已久。古时净角所扮演的行当也与今天的昆曲净角所扮演的行当相去甚远。昆曲中的净角和明代传奇里的正净、副净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如,京剧兴起后,女性扮演的净角角色才消失。关于昆曲净角,除了上述两种分类外,还有“七红、八黑、三和尚、四白”的说法。

昆曲演唱艺术研究及角色类型

一 昆曲净角的历史发展与角色类型

(一)昆曲净角的历史发展

我国古典戏曲,演员分部饰演角色,渊源已久。早在唐、五代就有参军、苍之说。12、13世纪中国南北两地逐渐形成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从金、元交替时期到明代中叶以后,北曲杂剧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北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作末、旦、净、丑四个行当(当时行当叫部色),到了昆曲成熟时,角色行当为生、旦、净、末、丑五个(昆曲的行当叫家门)。净的来历相传为唐参军戏中“参军”二字的合音讹变;宋代原作“靓”字,字义是粉白黛绿,像参军之扮相,后又音同讹变为“靖”和“净”字;元代以后都读作“净”。净为较正规的书面语,大花脸是其俗称,即脸上勾画成彩色的脸谱,所以也叫花面。王晓文著《昆曲发源地——绰墩山》一文中说,唐朝黄旙绰在昆山传教参军戏,为昆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古代净的角色是因明皇奉黄旙绰而起,[22]当地人也一直把黄奉为昆曲的祖师爷。也有人认为角色的名称由来是取其反意,如“净”,即洁净、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净,因而得名。[23]净角源于参军戏中的参军一角,原本扮演犯事小官,经过唐、宋参军戏及宋、元杂剧院本的改变,演变成元杂剧中的完全反面人物或滑稽小人的表演程式。古时净角所扮演的行当也与今天的昆曲净角所扮演的行当相去甚远。宋金时期,副净在戏剧中做主角,正净只做引戏的工作;在元杂剧的表演中,净角虽然仍演滑稽戏,但开始做配角,完全演反面人物,而且饰演老旦、彩旦等女性角色;[24]明朝时真正意义上的净角才出现,除了正净,还有副净、中净、小净,尽管还有扮演女性角色的,但随着生、末、旦行当的发展,独立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立特征的行当。昆曲中的净角和明代传奇里的正净、副净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25]南戏传奇的折子戏给净角创造了主演的机会,致使净角在演唱和表演技术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

明中叶,净行和丑行分化,昆曲净角虽然在很多方面具备了现代特征,孔尚任等剧作家仍用净丑扮演正面角色,但净行角色分工、演唱、表演的成熟却是在京剧艺术形成之后。如,京剧兴起后,女性扮演的净角角色才消失。根据《扬州画舫录》卷五中的记述:凡花部角色,以旦、丑跳虫为重,武小生、大花面次之。若外、末不分门,都是男角色;老旦、正旦不分门,都属于女角色。[26]由此可知,在乱弹诸腔兴起时,相对于生、旦、丑等角色,净角仍然处于中国戏曲角色的边缘地位,但逐渐由杂乱的角色扮演、不规范的演唱发展为中国戏曲中,主要是京剧、昆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行当。姚垚说,净行之有无,代表一个剧种发展是否成熟,净之地位标示着大戏与小戏的分野。[27]

(二)昆曲净角的类型

昆曲净角的类型在昆曲界有多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将净角分为大面和白面;第二种是将净角分为红净、黑净和粉净;第三种是关于昆曲净角“七红、八黑、三和尚、四白”的提法。(www.xing528.com)

