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本质: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研究

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本质: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本质基金会运行机制是指基金会在完成自己社会使命的运行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促进、维持、制约基金会运行的内在工作方式和机理。具体地说,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内部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运行程序规范。因此,要保证基金会系统的成功运作,实现预定目标,就必须使其动力机制、整合协调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之间建立严密有效的运行秩序。

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本质: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研究

(一)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本质

基金会运行机制是指基金会在完成自己社会使命的运行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促进、维持、制约基金会运行的内在工作方式和机理。具体地说,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内部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运行程序规范。

1.内部结构合理

基金会内部结构合理主要表现为内部治理结构科学有效和内部组织架构简约集成。基金会内部组织架构简约集成主要表现在:(1)组织结构高度扁平化。相对于政府组织,基金会内部应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级。这一特征缩短了基金会内部上下方向信息传递的时空,实现了决策层和操作层的直接沟通,在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上保证了上层决策质量的提高,减少了下属对决策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从而降低了组织上下层面监督和控制管理的交易成本。(2)组织结构高度柔性化。基金会要与社会各界经常接触,其成员间形成纵横交错关系和更复杂的多项联结关系。信息的流动主要依赖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基金会运作的灵活高效。

2.资源配置科学(www.xing528.com)

基金会资源配置科学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指基金会资源筹集特别是筹款科学有效。目前,我国大学基金会对高校的依赖性比较强,自己到竞争激烈的公益市场上筹款的能力较弱。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大学基金会缺乏先进的筹款理念和筹款方法。如何有效地开展筹款,我国基金会可大胆借鉴与运用有关营销理论的知识。从整体看,我国绝大部分基金会的筹款还停留在募捐的“产品导向阶段”和“推销导向阶段”。前者的根本理念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点子;人们应该支持我们”。大部分款项是由该基金会管理层在社会人士访问高校时或者出访筹得;后者的理念是“有许多捐款意向的人们,我们必须走出去发现他们,说服他们提供捐赠”。[1]处于此阶段的基金会往往任命一个主管,再由主管雇用一批员工采用“强行推销”的方式去筹款。很明显,本着上述两种理念的基金会其筹款业绩肯定不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已处于“捐赠者导向阶段”的基金会的筹款业绩。所谓“捐赠者导向”是指基金会必须分析自己在公益市场中的位置,关注那些兴趣和自己一致的捐款人,设计使捐款人满意的募捐计划。这种方式要求基金会细分捐款人市场;测量潜在的捐款人市场;为市场开发分配责任;为潜在的市场制订计划和预算等。同时要求基金会不把捐赠人或潜在的捐赠人作为目标,而是作为潜在的合作伙伴,并且和目标市场保持长久的联系。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著名公益项目品牌“希望工程”之所以获得巨大成绩并为社会各界所瞩目,就是因为它早在1992年就借鉴并完善了“以需求为导向”的筹款救助机制。通过向“希望工程”捐款,个人的心灵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企业则在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同时赢得了社会赞誉,提高了知名度,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2]

3.程序运行规范

基金会能否正常运行,这种运行能否使基金会获得最佳绩效(运行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益),关键取决于其运行机理。所谓运行机理就是人们想方设法建立的以达成某种目标实现某种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的机制。运行机理是基金会运行有效的“调节器”,机制到位,就会对基金会的行为产生有效协调、约束和激励,从而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反之,基金会的行为就会发生紊乱,最终导致效率低下。因此,要保证基金会系统的成功运作,实现预定目标,就必须使其动力机制、整合协调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之间建立严密有效的运行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