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法

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承传统创新时代——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问题张秋山一中国传统文化(一)狭义的传统文化与广义的传统文化“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汉代以后,“文化”已经成为常用词汇。(一)辉煌灿烂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渊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可见,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以色彩来严格划分等级。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成为传统观念回归的深层原因。

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法

传承传统 创新时代——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问题

秋山

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一)狭义的传统文化与广义的传统文化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汉代以后,“文化”已经成为常用词汇。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其特征包括: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以周边的游牧经济,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生活土壤,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产生了包括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美学上,“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它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重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事物。

二 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它是人类从头到脚的御寒物、装饰品,包括人们穿的衣服、戴的帽子、围的头巾、穿的鞋子及各种佩戴、披挂饰物等,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反映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一)辉煌灿烂的汉民族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的渊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从早期的“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兽皮衣仰韶文化盛期纺麻织布,再到“黄帝”时代染五色衣裳,无不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服饰审美观。纵观历史,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第一,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关于裳,《说文解字》曰:“裳,下裙也。”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这两种形制的服装大致源于原始时代,男女通用,并流行于后世各个时期,虽屡经变化,却始终未改变其基本形制。

第二,纹样装饰性强。传统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写实的演变历程。一般采用最多的是动物植物纹样。

商周之前的图案简练、概括,富有抽象趣味;周朝以后服饰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到了明清时期,服饰纹样则特别注重写实手法,飞鸟走兽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

第三,注重色彩等级。秦汉以前的服饰色彩比较单纯、鲜艳;后期则繁复而协调,色调也日趋稳重凝练,通常采用整体调和、局部对比的手法,使服饰显得浑朴大方又富丽堂皇。中国的传统服饰在色彩上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长期以黄色为最尊贵,青、红、皂、白、黄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只有帝王官员可穿正色服装,百姓只能着本色或深暗色的葛麻布衣,故“布衣”是平民的代名词。可见,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以色彩来严格划分等级。

第四,时代气息浓郁。中国传统服饰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风貌。自古有赵武灵王融合民族服饰的“胡服骑射”;秦代务实尚武的紧身装扮;汉代衣必锦绣,锦必珠玉的奢侈服饰;魏晋时期潇洒不羁的广袖博衣;盛唐标新立异的袒胸长裙、女着男装;宋代婉约清丽的直身罗裙;元代游牧特征的窄袖袍服;明清富丽繁缛的锦衣华服;辛亥革命时期标志着时代变革的“中山装”,自此,我国服饰文化开始汇流于世界服饰文化的大潮中。

(二)内涵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

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

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它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观念意识。少数民族服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包含着深刻的宗教内容。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还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不同民族时代的记忆。例如:云南纳西族妇女的“披星戴月”,既是妇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反映,也是妇女地位崇高、母权至上的象征。

透过少数民族服饰还可以认知更深刻的含义,如等级差别、财产观念等。服饰在表现社会等级时也有“露富”、“夸富”的用意。例如:我国云南和黔贵地区少数民族,节日往往装扮华丽、盛装出行,就有显示富裕和尊严的用意在内。西北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妇女外出顶戴盖头,颜色有绿、黑、白之别,以表明其年龄差异。

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也能够通过各种服饰来展现:蒙古族粗犷,其服饰十分便于马上驰骋;傣族热情,其服饰则婀娜多姿……总之,在服装和饰物的选择上,各少数民族都反映出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 回归传统的必然性

当前,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的回归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因为历史不是彼此孤立的个别。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根基

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脉相承动态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服装设计的当代化,是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当代化,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成为传统观念回归的深层原因。

(二)经济持续发展对传统观念回归提出需求

中国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此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传统节假日、国学、国服、儒学典籍等受到广泛关注,社会上出现了传统观念回归的热潮。人们意识到,无论现代化程度多高,不尊重传统的民族都将是被人瞧不起的民族。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看起来相对立的概念和事物,被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精神层面来看,越是现代的社会,人们越是需要心灵的安慰、精神的支撑和情感的流露。随着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有着丰富精神资源积累的历史传统,就必然要回归再现。从服装专业领域来看,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服装文化价值的重视,讲究穿着个性化和高品质的新一代消费群体迅速扩大,服装的民族传统特色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新热点

