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印勘界问题研究:穆克登碑研究成果

中印勘界问题研究:穆克登碑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醒朝鲜“凡事应开诚布公,查案确核,未可矛盾其词。”[39]八月十八日,朝鲜王朝知照清王朝政府,本国将派出安边府使李重夏会同清使勘审边界。

中印勘界问题研究:穆克登碑研究成果

3.2.2 两国议定勘界事宜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十五日,清王朝政府咨告朝鲜尽快派员会勘边界,再“勿致含混稽延”。[32]明确指出,朝鲜民到清王朝境内占地越垦、定居确有其事,朝鲜国上下均知此事,指责朝鲜国王“朝鲜民居朝鲜之地,不宜刷还”的说法,质问朝鲜既然“不宜刷还”为何此前始终遵照清廷旨意请求自行“刷还”?提醒朝鲜“凡事应开诚布公,查案确核,未可矛盾其词。”[33]

清王朝总署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查阅历史文献,指出朝鲜王朝之“两江说”存在三点矛盾:其一,《钦定皇朝通典边防门》和《钦定皇朝四裔考》均载明“吉林朝鲜以图们为界,别无豆满支流”;其二,“会典地图及一统舆图”标明两国以“图们鸭绿二江,为东西两界”,“别有小图们江,在经流之北,亦不得蒙豆满之名”;其三,朝鲜人在《地理小识》中记载:“豆满鸭绿之南,则朝鲜也”,“咸镜道以铁岭之东北豆满江为界,设茂山、会宁、钟城、稳城、庆源、庆兴六镇营于江边。”总署衙门指出,“豆满”为“图们”之转音,同指一河。[34]

八月十二日,希元上奏,回顾了此前在朝鲜民招垦中的细节。1881年时,咸镜道稳城府兵官赵秉稷曾一再恳求清廷,称沿江越垦之朝鲜民依托于图们江北岸生存,亦自知本国民确为越界垦种,请求清王朝政府能够格外施仁。当年,朝鲜高宗国王在拒绝接受朝鲜越垦民加入清王朝国籍的咨文中亦对“吉林、朝鲜接壤,原以土门江为界,江之东南为朝鲜,西北为吉林”之“堑然”界限“毫无疑义”,[35]此时却将“旧有江河故意混淆”,称所谓之“土门”百年前已有定称,指吉林海兰河为穆克登碑文中之“土门”,只称图们江为豆满江。(www.xing528.com)

经希元考证,《钦定盛京通志》、《吉省舆地图》中记载,土门江发源于长白山,自西南而东北流,曲折流至朝鲜界后南折入海;海兰河又名骇浪河,发源于吉林南冈地方二道掌之秫秸垛岭,不仅与土门江源远隔数百里,而且自西而东流一百多里后汇入博尔哈通河(今布尔哈通河),再东流数十里后流入噶哈里河(今戛雅河),再折向南,流十余里后入土门江,即图们江。[36]希元指出,朝鲜“指海兰河为土门江,显系张冠李戴,不知土门、豆满实止(指)一江”,将“土门”、“豆满”一分为二,“殊属有心狡赖”。并且,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朝鲜曾以“分界之地彼此仅隔一江,恐两居民滋生事端”为由,多次请求清王朝在图们江沿江一带“稍留樵采余地”,足以说明图们江北岸为中国所领。[37]

清廷指示希元继续查找穆克登查边的相关档案。由于“吉林将署内远年档案,久已霉烂无存”,宁古塔衙门的档案亦“焚毁无存”,最终希元未找到任何关于穆克登查边的文献记载,于是命珲春衙门就近详查。[38]但珲春衙门设置于穆克登查边两年后的1714年,亦无记载。[39]

八月十八日,朝鲜王朝知照清王朝政府,本国将派出安边府使李重夏会同清使勘审边界。二十二日,希元委派督理商务委员五品衔分发补用知县秦瑛(秦令瑛)等为清方之勘界使。[40]几经交涉,双方终于决定于九月底对中朝边界线进行会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