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四川地域社会:移民地主及团练、乡勇研究

清代四川地域社会:移民地主及团练、乡勇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基于上述思路,将具体地考察、描述在镇压白莲教军的过程中不遗余力的移民地主。在此,选取高阳乡的高氏、路阳乡朱氏、南溪乡的甘氏、长鸿乡的李氏、路阳乡的湛氏等五姓作为对象予以分析。遂以百石饷军,又尝领乡勇助战。

清代四川地域社会:移民地主及团练、乡勇研究

二、移民地主——团练、乡勇

为探讨初期白莲教造反集团形成于长江北岸的原因,先来考察一下由移民形成的地域社会的另一“极”——即组织当地武装势力团练、乡勇抗击白莲教军的移民地主,是有必要的。在彭溪、汤溪流域,自康熙乾隆年间迁移来的移民之中,到了嘉庆年间白莲教造反的前夜,出现了聚敛有大量土地的移民地主。在探讨初期白莲教造反集团的同时,应分析这些移民地主的活动情况及所在地区,以填补地域描述的空白。

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三《族姓》中附有“历世较久、聚族尤繁者”的氏族表。该表中标示了至民国时期一直有实力的氏族的祖居地,若是移民,还标注了其始迁祖、移民年代。由此可以确认持续至民国时期仍有实力的移民氏族的移民年代及定居地。该氏族表,为探索成为初期白莲教造反集团温床的县北地域的社会情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24将总计178个姓氏按县南、县北加以划分,标注了各自的移民年代。县南移民氏族载入表中的有44姓,其中半数以上是明代的移民及此前的居住者。

另一方面,居住在县北的氏族列入表中的达134姓。县北的面积较之县南稍大,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均衡性。而位于县境最北端的黄农乡、沙沱乡被选入的氏族不过9姓。也就是说,在北岸,在地域中有实力的氏族几乎都集中于路阳乡、南溪乡一带。这种不均衡性,很清楚地显示了云阳县的经济重心所在。在县北的134姓中,明代以前的居住者占了不到一成的13姓。入清之后的移民为108姓,其中乾隆年间的移民几乎占了四成。 自乾隆年间的后半期,在县北地域社会后来作为有实力的大姓延续至民国时期的大量移民氏族,通过占有土地、商业交易获取利益,逐步得以壮大。而与之同时,该地域也孕育出白莲教造反集团。

表24 县南、县北氏族的移民年代(计178姓)

img49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应把白莲教造反集团的析出和有实力的移民氏族(移民地主)的生成作为相辅相成的两极来加以理解。使得云阳县的白莲教军登上历史舞台,而且自始至终都成为极难对付的对手的,只能是县北的移民地主。本节基于上述思路,将具体地考察、描述在镇压白莲教军的过程中不遗余力的移民地主。在此,选取高阳乡的高氏、路阳乡朱氏、南溪乡的甘氏、长鸿乡的李氏、路阳乡的湛氏等五姓作为对象予以分析。

1.高阳乡高氏

高贵琼,字含章,号赭园。其先江西信丰人。父富璞始迁县北官家山,贵琼其次子也。少慧,能文读书,务经世,不溺章句。弱冠补诸生,乾隆己酉拔贡生。嘉庆元年,达州教匪起,县人林亮功等应之,名月蓝号,据祖师观、老龙坪等处,四处劫掠,距所居仅三十里,众惊窜。贵琼曰:“逃死与守死等耳。”乃聚众制械分距险隘。贼至,众汹惧。贵琼曰:“彼未知虚实,可骇而走也。”令于林木茂密处,多张旗帜,复选牛数十头,曳柴于尾,往来鞭之。尘坌起,贼疑不敢近,引去。 当是时,县西北多贼垒,残破无完村,而贵琼里独安堵如常。

——民国《云阳县志》卷三十一《士女》

高家寨(位于官家山,嘉庆初,高氏建)。

——民国《云阳县志》卷六《阨塞》

高贵琼之父高富璞,于乾隆年间自江西省信丰县移民云阳县高阳乡官家山。关于高氏的经营情况不得而知,但由官家山邻近高阳镇(参见云阳县地图)[18]推测,其经济的依托至少与商业活动有些关系。高贵琼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举为“拔贡生”。大概这个时期的高氏,在地域社会中取得了社会、经济上不可摇撼的地位。嘉庆白莲教造反爆发之时,高贵琼在官家山构筑了高家寨,抗击教军。在以高阳乡为中心的云阳县西北部,白莲教军的寨(“贼垒”)林立,但高氏成功地保护了自己所在的“里”。

2.路阳乡朱氏

朱元复,路阳甲人。曾祖万俸,康熙中由永州入蜀,止新宁,旋迁居此。历祖、父两世,买山垦田,以农兴家。至元复,初读书,入学为府学增生。嘉庆中,王三槐据安乐坪七年,钩连楚匪,往来无时。勒保驻师境中,饬团兵协剿。元复联里中邓、甘两族,率子弟、农佃,扼险防卫,并各输千金助军。

