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胡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胡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近几年出土的带有西方文化因素的石质葬具,都与来华的胡人有关。大量粟特人来华后,其后代有很多人袭用粟特人的丧葬习俗,但是,墓葬形制则使用的汉人的土葬方式,这些资料是有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考古发现。近年来,一些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反映出粟特人的生活风貌,记载了远离故土的粟特人在中原的汉化程度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情况。

胡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第一节 胡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近几年出土的带有西方文化因素的石质葬具,都与来华的胡人有关。究其年代主要集中在北朝隋唐时期,而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期。以粟特人为代表的大批胡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频繁地进行着商业活动,对中西方的物质、精神文化交流起着关键的媒介作用。其中的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先后定居中国,从发现的古代文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胡人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从上世纪初到近些年,通过考古发现的分布于西安、山西、河南等地,绘有精美图案的石质葬具,表明了当时的胡人已然进入了中国腹地。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来,伴随着陆续出土的石质葬具,学术界掀起了对此方面研究的热潮。在对这些做工精美、图像色彩丰富的石葬具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图像中有大量反映来华粟特人生活、商贸、宗教文化的内容,展示了与其中亚本土壁画内容不同的一面,对进一步了解来华粟特人在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南北朝是两晋之后的一个政权分裂的时期,是中国由统一陷入分裂,同时又为新的统一积累各种条件的时期。这时各民族建立的政权一一分立,频繁的战争带来人口大规模的迁徙,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融合,给中国原有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文化呈现多元的发展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先后进入中原,使游牧或半农半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业社会的“汉”文化发生长时间的交汇与冲突,并走向融合。胡文化在融入汉文化系统的同时,其固有特质对汉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其粗犷而又充满生气的北族精神,给高雅温文却又束缚于礼教的汉文化带来了新鲜空气。

近年来出土的一系列入华胡人石刻墓葬资料,包括安伽、鱼弘、史君、康业,还有罽宾人李诞的墓葬,大多为粟特贵族墓葬,墓主人身份较高,葬具多使用石棺床或石椁,并刻有彩绘贴金。大量粟特人来华后,其后代有很多人袭用粟特人的丧葬习俗,但是,墓葬形制则使用的汉人的土葬方式,这些资料是有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考古发现。

在出土墓志的四座墓葬中有三座都表明墓主为来华粟特人,安伽,安国人;史君,史国人;康业,康国人。这些就是汉语文献中提到的“昭武九姓”。另外虞弘墓志表明其为鱼国人,并非粟特人,但因长期担任“检校萨宝府”一职,表明生前与粟特人有着密切关系,加之石椁图像表现出浓厚的萨珊波斯风格,证明虞弘生前深受伊朗文化的影响。(www.xing528.com)

从已出土的墓葬情况看,入华粟特人的丧葬习俗虽然还保持有一定的祆教信仰,但随着不断东迁,他们也逐渐接受了一些汉族人的丧葬习俗。截至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仅在新疆吐鲁番发现过粟特式的骨瓮(Ossuary)。进入中原后,粟特人逐渐改用土葬,从已出土的固原南郊隋唐墓、天水石马坪墓、山西太原隋虞弘墓、西安坑底寨北周安伽墓和井上村北周史君墓来看,入华粟特人的墓葬形制与同时期汉人的墓葬形制没有区别。但虞弘、安伽和史君等墓,都出土了具有粟特风格的浮雕彩绘贴金石质葬具。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明显地具有中原汉人传统,石质葬具也是中原汉式的,但石质葬具上的图像却具有中亚的祆教因素。说明远离故土的粟特人在汉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近年来,一些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反映出粟特人的生活风貌,记载了远离故土的粟特人在中原的汉化程度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情况。从入华粟特人的墓葬形制来看,与同时期的汉人墓葬一致,都采用是土葬,带有长斜坡墓道,出现多天井、多过洞的情况,粟特人的文化因素通过石质葬具上的一系列图像表现出来。

石质葬具主要反映墓主人的生平经历,主要表现粟特民族的宗教信仰,还反映了他们经商的场面,还有与他们生前生活有关的场景。这些粟特人的墓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葬品很少,入华粟特人的有关葬俗在汉化的同时,也对汉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发现也促使了对在以前被发现的一些反映有关粟特文化因素的汉式石质葬具进行重新认识。

石质葬具根据形制的不同,可分为石椁与石棺床两种类型,石椁外观呈现仿木构歇山顶式殿堂建筑式样,椁中四壁与底座由多块石板构成,上面或雕或绘以图画。仿木歇山顶式建筑属中原汉地文化特征,但从画像内容观察,人物皆深目高鼻,短发多髯,具有明显的中亚艺术风格。其中有祆教特征的祭火坛、祆神、乐舞、丧葬、商队、宴饮、狩猎和搏杀动物以及明显具有西域特征的动植物和纹饰等,如多种乐器伴奏的胡旋舞和西域绘画常见的忍冬纹、联珠纹饰等。无论是石堂还是石棺床,如果仔细分析这些出土的石质葬具的图像内容,就会发现图像题材虽然不太一样,但总的主题是相同的,通过这些场面描绘了该民族在中国内地的宗教信仰的保留情况、勇敢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