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世界政党概况及中国政治民主研究

当代世界政党概况及中国政治民主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世界政党概况当代政治在一定意义上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总图景中一个绚丽多彩、惹人注目的画面。有资料表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前,全世界大约有1000多个政党。依此,笔者拟将当代世界各国的政党归纳为以下10种类型加以分析。这是指当代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广泛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当代世界政党概况及中国政治民主研究

当代世界政党概况

当代政治在一定意义上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总图景中一个绚丽多彩、惹人注目的画面。要深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情况、政党格局、政党体制,就有必要对世界政党政治的总图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文谨就政党政治的运行主体——当代世界各国政党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众所周知,政党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最初产生于17世纪70年代的英国。从那时起迄今3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政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少数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内的现象,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越出少数国度而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世界政治现象。纵观19世纪以来100多年里世界政党的演变,大体出现过四次政党涌现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这时,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已经确立,并且逐步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已进入成熟时期。不但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而且大量的工人阶级政党都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第二次高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这时主要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数十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即是这一高潮中的产物)。第三次高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时期政党涌现最多的是亚非拉地区,新政党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人民民主运动的深入和部分民族国家的独立纷纷出现,我国的许多民主党派就形成于这次高潮之中。第四次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个时期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纷纷转向多党制为主潮,在世界较大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来势凶猛的多党制浪潮。政党的分化、重组和新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政党发展到今天,不但其数量、作用、影响远非昔日所比,而且其性质、构成、形式等也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了。有资料表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前,全世界大约有1000多个政党。之后,仅东欧、中亚地区的20多个国家政党数已达1300多个。在当代数以千计的政党世界中,尽管政党形态五花八门、色彩斑斓,每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自身特色的政党是难以存在下去和有所作为的),但它们之间又必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可以是阶级基础,可以是政治倾向,可以是活动范围,可以是政治地位,等等。依此,笔者拟将当代世界各国的政党归纳为以下10种类型加以分析。

(1)执政的共产党。这主要是指目前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前,执政的共产党一共有15个,即苏联共产党、保加利亚共产党、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德国)、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波兰统一工人党、罗马尼亚共产党、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蒙古人民革命党、朝鲜劳动党、越南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古巴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这些政党虽然名称不完全统一,但都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都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奋斗目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执政的共产党只剩下中、朝、越、老、古5个。这几个政党都曾经历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锤炼和考验,在取得政权以后,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经历了各种曲折的道路,目前正面临着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任务。

除此之外,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在1994年11月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国际舆论惊呼这是处于低潮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新诞生的一个共产党政权。不过,尼共执政后仍然维护尼泊尔现行体制,主张“支持君主制”、“实行多党制”、“建立市场经济”等,与上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在某些方面有着质的区别。

(2)非执政的共产党。这是指当代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广泛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这些政党绝大多数已经在国内取得合法地位,一部分共产党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有较大影响,如法共、西共、葡共、日共、印共等,但也有少数国家的共产党处于非法地位,坚持地下斗争或武装斗争。据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现代世界政党》介绍,1985年“在世界的非社会主义部分,80个国家有共产党,它们的总人数是487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仅对执政的共产党,而且对非执政的共产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已述及,执政的共产党数目已由原来的15个减至5个,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非执政的共产党的数目就相应增加10个。因为事实上有些共产党不仅改变了地位而且改变了性质,有些共产党则经历了分化和重组,还有些国家(特别是独联体国家)新建了共产党组织,原苏联共产党实际上是一分为多。据不完全统计,至1994年初,在全世界约有79个国家存在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和组织117个。

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共运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非执政的共产党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势必将在更加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斗争。在这一重大变革时期,一方面,共产党力量总体上受到削弱;另一方面,不少国家的共产党从现实变故中汲取新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适应世界民主潮流获得新的进展。例如,被长期取缔或处于秘密状态的南非共产党、约旦共产党、智利共产党、土耳其联合共产党等从1990年以来都取得了合法地位;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1988年12月的46.5万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万人,在议会中的席位也有所增加;1993年2月重建、3月正式获准注册的俄罗斯共产党成为俄国内人数最多的政党和俄议会下院的第三大党。俄共目前(1995年1月统计)在88个联邦主体中有自己的组织,基层组织达20000个,党员55万。