——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七《士女》

朱氏初由湖南零陵迁新宁,康熙中,再迁县属路阳坝,传十世,丁众数百家。

——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三《族姓》

朱氏的始迁祖万俸,自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移民四川省新宁县,随后定居于云阳县路阳乡路阳坝。考之氏族表,这是康熙年间的事。在云阳县的北部,注入汤溪的支流之旁有一个叫作中坝场的场市,路阳坝就位于不远处的下游。与高氏一样,朱氏的定居地也邻近经济中心地区。而要注意的是朱氏的族居地——路阳坝这个地方。在四川省的东北部,被称作“坝”的地方指的是沿河的平地。这种沿河的平地,是最有希望获得农业丰收之处,而路阳乡又以“膏腴”而著称。[19]可见,朱氏的生活地点,无论进行农耕还是商业交易,都具备了有利的地理条件。朱元复与邓氏(康熙年间由湖北省移民南溪乡)、[20]甘氏(乾隆年间由福建省建宁府移民南溪乡)一起,“率子弟、农佃”抗击白莲教军,并捐输“千金”支援官军。(www.xing528.com)

3.南溪乡甘氏

甘龙泉,字孔昭,福建建宁人。乾隆中,随父昌斌徙县北堰塘湾,以农兴家。嘉庆初,教匪窜据安乐坪,官军讨之,八九年乃罢。知县梁敦怀,设粮台于南溪市,饷常不继,令龙泉输千金。龙泉曰:银农家或卒难得,米则不乏。遂以百石饷军,又尝领乡勇助战。

——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五《士女》

南溪乡甘氏的始迁祖甘昌斌,于乾隆年间自福建省建宁府移民于此。其最初居住的堰塘湾的地名,不见于云阳县疆域全图,因此在何处不明。但是在南溪乡的小集双土地近郊的白杨坝,存在有甘氏祠,还有甘作赓建立的云梳宫,在白杨坝后面的五台山上则有甘氏构筑的山寨。[21]据此推测,甘氏的族居地就在白杨坝。甘昌斌之子甘龙泉捐助军用米百石,与朱元复一起,组织乡勇抗击白莲教军。

4.长鸿乡李氏

李茂亮,字有邦,其先湖南邵阳县人。康熙四十四年,徙县北黄村。既定居,归迎父子华、母艾就养,并契弟茂林、茂椿等,与俱益治产业,买荒地,招佃垦。殖集数十年,自盐渠至路阳,延袤数十里,沃壤相属。遂为县北著族。子自武。

自武,字纯勋,和厚有干略。嘉庆三年,教匪王三槐等据县北安乐坪为乱。防御得“自武”力,官民赖之。

——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五《士女》

打下长鸿乡李氏之基础的李茂亮,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 自湖南省保庆府邵阳县移民于此。他最初定居的黄村,是位于陈家山麓(后来成为白莲教军的据点)的边地。[22]然而李氏由开垦而致富,拥有盐渠至路阳乡沿河“数十里”的肥沃土地。李茂亮之子李自武曾抗击白莲教军。

5.路阳乡湛氏

湛恒升,路阳甲人。性慷慨有远识。族兄德升,自入学及三赴省试,皆资之。德升感之终生。王三槐之乱,居民转徙流离,恒生于河州街筑层楼,又于九龙坡建青云寨,乡邻赖以安堵。

——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五《士女》

湛子良,字岳藩,自云明甘泉先生若水后,清世有应甲者,由湖北麻城徙蜀,居县北江口镇四世。至恒升,以勤俭兴家。与妻许氏均好施,为一里望族。……恒升四子,家洛、家让、家齐、家正。子良,家正子。

——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八《士女》

据氏族表,路阳乡湛氏之始迁祖湛应甲,于乾隆年间自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移民于此。其子湛恒升居住于江口镇,仅仅过了半个世纪,湛氏就成为“一里望族”。他在河州街(江口镇内?)建了“层楼”(兼作炮台的了望台)以防备白莲教军,还在九龙坡设立了青云寨。而且湛氏自称为明代人湛若水的后裔;若水出身于广东省增城县,[23]因此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以上,在聚居于县北的一百余家移民地主中选取了五例作了考察。他们全都是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移民云阳县北岸(朱氏、李氏于康熙年间,高氏、甘氏、湛氏于乾隆年间),并快速地实现了经济的上升。尽管对他们所经营的内容还不清楚,但他们的居住地都接近经济的中心(场、镇),而且是被称作“坝”的沿河低平地带,因而可以推测,他们的经营形态如在第一、第二章中所论及的,应为“农商并用”。他们积极介入、从事交易活动,以所获利润用来购买沿河流域平原地带的开垦地、未垦地。只有移民地主所占有的县北低平地带(汤溪、彭溪流域),才能出产米谷,生产出来的米谷,又作为“商品”回流入他们的商业活动之。修于咸丰四年(1854)的县志有如下的记载:

以地临大江,遇湖广、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歉收,联络商贾搬运、 出境,并有贪利富户囤积居奇,贫民有钱无处买籴。

——卷三《仓储》

前已述及,云阳县地处山岳地带,耕地所能种植的几乎都是包谷,能够生产米的地区极其有限。这样,在该地域所呈现出来的“富户”的社会实态就不言自明了。这些“富户”就是移民地主,无论农耕还是交易,他们都拥有有利的居处条件,而且通过出身地的关系与同乡的“客商”编织了网络(大部分集中在县北)。于是,抗击白莲教军的地域的乡勇、团练的实态,也与他们完全重合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