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密敦煌:遗迹与墓葬

解密敦煌:遗迹与墓葬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仓城遗址:河仓城又称大方盘城,距敦煌城60公里。图97寿昌城遗址出土的棋子敦煌市博物馆藏图98河仓城遗址戴家墩城堡遗址:该遗址位于敦煌城东北约20公里的黄渠乡。甜水井城堡遗址:位于敦煌城东北约60公里,遗址在疏勒河以南、甜水井以北的戈壁滩上。据称为唐、宋时期的雍归镇故址。(二)汉长城、烽燧遗址敦煌境内的长城和沿长城一带的烽燧,建于西汉时期,魏晋以来仍然沿用。

解密敦煌:遗迹与墓葬

敦煌地区的古代人文遗迹或遗址,主要是指自武帝在敦煌建郡以来遗留至今的古代城堡长城、关隘、烽燧、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古代人文遗迹或遗址,对于研究古代敦煌的政治军事社会、中外交流、民族关系、邮驿制度、水利建设、农业种植、历史地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敦煌学研究材料的构成,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一)古城址

敦煌地区古代最早的城市建设,首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敦煌建郡后建立的敦煌郡城。除修建郡城之外,还在郡所辖的各县修建城池,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在敦煌地区都有不同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或在前代旧城址的基础上重新建城,或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重筑新城,现在遗存至今的古城址有十余座之多。

图96 沙州古城遗址

在今敦煌境内现存的古城址有:

敦煌古城:又称沙州故城。即西汉时的敦煌郡城,唐代以来改郡为州遂名沙州城。遗址在今敦煌城西,党河西岸,跨过党河大桥即到。犹存南、西二面城垣,南垣长781米,西垣长1132米,城西北角有高大壮观的角楼遗址,残高达16米。古城东垣,清初被党河洪水冲毁,部分墙垣残基仍可见到。根据故城南、西二面城墙共长1850米加以测算,东、北二面城垣长亦应相近,推算敦煌古城周垣长约3700米左右(图96)。

寿昌城遗址:在今敦煌南湖乡。寿昌城为汉代龙勒县地,是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名寿昌县,归沙州管领。城池遗址东临山水沟,北连沙梁湾,南、西现已为耕地。城池总面积为835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仅存断续城垣,马面残迹尚可辨认,南面只存墙基。北垣长300米,东垣长270米,西南墙由西向东58米处折向南180米再折东250米处接东垣。城墙残高4.2米,上宽2米,下厚7米,全系红胶土版筑。城内大部为黄沙覆盖,城垣附近,有很多古砖、瓦残片及红、灰陶片散布(图97)。

河仓城遗址:河仓城又称大方盘城,距敦煌城60公里。该城创建于汉代,自汉晋以来,为西边防线上储备粮秣等给养的军需仓库。城堡遗址为长方形,夯土版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许,现存墙垣最高处为0.7米,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连的3座仓库,仓库每间东西长42.5米,南北宽14.5米,墙厚1.5米,三间仓库向南各开一门。四墙残颓,北壁较完整,壁的上下具有三角形小洞,每壁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仓库的通风设施。南壁虽多残塌,小土洞所剩无几,但与北壁小洞相对称。仓库外围东、西、北三面还加筑两重围墙,仓库正南面戈壁陡起处有一烽燧(图98)。

图97 寿昌城遗址出土的棋子敦煌市博物馆藏

图98 河仓城遗址

戴家墩城堡遗址:该遗址位于敦煌城东北约20公里的黄渠乡。遗址现仅存墙基,南北长约113.7米,东西宽92.5米,城门向南,四角楼遗痕尚存。

甜水井城堡遗址:位于敦煌城东北约60公里,遗址在疏勒河以南、甜水井以北的戈壁滩上。共有两处,相距约3公里。现仅存有稍高于地表而断续不齐的墙基痕迹,其中一处周垣长约440米,因地面暴露铜箭簇、铁刀、铁剑、陶器、五铢钱等遗物较多,可能是汉代军屯重地,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墩湾城堡遗址:位于敦煌城东郭家堡乡墩湾北面较高的红褐土地带。周围地面堆积有流沙层,西面有高出地表约1至2米的土疙瘩,北面地形较低。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100至300米。在遗址中部发现有唐代墓葬,地面暴露有陶片、五铢钱、开元通宝钱、残砖等遗物。