(三)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www.xing528.com)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文化生活样式也比以前丰富,这些都冲击着传统文化,使得诞生于农耕时代的一些传统习俗不再适于现代社会。但是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它都不会改变传统文化精神,而只会不断地为传统增添新的内容,促进其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自由精神和懂得快乐的民族,现代社会的理性和效率,不会使我们放弃对善和美这一传统理想的追求。

在传统服饰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服装在加工制造、设计搭配、穿用场合上都有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已改穿汉族服装,只在节日盛典时保留完整的民族装扮,服装更多被赋予礼仪功能;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则出现融合现代服装特点或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型民族服饰,出现了便于生产生活、大规模机器加工的服饰演变形态。当然这既是现阶段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新发展,也是现阶段服饰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为避免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消失,我们既要积极而紧迫地抢救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同时,还要利用科技进步的优势,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服饰改革,组织专家学者和服装设计师在保持基本的民族服饰特点的前提下,设计出大方美观、简洁适用的新型民族服装

(四)尊重传统与继承发扬传统

在服饰的创新过程中,应如何秉承传统文化而又能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呢?答案就是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一个内容庞杂的系统,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全面审视、剖析和筛选,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化,在新陈代谢和逐渐变异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服饰文化。具体从三个层面来看:

(1)尊重传统:原汁原味地保存特定时段的实体与文化现象。传统服饰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民族的标志,在很多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合,人们总会身着民族服装,使它从生活用品转变为表征民族的符号。同时,它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着这个民族的风情民俗,寄寓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向往,也是各民族妇女倾其心血精心创造出的服饰艺术,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实用与装饰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完整地保留和收藏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服装样式,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为后人留下无价财富。

(2)继承传统: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质。信息社会表现出来的经济领域全球化特征促使服装设计思潮全球化的形成。东西方思想观念和设计理念的碰撞与交织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服装设计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个性魅力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被突显出来。在传统与现代、中国神韵与世界时尚的相互撞击中,越来越多的民族时装进入平常人的生活,走向世界时尚舞台。充满中国风味的服装,以其绚丽的色彩和含蓄的韵味,彰显着自我风格。中国服装设计师和消费者史无前例地认识到了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3)发扬传统:结合当代生活,改良传统外在的形式,增强其生命力,让它更为广泛地为当代人所接受。传统服饰制作往往费工费时,装饰繁复。比如苗族女子盛装时要穿几十条花裙,身上佩戴的银饰重达十几斤,从时装化角度看极不简洁,不具备流行条件,只能在特定范围、特殊场合穿着。因此,原汁原味的民族服饰不可能像时装那样广泛流行。而只能将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简化传统的、“不摩登”的具体服饰形态,保留其文化韵味,将时代感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将传统发扬。

四 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

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形成了我对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的观点和方法。我的服饰设计思想可以归结如下:

(一)设计与造型的简洁

儒道互补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传统平面直线裁剪的造型方式塑造出宽松遮盖的造型,成为表现大国雍容气度的主流服式。传统汉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服装基本都是平面剪裁,其整装前后形态较好,侧面欠缺,臀部活动不方便,穿着不舒服。

与此相对的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与欲望,使得服装造型逐渐摆脱了遮盖的禁欲主义的形态束缚,朝着表现人体形态的方向发展。窄衣服饰文化体系最终成为西方服饰文化的主流,因其整装形态立体丰满,穿着方便,也成为现代服装工艺发展的滥觞。

在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中,要注意剪裁工艺向现代工艺靠拢,遵循当代人的穿衣习惯和审美趣味。对于服装整体造型设计而言,从数量上,要对传统的装饰部件进行取舍,多做减法;从形态风格上,要结合造型特点,分部位选用代表性的装饰元素,力求简洁。

