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的对策研究

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完善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的对策1.发挥高校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对捐赠者而言,捐赠母校是出于对母校的信任和尊重。对于大学教育基金会来讲,提高基金会品牌建设积极争取公众关注,是其工作的重点。校友是大学教育基金会相对于其他基金组织的绝对优势。政府应严格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依法监管,确保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独立性。

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的对策研究

(二)完善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的对策

1.发挥高校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对捐赠者而言,捐赠母校是出于对母校的信任和尊重。捐赠给母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可以和母校取得联系,加强合作。由此可见,高校的发展壮大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高校发展好了,大学教育基金会才能为高校的发展锦上添花。

对于大学教育基金会来讲,提高基金会品牌建设积极争取公众关注,是其工作的重点。例如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清泉”助学基金提出“今日滴清泉,明天片桃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思源基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嫦娥基金”,以此提升高校的品牌,无论从立意到实际效果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即校友资源,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插上翅膀。校友是大学教育基金会相对于其他基金组织的绝对优势。从美国高等教育捐款来源比例来看,校友捐赠的比例相当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我国大学校友的捐赠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今后的潜力还很巨大。从感情的角度考虑,每一位离开母校的学生大多对母校充满着深深的眷恋,母校的荣辱和校友们的荣辱紧紧相连,这种荣辱与共的联系必将成为校友对母校捐赠的动力。从校友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校友的工作不单是与校友保持联系,劝其募捐,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校友之间的联系,为校友们提供及时的沟通平台,为校友的事业提供帮助。因此,校友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募捐的工作重点,这种工作不应该单纯开始在校友离开学校后,应在学生还未离校时,就要进行“知校、爱校、荣校”的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学生与母校的感情。重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形成以支持学校发展为荣的良好文化氛围。[25]

2.完善税收减免制度

完善税收减免制度是对大学基金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从国外成功的经验来看,对公益事业捐赠而减免捐赠者所得税制度,已被证明是有效吸引捐赠的手段,也是大学基金会向捐赠人游说的重要手段。建议国家可以考虑适时增设遗产税、资源税,逐步增大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力度,调节社会的贫富差距,鼓励遗产捐赠和个人收入捐赠;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简化税前扣除的审批程序,鼓励捐赠者志愿捐赠,强化税收激励和保障措施,切实为公益性捐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完善大学基金会的监管制度

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公开、公正、透明。教育基金会的设立公众关注程度较高,应当在自律的基础上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增加社会捐款使用情况的透明度,确保基金会的运作公开、公正、透明,以提高社会的信任度,争取社会的认可和更多的支持。[26]

监管着力点应放在督促基金会加快建设信息披露制度等宏观层面。政府应严格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依法监管,确保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独立性。大学基金会作为民间组织,保持其独立性是很必要的,过多的行政干预不利于其发展。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向重点大学教育经费拨款实行财政倾斜,即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向了少数重点大学,这就造成一般大学对社会捐款有着更多的渴求。所以,政府应积极支持这些一般大学建立教育基金会,缓解这些大学办学的经费压力。当然,从我国目前的国情上看,由于目前我国基金会自律和公众监管还没有效建立,适度的行政监管还是必要的,但是从长远看应逐步放松。而政府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法律环境的维护上,而不应具体干预基金会的具体运作。

4.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影响捐赠人的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从各个国家慈善捐款的成功经验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慈善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基金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基金会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慈善机构,基金的运作和财务报表都不属于商业机密,因此必须对公众公开。信息披露应遵循真实、充分和及时的原则。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初步发展中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北大教育基金会中的章程中明确规定,邀请一些捐赠人和捐赠单位成为基金会理事和理事单位,以监督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这也是制度创新。因此,必须大力进行监督制度和审计制度建设,必须确保每一位公民对教育基金会资金使用情况(数量、方向、方式和进度等情况)的知情权。这些信息应包括年度财会报表、审计报告、年度收支和明细账、办公费用、基金会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方式和使用进度等情况。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有:①通过设立基金会网站;②接受官方调查;③民间咨询。遗憾的是,目前有很多大学基金会都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

