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鲜穆克登碑问题研究

朝鲜穆克登碑问题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朝鲜王朝以穆克登碑文刻有“土门”而非“图们”为由,正式向清王朝提出图们江非中朝国界。

朝鲜穆克登碑问题研究

3.2.1 朝鲜提出穆克登碑文之“土门”非图们江

(一)清和朝鲜的宗藩关系发生变化

19世纪,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东亚地区,对这一地区长期以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国际秩序造成巨大冲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地,陷入众帝国主义势力利益争夺漩涡中的清王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急剧下降。

以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起点,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全面侵入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主权丧失、国力大损。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内外交困,与各藩属国之间的封贡体制面临瓦解,清王朝与朝鲜王朝之间的藩属关系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长期以来,朝鲜实行着封闭的“锁国”政策。19世纪初起,不断有英、法等西方国家向朝鲜提出通商要求,均被其以“藩臣无外交之义”为由拒绝。[14]

19世纪末,朝鲜王朝政权内部明争暗斗,加上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朝鲜被迫从封锁走向开放。

1866年,美国商船借口通商,制造了以火炮攻击朝鲜船只的“舍门号”事件;八月,法国舰队入侵朝鲜,朝鲜史称“丙寅洋扰”;1871年,美军入侵朝鲜,是为“辛未洋扰”。虽然朝鲜成功地击退了侵略者,但是也加重了统治阶级的顽固保守观念。大院君政权继续坚持着锁国政策,对国内继续横征暴敛,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1873年,朝鲜闵妃政权取代大院君政权,开始抛弃封闭的外交政策,与日本恢复外交。日本却趁朝鲜改善对日关系之机,制造了“云扬号”事件,以武力打开了朝鲜国门,与朝鲜签订《朝日修好条约》(即《江华条约》)。此后,日本对朝鲜的政治影响明显加强。清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六月,与英国签订《朝英修好通商条约》。此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朝鲜如同宗主国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炮舰的威胁之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82年(朝鲜高宗十九年),朝鲜爆发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壬午兵变。清王朝政府应闵妃政权之请,武力干涉朝鲜内政,平息了这次军人暴动。但是,清的这次武力干涉,实际上是介入了朝鲜的内政外交,中朝传统宗藩关系的性质就此发生了改变,两国原本为名义上的宗属关系有了实质性内容。

朝鲜高宗二十一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二月,朝鲜发生甲申政变,亲日的新政权宣布与清王朝废除藩属关系,废止对清王朝的朝贡制度,宣布朝鲜王朝独立。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王朝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约定清方撤出在朝驻军,肯定了日本对朝鲜的出兵权。《天津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清王朝将自身置于与日本同等地位,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开始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利益和地位。[15]

在上述国际局势下,朝鲜以借地安置流民为由,先是于1883年提出“土门”非图们之两江说,后逐步演变为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的图们江边界争议案,并愈演愈烈。

(二)朝鲜王朝提出中朝界河非图们江

清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清王朝政府向朝鲜王朝政府提出遣返越垦于中国境内的朝鲜人。光绪九年(1883年),清王朝限定朝方“刷还”的期限已到。四月,吉林敦化县令所有越垦朝鲜民返回本国,同时照会朝鲜咸镜道钟城府使和会宁府使,请其于秋收后务必全部“刷还”本国民。[16]朝鲜政府命西北经略使鱼允中负责此项工作,但迟迟不见成效。[17]

在鱼允中的指使下,[18]不肯归国的朝鲜“钟城、稳城、会宁、茂山民众等”呈报朝鲜钟城府,声称自己所垦之土地是朝鲜本国境内的土地,杜撰了“穆克登当年将‘土门’江确定为中朝界河,中朝界河不是图们江”的假说。

七月,钟城府使李正东就此事照会敦化县知县赵敦诚。自此,“土门”、图们两江说上升为朝鲜王朝的政府行为,拉开了朝鲜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的界务纠纷的帷幕。李正东照会的主要内容如下:[19]

1.“土门”、豆满为两江,当年穆克登立碑规定中、朝两国以“土门”为界后,朝鲜“退守豆满江”;(www.xing528.com)

2.朝鲜对“土门、豆满两江之间”的“隶属于本国”的荒地禁民入居的原因是“虑有边患矣”,“民等所垦之土,即土门江以南也”;

3.清方“误认豆满江为土门也”,“土门则在分水岭查审定界处,豆满则源出本国界内”;

4.“土门者,分界处土门也;图们者,庆源以下入海处也”(笔者注:朝方这里所说的“土门”是当时穆克登碑所在处以东之水),“碑东连置土堆、石堆、木栅为限,下有土门,两岸对立如门,而非石而土。其下有水发源,另作别派。”

5.朝鲜钟城府“越边九十里甘土山有分界江”,名为“分界江”之水(笔者注:指海兰河,即今海兰江,发源于小孤山,东流与二道、三道沟水相汇后北流),是为中朝土门界河。

同时,咸镜道会宁都护府也照会敦化县:“据土门以南、豆满以北所垦之土,即康熙朝穆总管定界立碑之内也。”[20]称海兰江和图们江之间的地域是经穆克登立碑而确定下来的朝鲜领土。

如上,朝鲜王朝以穆克登碑文刻有“土门”而非“图们”为由,正式向清王朝提出图们江非中朝国界。朝方有意曲解穆克登查边史实,违背了穆克登在图们江为界的前提下寻找界河源头的查边本意,坚称穆克登查边时规定了朝鲜所谓的“土门”之水为中朝界河。朝方先后称“土门”是今海兰江和松花江上源之一的黄花松沟子(朝鲜“称伊戛利盖”),[21]提出两国应以该“土门”分界,所以图们江北岸地区是朝鲜领土。