第一种划分在表面上是依照脸谱的大小和勾画脸谱所用的颜色将昆曲的净角分为大面和白面。该划分,实质上是依照角色是否是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来划分的。大面多扮演净行中的正面人物,一般社会地位较高,性格勇武暴烈,演唱声音洪亮、气势雄稳。如《风云会》中的赵匡胤、《单刀会》中的关羽等,其脸谱共有红、黑、紫、蓝等多种颜色组成,以红黑两色为主。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性格的人物,如红色脸谱代表忠义耿直之士、黑色脸谱代表威武豪爽之士、蓝色脸谱用在桀骜不驯、妖邪、盗寇等角色上,粉色代表老臣的气质形象等。白面是因在面部涂抹白粉而得名,其类型细分为两类:社会地位较高的白面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白面。社会地位较高的白面多指阴险、狡诈的奸臣,也叫相貂白面,如《精忠记》中的秦桧、《连环记》中的董卓和《鸣凤记》中的严嵩等角色。该类角色的唱、念音色洪亮宽阔,表演沉雄威杀、富有气势。社会地位低下的白面叫邋遢白面(“邋遢”一词来自江南方言,是脏的意思),如《绣繻记・教歌》中的扬州阿另外、《白兔记・赛愿》中的庙祝、《灯花鼓》中的龟奴等,他们属于热心肠人物形象,演唱诙谐风趣,所用音区低于大面和相貂白面,音量小于前两者。也有扮演阴险刁钻人物的,如《寻亲记》中的张敏、《鲛绡记》中的刘君玉等。

第二种划分是按照脸谱的颜色,把昆曲净角分为红净、黑净和粉净。红净,大花脸,偏重唱工,如关羽、昆仑奴、赵匡胤等;黑净,也属大面,如尉迟恭包拯项羽钟馗等,唱做并重,另如张飞、颜佩韦等勇猛威武一类人物,则以表演武功为重,也称“毛净”;粉净,也称白面,包括表演重气魄功架,同时兼重唱念的万俟、董卓、严嵩等相貂白面和一般平民的邋遢白面或褶子白面与短衫白面等。白面多扮演反面人物,也有扮演正面人物的,还有扮演女角的。

关于昆曲净角,除了上述两种分类外,还有“七红、八黑、三和尚、四白”的说法。常见的说法有:“七红”指《风云会》中的赵匡胤、《单刀会・刀会》中的关羽、《八义记》中的屠岸贾、《慈悲愿》中的回回、《双红记》中的昆仑奴、《一钟情》中的弼灵公、《九莲灯》中的火德星君等七个红脸人物(这里的红脸人物也叫红净);八黑指《千金记》中的项羽、《三国志》中的张飞、《水浒记》中的李逵、《慈悲愿》中的尉迟恭、《霄光剑》中的铁勒奴、《三国志》中的周仓、《人兽关》中的包工、《天下乐》中的钟馗等八个黑脸人物(这里的黑脸人物也叫黑净);三和尚指净角扮演的三个僧人形象,如《祝发记・渡江》中的达摩、《昊天塔・五台》中的杨五郎、《西厢记・寺警》中的惠明,也是净角的三折重头戏;四白是指《水浒记》中的刘唐、《浣纱记》中的吴王夫差、《虎囊弹・山门》中的鲁智深、《铁冠图》中的李过等四个勾油白脸谱的净角角色。

实际演出中也存在和上述划分方法不一致的地方。如,唐葆祥、朱建明在访传字辈老艺人郑传鉴录音整理《昆曲传习所纪事》中讲道:《三闯辕门》中关羽、张飞都应由大花脸扮演,但昆曲行当规定舞台上一场戏只能出现一个大花脸演员,所以性格刚烈、暴躁的张飞用净角扮演,英俊、文雅而有儒相的关羽只能改用老外扮演。《刀会》中关羽由大花脸扮演,周仓由副净也就是二花脸扮演,但该角色扮相和演唱用嗓却类似大花脸。郑传鉴还说,二花脸与白面不相同,白面属于大花脸,《一捧雪》中的严嵩就是由大花脸演员扮演的。三种花脸的不同是,大花脸整个脸勾画白色,二花脸勾半张脸,小花脸只勾三角脸。

分类与划分并不相同,分类是依据事物的根本属性来划分,而划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分类。以上划分都是有其背景的,但通过仔细观察,本人发现,这些分法存在一些逻辑错误,如从脸谱大小的角度,大面本身也包含了白面。关于净角的分类问题,以正净和副净的分法较为合理而不会存在歧义,该分类可以避免传统的大面和白面提法存在的逻辑问题。原因是正净乃净中主角包括用红净和黑净来扮;副净是净行副角,由白面或粉净来扮,在实际中也有黑净充当副净的。本节是对昆曲净角演唱的理论研究,因此偏重于唱、念(指区别于生活声乐层面上的念白)用声来展开论述。为易于区分角色和说明问题,下文论述中多采用红净、黑净和粉净的提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