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与程序

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与程序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要从时空上明确比较的时段、区域与范围。二是制定比较的标准。比较的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与程序

四、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与程序

1.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与基本要求

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符合如下条件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同一性、双(多)边性、可比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唯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

所谓双(多)边性,是指比较只有在两个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所谓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例如,英国的Public school与美国的Public school就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贵族学校,而后者则是贫民学校,不具备可比性。只有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

运用比较研究法要按照以下基本要求进行:

(1)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于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客观性;能反映普遍情况,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具有典型性。这就需要研究者对比较对象的相关情况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掌握相应的工具和方法。

(2)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科学的比较,不能限于罗列一些表面的异同现象,也不能抓了枝微末节而忽视了本质的东西,而是需要理性思维,需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例如,鲁迅曾以乡下人误以为一种硫化铜金矿一例指出:“比较常常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硫化铜和金矿现象上看都是金黄色,但从本质上比较,它们的分子结构、质量、比重根本不同。可见,如果不从本质上进行比较,是难以认识事物的。

要坚持本质的比较,就要努力做到:通过大量的、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原因在于事物的本质一般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由于事物的本质是一个暴露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割断历史,要尽可能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等各方面加以探讨。为了运用好比较研究法,我们还必须克服主观片面性,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不能仅凭一些似是而非、片面零碎的材料轻率下结论。事物不仅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比较研究不能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否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事物。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即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识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槐树,或寺院与教室,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进行本质的比较就要通过大量的、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而任意选择个别条件,片面地进行比较,或者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进行比较,都是不正确的。

2.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与程序

比较研究法的运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仍然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步骤或者说是实施程序。下面着重介绍美国学者贝雷迪的四阶段操作程序和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得比较研究的实施步骤。

美国学者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把比较研究的实施分成四个阶段:描述、解释、并列、比较。(www.xing528.com)

第一步,描述。比较研究要从详细描述比较的对象开始,就是说首先要对比较对象尽可能周密、完整、客观地描述出来。为此,必须收集相关的资料文献,为了从文献中得到更加确切的知识,有必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

第二步,解释。在完成对所要比较研究的对象加以详尽而客观的描述之后,就要对进行比较的对象情况进行解释,即说明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How),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那样(Why)。也就是说,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把所描述的现状与社会的一般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说明这些现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意义,这就是解释阶段的目的。

第三步,并列。从严格意义上讲,比较研究从并列阶段才开始。在这个阶段,首先把前一阶段里已描述并解释过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并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然后确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最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设。

第四步,比较。在比较阶段里,要对并列阶段提出的假设按照“同时比较”来证明正确与否,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就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实践来看,运用比较研究法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是确定比较的问题。比较研究首先要明确比较什么,这是比较的前提。这一环节包括以下细节:(1)选定比较的主题。如“教师性别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等。(2)确定比较的内容。也就是确定比较的项目。如“优等生与差生学习机会的比较”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被老师提问的机会”、“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家长提供的机会”、“同伴交往的机会”、“参加各种竞赛的机会”等方面加以比较。(3)确定比较的范围。就是要从时空上明确比较的时段、区域与范围。

二是制定比较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比较。比较的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之比较”这个主题,在确定比较的标准时以总经费作标准显然不妥当。但以人均教育投入、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经费占公共经费支出的比重为比较标准,那就不难分析出各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了。

三是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鉴别,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然后,对各种资料按比较的指标进行归类、并列,再对这些归类好的资料作出解释,即赋予资料以现实意义,为下一步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四是进行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阶段要对收集到的材料逐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之所以产生差异的原因,而且要尽可能地进行评价。比较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

五是得出结论。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论证。

以上就是比较研究的一般步骤,这些步骤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确定比较的问题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前提;制定比较的标准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依据;材料的分类与解释是运用研究法的基础;比较分析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重心;得出结论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目的。比较研究不是为比较而比较,而在于探索社会本质与发展规律并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