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穆克登碑问题研究:查边前朝方的准备

穆克登碑问题研究:查边前朝方的准备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如何应对穆克登第二次查边,一时成为朝鲜王朝廷议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朝方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其次,立即着手对中朝边境地区进行预先勘察。[16]第三,虽然朝方认为清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查边划界,但还是预先做好划界的准备,为向清方争取领土进行了策划。

穆克登碑问题研究:查边前朝方的准备

2.2.1 查边前朝方的准备

清康熙五十一年(朝鲜肃宗三十八年,1712年)二月,朝鲜谢恩使朴弼成等一行三人来到清王朝朝贡。礼部告知朝鲜使臣,上一年穆克登“查我边境”,因路远水大未能顺利完成,欲待今春冰消雪化之后,请朝鲜另派司官,协同穆克登再度“查我地方”;如果水路不通,则改由陆路去往土门江,请朝方给予协助。[12]

二月二十六日,朝鲜义州府尹将清廷意旨上报本国朝廷。于是,如何应对穆克登第二次查边,一时成为朝鲜王朝廷议的主要内容之一。

朝方对清方的踏查仍然非常反感,仍然认为清廷之主旨不在于勘查边界线,而在于预先寻找将来退出中原统治之时的败归之路。朝鲜君臣认为,将来清政权回归其发祥地图们江、鸭绿江沿岸之后,其生产、生活必将再度依赖于朝鲜,是以需预先进行勘查,早作准备。朝鲜吏曹参议李光佐集中体现了朝方的想法,其奏文曰:“语云‘胡无百年之运’,彼数十年内,待我过厚,至于减贡者,必有其故。盖百年中土狃于锦绣粱肉,一朝还归漠北,势必难堪。早晚败归时,缓则欲自鱼盐物产以至土地民众,无不取资于我,急则欲取路于我西北。故此行将预察山川隘塞,道里远近也。”[13]基于以上观点,李光佐建议不可告知清使道路:“内地薛罕岭路,决不可许矣。今若移咨以道里难通为言,则所谓可欺以其方也。彼或直问薛罕之路,我若答之以本无,则安能悬度其必有而致责乎?”[14]

同时,朝方也清楚清廷此次查边决心已定,并且对朝方的情况已有所了解,再搪塞不成必将有害无益,当前最佳选择,就是配合清方的行动,争取在查边中为本国争取最大利益。为此,朝方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www.xing528.com)

首先,指派“问慰使”陪同穆克登查边。朝鲜以陪同与协助的角度派员,故此最初称之为“接伴使”,校理朴凤龄则提议称为“别遣宰臣”或“问慰使”。起初决定由权尚游与咸镜道监司李善溥共同担当此次陪同任务,后来改由汉城府尹朴权代之。

其次,立即着手对中朝边境地区进行预先勘察。知经筵崔锡恒提议:“今番差官既以查明境界为言,不可不预虑熟讲。鸭绿、土门两江处,自可以水为限,而两江源头,众水杂流处,有难的定,宜使道臣博询故老,审问地形,即为启禀。”[15]肃宗王派北兵使张汉相、南兵使尹悫先行查明白头山以南地区地形,绘制出地图。后来穆克登查边,就是依照张汉相等所绘地图寻找了“土门”界河的源头。[16]

第三,虽然朝方认为清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查边划界,但还是预先做好划界的准备,为向清方争取领土进行了策划。都提调李颐命进言道,按照《大明一统志》记载,“白头山属于女真”,“白头山距甲山六、七日程,而人迹不通”,而朝鲜之“镇堡把守皆在山南五、六日程,人迹不通”,“彼或以我国把守处为界,则事甚难处”。可见,朝鲜认同长白山地区是中国领土,本国的镇堡及军事管辖范围仅到甲山,距离长白山尚有五、六日路程。朝鲜计划在本次行动中,依照“土、鸭两江为界”,以“水南皆当为我地”为目标,多争取领土。但是,“白头山南空旷处,我国人民不为入接,彼若指其处谓其界内,则无文籍可据而争者”,朝鲜担心清使如果坚持以朝方的实际行政管辖和军事辖区来划界,坚持认为甲山至长白山之间为清王朝之疆域,朝鲜亦无法获得这片领土。[17]

如上,朝鲜王朝将争地的目标定位于获得长白山以南的地域,在划界的具体细节上,计划“既以两江为界,中间陆地,亦当以江水发源处横截作限”。[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