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政策与文化变化:互动研究

中国民族政策与文化变化:互动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把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处理为整风的对象,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破坏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与汉族刚刚冰释的隔阂,因此民族关系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进入停滞发展甚至倒退为重新产生隔阂的阶段。

中国民族政策与文化变化:互动研究

六、民族文化关系的变化

1957年在全国逐渐展开的政治运动,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也受到了牵连。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的处理过于激进和扩大化,许多少数民族正常的宗教活动和民族文化活动被民主改革的政策所禁止,不仅伤害了少数民族的宗教感情,也对民族文化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过于强调消除全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冒进地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应当向统一化方向发展,抑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正常发展规律,对平等的民族文化关系造成影响。民族文化关系由平等性向不平等、盲目消除差别的方向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现,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一个极端状态。

第一,民族文化关系的强迫性。民族文化的发展,属于思想领域的范畴,应当要遵循在不违背国家统一和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自由、平等和百花齐放式的繁荣发展规律,各个民族在自身形成的过程中,总会形成具有强烈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才能开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但是,在1957年全国各地逐渐开展的政治运动中,盲目强调少数民族地区要与汉族地区的共性越来越多、差别越来越少,不加分析地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视为落后,在未经过与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协商的情况下,强迫性地进行改革。例如,四川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提出的少数民族生活要实现“十化” ,不难看出,这样的强迫性文化政策,尽管从初衷上看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性,但是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传统和经济状况,必然要遭到少数民族的反对,使民族文化关系陷入强迫性的怪圈。此外,把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处理为整风的对象,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破坏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与汉族刚刚冰释的隔阂,因此民族关系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进入停滞发展甚至倒退为重新产生隔阂的阶段。(www.xing528.com)

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的盲目同一性。民族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带有深深的民族历史、传统和时代生活、生产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都显著地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考察世界民族的形成时间,一个民族从萌芽到发展壮大,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有的民族甚至用了近千年才形成一个共同体的形态。民族文化与民族的形成伴生始终,因此也非一蹴而就。对于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短短的数年时间就想要形成统一的国族文化,消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考察在建设时期的民族文化政策,许多民族地区违背了民族文化形成的客观规律,主观急躁地认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同一性越来越高,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盲目同一化的措施,强制消除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要求少数民族的文化要与汉族文化保持一致,这样的民族文化政策对民族文化关系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影响。此时的民族文化关系处于停滞不前、毫无生气的状态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