其实,在朝鲜提出“土门”非图们江的三个月前,敦化县知会钟城府使、会宁府使于秋收后“刷还”朝鲜垦民时,朝鲜尚无异议,尚承认朝鲜民越垦为非法,仅仅百天之后就发生了如此变化。虽然历史上中、朝两国政府并没有以条约正式约定界河为图们江,但两国于1882年签订的《中国朝鲜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中有三条内容直接说明了双方界河为图们江。[22]朝方咨文中更是直接书以:“大小两界,原有天限土门江,分隶吉林与咸镜、平安地。”[23]如果朝方咨文中之“土门”是图们江之外的其他河流,如何能将吉林与朝鲜咸镜道、平安道分界?

钟城府使在另一份照会中则表露了本国杜撰“两江说”的真实用意其实在于向清王朝“借”地,由于朝鲜实在无地、无力安置被“刷还”的朝鲜越垦民,故此欲“乞得寸土以插贫民也”,提出“朝鲜也不愿多得,但借得沿江或十里或五里,远不过二十里,随贫民所居而借地,照奉天例,设木栅以限之”,乞求清廷赠“一抔空弃之土”于朝鲜。[24]虽然其情可戚,但是,其以制造领土争端来谋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极不可取的。

朝鲜提出图们江非中朝界河的论据之一是“凤凰城栅外虽为荒地,亦于沿鸭绿一带皆设卡铺。若以豆满为土门,则上国何不置卡铺于豆满北岸乎?”[25]这一理由显然不充分。清王朝对东北地区的封禁长达二百多年,对鸭、图两江沿岸的宽严尺度一直不同,长白山地区乃是禁中之禁。即便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清王朝政府开始在东北地区实施移民实边政策时,也迟迟不开放包括长白山在内的图们江流域地区,仍禁止民众在图们江北岸居住。直至1880年后,大量朝鲜人或以珲春地区为跳板移居俄国,或大批举家迁入对延边地区之后,无法控制这一局面的清王朝政府才不得不解除了对延边地区的封禁。1881年,铭安与吴大瀓组编靖边军驻扎于珲春、三姓、宁古塔军事要地,珲春协领升级为副都统,今延边地区作为最后一片封禁地才被开放。正是由于清王朝政府对长白山地区、图们江流域封禁极严,内地居民难以涉足于此,这一地区才长期无人迹往来,清廷方未在这一地域设置“卡铺”(“卡伦”,即哨所),而且长期未驻以重兵。

朝方另一个理由是——“考诸上国咨文舆吉林将军大人札饬,有曰,以土门为界。又曰占垦之地,在土门江以北以西矣,未尝言及于豆满以北矣。”[26]朝鲜再次将“土门”与“豆满”区别开来。前文已述,大量史料均可证明,清代时,今图们江一直被称以“土门”或“土们”,豆满江是朝方对图们江的称谓。清与朝鲜二百年间的往来公函亦可以为证——清方从未使用过朝方对图们江的称谓“豆满江”;反之,朝鲜王朝在对清王朝的公文中大都依照清方的习惯,称图们江为“土门”。朝鲜此时强行论证图们江非中朝界河,显然有悖于事实。

大量事实表明,长期对图们江北岸行使管辖权、采取边禁的并非朝鲜王朝,而是清王朝。清王朝政府对图们江北岸封禁近二百年,在朝鲜的一再请求下,甚至屡次撤毁清王朝军民靠近图们江北岸边建造的房屋和开垦的耕地。朝鲜虽然也制定了禁越制度,但其权限仅在于图们江南岸,而且收效甚微。朝鲜的边禁政策非但未能有效控制犯越,朝鲜民众反而在图们江北岸形成了聚居局面。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朝鲜却宣称“以朝鲜之民,居朝鲜之地,宜无不可”,[27]令人无法理解。

自从朝鲜王朝向清王朝提出图们江非中朝界河之后,朝鲜政府就完全停止了对越垦民的“刷还”,甚至放任朝鲜流民继续到图们江北岸垦荒。有了本国政府作后盾的朝鲜人更加肆无忌惮地犯越,与当地清人冲突不断。

1884年,朝鲜北兵使在告政府文书中指责清人“无赖”,称朝鲜人“不堪其苦”,建议本国主张与清方勘界,以“明土门以南、豆满以北之为我国境界”,建议“更立新碑于分水岭定界碑之下,设栅于土门江之边……然后可以还我土地,驰我边患。”[28]于是,当年冬,朝鲜冬至兼谢恩使金晚植来清王朝朝贡时带来地图和拓得的穆克登碑碑文,正式将图们江北岸为朝鲜领土一案提交礼部,提议清王朝政府派员勘界。[29]

当年十月,吉林将军希元令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率协领德玉、招垦局委员府经历衔贾元桂前往朝鲜会勘,朝鲜官员建议于次年冰雪融化后再行勘办,但直至次年夏季,朝鲜“犹以待候政府为词”加以推托。[30]在此期间,朝鲜越垦民还不断扬言今延边地区是朝鲜国土,甚至声称居住于此地的清人不久后须归化入朝鲜籍。希元请李鸿章咨告朝鲜,尽快派员会同清方勘界,明确图们江北岸的主权归属,早日平息争端。[31]

基于图们江边境地区的混乱状态,清王朝政府认为中朝两国进行勘界、明确图们江北岸地区的主权归属一事已经迫在眉睫,于是一再催促朝鲜派员,会勘边界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