(3)传统的资产阶级保守政党。这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批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它们一般有较长的历史,有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在国内占有统治地位,也有的成立于战后,但很快发展为有很大影响力的政党。这类政党在当代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处于或曾经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包括一党单独执政、两党轮流执政和多党联合执政),如美国的共和党、民主党,英国的保守党,德国的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督教民主联盟,法国的保卫共和联盟,意大利的天主教民主党,日本的自由民主党,加拿大的进步保守党等。日本的自由民主党从1955年以来曾连续单独执政38年,后由于内部分裂而于1993年沦为在野党,1994年又与社会党等联合执政。意大利的天主教民主党也长期处于执政地位,进入90年代后发生历史性变化,不仅变成了一个在野小党,而且于1994年1月进行改组,更名为“人民党”。加拿大的进步保守党也在这次多党制浪潮(1993年10月)中失去了其执政地位。

(4)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亦称“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这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包括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这类政党也有较长的历史,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在不少国家中取得单独或联合执政的地位。例如,据1985年统计,西欧24个国家中有20个国家建立了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这类政党总数为28个。其中有12个党(意大利有2个党)在11个国家联合执政或单独执政。北欧国家瑞典在1991年9月大选前,社会民主党竟累计执政达50多年;1994年9月,瑞典社会民主党在下台三年后又重新取得执政地位。

欧洲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一直活跃在欧洲各国的政治舞台上。从70年代末开始,此类政党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首先是拉美国家)获得了长足发展,影响和作用愈来愈大。不过,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长起来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同类政党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它们往往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同民族主义政党形成交叉关系。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各类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总数有200~300个。1992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社会党国际十九大上,出席会议的成员党代表72个,观察员党代表82个,近70个党申请加入社会党国际,大会吸收了25个新成员党。

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最初属于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后来基本都演变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不过,由于它们在工人运动中的广泛影响,以及它们推行的各种社会改良政策,此类政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在现实政治斗争中,它们与资产阶级保守政党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有着不同的政策纲领,因而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中与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传统保守力量相抗衡的另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www.xing528.com)

(5)民族主义政党。这是指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发展本国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为根本目标,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如孟加拉民族主义党、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伊朗伊斯兰共和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阿根廷公民激进联盟、坦桑尼亚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等等。

从这类政党的阶级性质看,它们主要是代表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的。但由于它们大多产生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在领导本国的独立运动中作出过重要贡献,并且有的在独立后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因此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党员成分也往往包括本国各个阶级、阶层的成员。当然,这类政党是很不统一的。由于它们数量极多,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又不相同,因而在政治纲领、理论形态、组织形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它们当中,有一批公开宣称以实现社会主义为方向,提出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主张和纲领,有的甚至在党名以至国名中明确冠以“社会主义”;也有一批民族主义政党宣扬民主社会主义,其中一部分参加了社会党国际;还有一些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民族主义政党(主要自70年代以来在非洲、西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出现,进入90年代以后大大减少),它们一般都明确提出以共产主义为党的奋斗目标;还有一批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主要在拉美地区),这类政党中有不少居于执政地位,影响较大,它们虽然参加基督教政党的国际组织(如“基督教民主党国际”),但与欧洲的基督教政党有明显区别,大多带有强烈的反帝、反殖倾向。

(6)各种解放阵线组织。这主要是指亚非拉地区出现的从事民族解放斗争的组织。它们多带有政党的性质(也有一部分政党性质不明显或只是单纯的军事组织),往往成为各阶级和民族在共同斗争目标下的联合组织。在这些组织中,有的已经建立了国家政权,并得到联合国或世界上众多国家的承认;有的已正式转变为进行和平斗争或以和平斗争为主的政党;有的还处于非法状态,继续开展武装斗争。这类组织中影响较大的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黎巴嫩力量(1991年9月改建为“黎巴嫩力量党”)、柬埔寨民族团结阵线、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亦称“萨尔瓦多游击队”,1992年1月改组为民主左派政党,1994年3月成为国内第二大党),等等。

(7)生态主义政党。这是指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主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以“绿党”、“生态党”、“绿色运动”等命名的政党和政治团体。这类政党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四个方面:一是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二是世界和平面临严重的核威胁;三是资本主义传统价值观念日益崩溃;四是系统论思想深入人心。它们的主要目标是“保卫和平、保护生态”。