(二)装饰元素的提炼

民族服饰的装饰元素千奇百怪,这些造型和装饰既包含着远古神话传说,也反映着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如苗族妇女服饰上的花纹图案,反映出民族迁徙的路线和生活环境的状况;基诺族服饰上的红色线条象征着万丈光芒的太阳彝族姑娘头上的鸡冠帽,则是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象征。这些装饰元素,色彩鲜明,线条古朴,庄重大方,取材于历史或生产生活,内容极为广泛,为当代服装设计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是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只有将本土深厚的文化作为服装设计的内核才最有生命力。服装设计师的作品要想赢得国际时尚界的赞许,就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上。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真正含义,不再将盘扣、立领、中国图案作为肤浅的装饰。因此,要想熟练地运用民族性的装饰元素,从时装整体构思上实现设计的深层化,必须通过对装饰元素的提炼。做到含义丰富,舍弃用意简明;宁要模棱两可,不要一目了然,巧妙地融民族风格于市场和时尚元素之中。

(三)面料的改良与替代

中国服饰在世界上的地位,首先是由独特的服装面料——丝绸来奠定的。中国丝绸以其优良的性能和成衣后的高雅品位,自古为天下人慕而求索,它也成为达官贵人着装的专属材料。而在少数民族服装中,各种有着浓郁地域特征的面料也丰富多彩:自纺的土布多为棉、麻织物,经考究的手工染色和复杂的刺绣挑花工艺处理,色泽鲜艳,手感丰厚,精致耐用。同时,传统面料由于采用的是天然纤维织造,对人体和环境不会造成伤害和污染,穿用的舒适性较好。

但是不易于反复洗涤和大批量生产一直是传统面料的弊端。在创新设计时,一方面可以结合现代新型纺织技术加以改良,弥补传统材料的不足,保留传统面料的舒适性、环保性特点,使之便于现代工业生产;另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纺织材料的局限,开发性能更优的新面料予以替代,既还原传统面料部分外观特征,又降低材料成本,更好地为快节奏的当代人穿用。

(四)色彩的借用

色彩是构成服装视觉效果的要素之一,它能直接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引起人的丰富联想。色彩是人对服装的第一认识。对面料,远看色彩关系,近看图案变化;对服装,远看色彩搭配,近看款式变化。服装美学离不开色彩的功能,所以说,色彩是服装美学的眼睛。

传统服饰中色彩的丰富性是众所周知的,闻名遐迩的黎锦就是典型代表。各种朴素的、原汁原味的色彩搭配与现代色彩构成的原理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完全可以在创新设计时予以大胆借用。而每个民族的服饰色彩又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差异和文化寓意,所以掌握传统色彩的“性格”十分必要。设计创新时,在控制色彩主色调的原则上,实现为我所用。

(五)加工工艺的简化

传统服饰多是手工缝制且工艺繁杂,由于各人加工手法不一显得个性化突出,具有独此一件的优点。这种独特性十分契合当今着装潮流,契合当代人的消费心理,但正由于传统加工工艺的不可复制性使其不利于批量生产。

现阶段在加工方法上,可尝试将手工制作与电脑辅助制作相结合,以解决批量生产与独特性兼容的矛盾。如:先进行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再通过手工对局部的特殊装饰精加工。目的就是适当简化传统服饰的工艺,适应日益缩短的流行周期。

(六)着装组合形式的当代化

传统服装的着装形式繁多,在调查中发现,民俗活动期间,少数民族的盛装出席者都感到很累,日常劳作也不愿穿用传统服装,所以传统服饰确实好看却不便于推广,可谓中看不中穿。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时需要从整体着装上考虑,着装形式要跟上当代生活的节奏,进一步说则要与国际流行接轨,即在着装方式上首先考虑穿着简便;其次注意组合形式的当代化。

其实在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习俗与着装观念非常人性甚至堪称“前卫”。前两年国际上流行“薄露透”的着装形式,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其实早已有之。我下乡采风时,云南红河哈尼族的一个分支——易东人的传统着装,就非常前卫性感,极具设计感。当年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下生活的易东人,他们的着装形式充分显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不分地域与年代的。

因此,着装形式的改变不是难点,关键是要把握简便美观、健康向上的原则。只有这样,民族时装才能以其特有的形式渗透到高度发达的当代文明之中,并被不同层次的人们认同和接纳。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