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紧迫性及研究背景与问题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紧迫性及研究背景与问题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背景与问题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正在变得日益紧要。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社会辩论,无一不涉及“社会公正”主题。从观念的角度看,由于“公正”问题具有的道德意涵,在抽象的层面上谈论公正、抨击不公正并不难,没有人反对社会需要公正。了解社会成员实际所用的公正标准,是作出判断和选择的前提。以往的公正观研究主要在两个领域进行。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紧迫性及研究背景与问题

背景与问题

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正在变得日益紧要。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社会辩论,无一不涉及“社会公正”主题。人们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报纸杂志激烈讨论,一些前所未有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分歧正在显现。这些分歧正在影响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的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是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公正制度”?

如果要建设性地参与这些重大争论,社会学首要的工作在于,提供社会成员自己的想法:当人们对是否“公正”作出评价时,通常使用什么尺度,其中是否存在共识性的核心标准,即,它们包含哪些“价值”(2),以及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些价值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观念的角度看,由于“公正”问题具有的道德意涵,在抽象的层面上谈论公正、抨击不公正并不难,没有人反对社会需要公正。但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公正”,不同的人所指内涵不同。当我们说“人们同意财富要进行公正分配”的时候,不等于清楚地展示了,在生活世界里,人们究竟采用哪些具体的“公正”标准。比如,在现实生活的利益分配中,人们使用什么标准处理事端,怎样处理一起财产纠纷,就会被大家接受为公正,这些处理所依循的原则是不是共识,是否稳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哪些因素影响其变化,即社会成员共享的“公正”内涵是什么……我相信,只有得知这些细节,并找出其中的共性、特性、稳定性和变异性,才能了解具体而鲜活的社会公正观。

了解社会成员实际所用的公正标准,是作出判断和选择的前提。因为,只有根据他们持有的公正原则建立的规则,才是他们认为正当的、因而受到认同的制度,而发自内心的认同,将产生和谐秩序。(www.xing528.com)

以往的公正观研究主要在两个领域进行。其一是法律和社会史领域,它的关注点,在传统民事纠纷处理的官方做法和民间惯习,资料主要来自法律历史档案。其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它关注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讨论他们的“公正”的评价怎样影响行为动机,这些研究主要依赖实验结果进行。

虽然极大地受惠于这些成果提供的知识,但是我们仍不满足。理由是,历史材料难以反映新的、尤其是变迁中国的事实,而且,其根据的材料多为法律从业者的文书制作。在表达(声称)和实践(操作)有背离的制度环境中,书面制作常常和实践行为有相当的距离。而心理学实验要控制条件,必然把社会成员置于特定的试验情景中。这样,被实验者与他本身的生活世界——经历、利益、政治、社会关系等——被暂时分离开来。在这样的试验中,社会成员不是处在自然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而是处在“假设性的”社会生活中。

为了弥补这些缺憾,我们计划从社会中实在且实施的规则中得出结论,即,不仅看人们怎样说,更要看他们怎样做。我们希望,通过社会生活——人们的日常经历、言论、纠纷处理等——这些平常事,理出普通人的“公正”评价尺度,分析其中包含的原则价值,以及这些价值使用的领域和排序。

我们的目标定位是,对于公正观现象进行法律社会学的(定性)经验研究,具体的任务,一是了解事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选择、评估和纠纷实践中,显现的公正观包含什么原则;二是分析定性:以比较的参照系,阐释人们对这些原则的使用特征;三是发现关联或(因果)解释机制:辨识这些原则和什么因素有关联;四是认识变迁:说明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常用的公正理据是否发生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