生态主义政党的发展中心在西欧。目前,西欧已有十几个国家有绿党和绿色组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国绿党、比利时绿党和荷兰绿党等。德国绿党成立于1980年,1983年参加国内大选,在议会中首获27个席位;1987年大选所获选票又有增长,成为当时联邦德国的第四大政党;1994年又进而成为第三大党,在德国联邦议院中获49个席位。现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绿色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并已波及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目前全球性绿党国际组织尚未出现,但欧洲绿色组织的政治联盟——“欧洲绿党”已于1984年成立。

就绿党的含义及绿色运动的内容来说,绿色原本是生命、生机、活力的象征。生态主义政党多取名为绿党,既表明它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政党,又示意它是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党。但实际上,绿党已超出它的生物学含义,其政治含义是第一位的。绿党在政治上是与“红党”和“白党”或“黑党”相对而言的。“红党”通常用来概称共产党、社会党和其他左派组织;“白党”或“黑党”则是指各种资产阶级政党及右派组织。以绿色为标志,表明绿党既不站在左派一边,也不站在右派一边,而是作为一种中立、自主的政治党派出现的。至于它们是否能真正做到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和完全超阶级,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分析。

(8)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党派。这主要是指我国的八个参政党,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这类政党的特点,是接受执政党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前,东欧的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四国曾存在过类似的政党,但之后,这些党均已发生质变。此外,越南和朝鲜也都长期存在民主党派。越南有越南民主党(1944年成立)和越南社会党(1946年成立),两党的总书记严春庵、阮阐都曾在政府中任部长,在国会中任副主席,在祖国战线中央委员会中任主席团委员。前几年,两党自行宣布停止活动。朝鲜也有两个民主党派,即社会民主党(1945年成立)和天道教青友党(1946年成立)。已故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康良煜曾担任国家副主席等职;现任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金炳植仍担任国家副主席之职。

(9)地区性政党。这是指许多国家中以地区(州、邦)为范围或以少数民族聚居区等为基础形成的政党。这类政党数目很多,大量是小党。但也有一部分力量较雄厚,影响较大,同其他政党联盟参与执政,或在本地区执政,如德国的基督教社会联盟。该党的组织发展和活动范围仅限于巴伐利亚州,它从40年代末就同基督教民主联盟结成“联盟党”,在联邦德国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德国统一后仍然是执政党。也有一些地区性政党只代表某少数民族的利益,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印度的阿卡利党。该党只吸收锡克族人参加,现有党员200多万,曾联合其他政党多次在旁遮普邦执政。

(10)极右和极左政党。这是指存在于一些国家中的反民主的、政治倾向极端化的政党。在极右政党中,有各类法西斯党、保皇党等。极左政党则主要包括一些当代托洛茨基派的政治组织和某些无政府主义组织等。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转向低潮,极右政党有抬头趋势。例如,在德国1992年4月巴符州、石荷州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德国极右政党“共和党”和“德国人民联盟”分别跃升为两州议会的第三大党。在奥地利,由战后的老纳粹分子组成的奥地利自由党正在不断壮大,1994年它已拥有18%的选民,成为维也纳的第二大党。在瑞士,3个极右政党在联邦议会中占有16个议席。在意大利1992年4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的孙女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作为新法西斯党——意大利社会运动的候选人参加竞选,当上了议员;1994年,意大利社会运动又成为执政党之一(1995年1月27日该党正式改组,新建右翼政党“全国联盟”)。此外,德国新纳粹势力,匈牙利的光头党、箭十字党,罗马尼亚的反共铁卫军,美国的三K党、光头党等都有发展。不管极右政党还是极左政党,它们都是世界民主发展进程中的反动势力,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它们因一定的历史条件而出现,但在当代世界政治格局中,终难成为主导因素。

以上是关于当代世界政党概况的简要分析。应当指出,限于篇幅,这个分析是粗浅的,而且将世界政党划分为上述十种类型是否确当,也还可以探讨。这方面,不妥之处诚望同人指正。

(与郑宪合作,原载《山西社会主义学院院刊》,199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