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统一战线新在哪里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特点。统一战线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一国两制”的提出,为新时期统战工作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推动了统一战线向更广阔的范围发展。

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新时期统一战线新在哪里

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特点。然而它究竟新在哪里呢?大而言之,如果我们从本质上分析,它新就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些说,新时期统一战线则主要新在三个方面:

(1)随着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统一战线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与这种变化相联系,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统一战线中,大量的主要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统一战线要发挥团结、调动、转化的功能,其基本内容势必也要体现这一主题。

(2)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统一战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毫无疑问,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固树立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把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上来。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给统一战线赋予了新的内容,也赋予了新的活力。如果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战工作就既不会有地位,也不会有作为。(www.xing528.com)

(3)提出和实践“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对香港和澳门主权,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制定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一国两制”的提出,为新时期统战工作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推动了统一战线向更广阔的范围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已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新时期统一战线正是适应国内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适应“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格局,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即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在上述两个范围的联盟中,第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主体稳定团结、坚强有力,第二个范围的联盟才能巩固、扩大,整个统一战线才能蓬勃发展。

新时期统一战线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复杂的系统,并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内容,出现新变化,产生新特点。由此观之,以上把新时期统一战线新在哪里概括在三个方面,这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是就其主要点来说的,是从其宏观意义和影响全局的角度来说的。事实上,从微观来看,从统一战线工作的各个具体领域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新时期统一战线还有很多具体的新内容、新特点,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统战工作对象正在发生变化。原来确定的十个方面的统战对象中,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原工商业者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仍然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但人数逐渐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物却在大量涌现,并在经济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他们已成为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非党知识分子也在扩大并发生一些变化,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民办科技机构中的非党知识分子人数正在迅速增加。这部分人活动能量大,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成为非党知识分子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再如,统战工作的任务和方法也在发生某些变化。经济体制的转轨,牵动着人们利益的调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社会群体具体利益的差别将进一步扩大,统战部门的“协调关系”的职能就要大大加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与之相适应,开展统战工作不仅要运用政策和行政手段,还要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又比如,随着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进一步开展,对统战干部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学经济、懂经济,掌握必要的公关技能和管理知识等。如此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原载《人民政协报》,1993-06-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