5.提高大学基金会筹款效率和基金增值效率

首先,要提高基金会人员的素质:①应当努力培养专业化的筹款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考虑实行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在美国,筹款非常规范,在一些州筹款必须有“筹款证书”,为获得“筹款证书”要通过正规培训,学习公共关系学、筹款学、慈善学、法律等课程,有些学校甚至还开设了筹款专业。社会捐赠已规范化、制度化,并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渠道。②吸引社会知名度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社会贤达人士或知名校友加入基金会。因为大学历来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对社会精英人士有很强的吸引力。社会贤达自身通常已能动用相当大的社会资源来捐赠,如果他们动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人进行教育捐赠,则捐赠收入会更大。同时,这些人士本身的声望,对于树立基金会的良好形象也有着积极作用。

其次,要建立多渠道、方便快捷的捐款方式:①大学基金会应努力开设多种捐赠服务。实际上,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或受到的捐赠可能有多种形式,包括:现金捐赠、资产捐赠、捐赠承诺、捐赠劳务、债务豁免和承担债务等。②深入挖掘校友资源。校友一向是各个大学募集捐款的重点。要及时对校友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保持经常联系。③对于基金投资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以分担风险。金融市场只是其中一个投资渠道。很多外国基金会都有各自的房产和实业,这对我国大学基金会转变投资思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④在海外成立基金会分会应是一条拓宽筹资的新渠道。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在海外成立基金分会,这对扩大基金会的捐赠收入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应当转变观念,合理定位,培养大学基金会独特而又有公信力的公众形象。①大学应把服务于大学教育、服务于捐款人作为其基金会的宗旨。尤其是应树立为捐款人服务的观念,因为,对于违反捐赠协议使用捐赠财产的,捐赠人有权要求基金会遵守捐赠协议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捐赠行为、解除捐赠协议。所以只有努力为捐赠人服务,才能办好大学基金会。②坚持多渠道、多种方式宣传大学基金会的公益理念。众多的大学基金会也面临着彼此间的激烈的竞争,所以,每个大学基金会定位一定要独特和鲜明,才能引起捐赠者的注意。

总之,教育捐赠对大学基金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收入分配。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之后,社会协调与发展方面依旧会留下一个空白。不管留下的空白较大还是较小,都意味着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因此,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就突出了。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大学教育捐赠可以看成第三次分配,它代表着捐赠人对财富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统一。鼓励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和机构回报教育、支持教育、尊重教育,大学教育基金会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1]谢菲.美国大学的资金筹集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哈佛大学为例.高校管理,2009年第5期

[2]许灯红.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分析.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3]雷虹.中美大学基金会之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12期

[4]邢博、张伟.耶鲁大学筹款运动考察研究.第十次中国高校基金会工作研讨会议论文,2008年

[5]陈丽等.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特点及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www.xing528.com)

[6]郝治军.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大考与调整.新财富,2009年11月13日

[7]许灯红.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分析.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马万华.从伯克利到北大清华: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9]宫静.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及启示.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杨青.美国大学基金会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第1期

[11]阚阅,张雁.战后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的调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2]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58期

[13]肖毅.牛津筹款现英国高校发展端倪.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9期19.8

[14]陈武元.日本研究型大学经费筹措研究.江苏高教,2007年第2期

[15]王幡、刘在良.捐赠与日本私立大学的经营管理.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0期

[16]姜煜洌,张义廉.美国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利用社会捐赠问题之比较.宁波大学学报,2009年6月

[17]何晓梅,张大方.高校应积极发展大学教育基金会来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文教资料,2007年4月

[18]孟东军,张美凤,俞锋华.社会捐赠在我国高教成本分担中的现状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19]梓瑞.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研究及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月

[20]刘春生,王任达.发展大学教育基金会,促进大学教育捐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10月

[21]张云.美国加州大学系统捐赠基金运作实践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22]罗公利等.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3]郭秀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24]孟东军,张美凤,顾玉林.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管理比较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25]唐余明.我国高校基金会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6]郭秀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