城湾城堡遗址:位于敦煌城东北17公里处。现仅存方形古城残基,南北两城垣长31.9米,东西城垣长30.9米。其中北城垣厚3.6米,残高2.2米,系用夯土版筑而成,门开于西垣,宽6米,城内有房屋建筑痕迹,城内外有许多灰陶片、残砖等遗物,曾采集到石磨残片和开元通宝钱。

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现存的古城址:

党城城堡遗址:在县东南2公里处,遗址为长方形,夯土版筑,城垣犹存。其中东垣长231米,西垣长218米,北垣长144.5米,高2至4米,总面积为3万余平方米。城堡四角及北墙中间有堡楼,城内南面正中有建筑遗迹。地面暴露有垂帐纹、弦纹灰陶片、太平通宝钱、石磨、花方砖等遗物。据文献记载,该遗址可能是唐、宋时期敦煌紫亭镇故址。

石包城城堡遗址:位于石包乡西南小山上。城系石垒而成,四垣较为完整,略呈方形。每垣长约100米,残高10米左右,西垣稍为弧形,开南门,城周有壕,城门东侧有一土台。据称为唐、宋时期的雍归镇故址。

今安西县境内现存的古城址:

锁阳城址:锁阳城又名苦峪城,在安西县南桥子乡附近戈壁滩上。城为长方形,夯土版筑,南北长470米,东西宽430米,高10米余。城中偏东有一南北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东小西大,隔墙北端拐角有门,东部可能是内城。城垣四角有圆形转角土墩,南北垣各有马面5个,东垣3个,西垣4个。该城有4个瓮城,北垣2个,南、西垣各1个。城西北角有一圆形高大建筑物,并有拱形门洞,东西贯通。城外有环墙遗迹,东北方向1公里有塔儿寺1处,有8座土塔。在遗址中曾采集到开元通宝钱、陶纺轮、灰红陶屯、石磨、铁箭簇等遗物。该城为汉代冥安县和唐代瓜州(晋昌郡)暨晋昌县的治所(图99)。

图99 锁阳城遗址

破城子城堡遗址:位于距安西县城35公里处踏实乡附近。遗址略为长方形,南北长202米,东西宽140米,残高14米,夯土版筑。设有北门,城角有四方角墩,四面城垣有马面。在遗址中曾采集到大量唐代陶片和少量汉代灰红陶、夹沙陶片等遗物。该城为汉代广至县故址和唐代悬泉堡故址。

六工城堡遗址: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南岔乡。遗址城垣高大,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80米,东南角城呈折线形,垣有马面,共开四门,都是方形瓮城。该城的东北角又连着一座小城,其门向南又拐向西,城垣四角有角墩,似为内城。在遗址中曾采集到垂帐纹、绳纹红灰陶片和开通宝钱。该城为汉代昆仑障故址和唐常乐县故址。(www.xing528.com)

此外,在今安西县境内还有一些不同时代的古城址,如新清故城、肖家地故城、南岔大坑故城以及清代的桥湾城址、白旗堡城址、西湖古城等等。

(二)汉长城、烽燧遗址

敦煌境内的长城和沿长城一带的烽燧,建于西汉时期,魏晋以来仍然沿用。现存长城和烽燧遗址东起安西县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逶迤北上,蜿蜒朝西,经东泉、大方盘、哈拉淖尔、玉门关、后坑子、吐火罗、天桥墩、湾腰墩一带,延绵150公里。根据汉简资料记载,西汉敦煌郡境内的长城和烽燧由玉门、阳关、中部、宜禾四都尉管辖。统辖今玉门镇以西,贝什托格拉克以东的疏勒河下游地区,横跨汉代龙勒、敦煌、效谷、广至、冥安5县。

玉门都尉驻守敦煌郡龙勒县北境,治玉门关,下设大煎都、玉门两候官。其统辖区域西起榆树泉盆地吐火罗泉西南的大煎都候官广昌燧,东止中部都尉平望候官朱爵燧。这一区域内共有烽燧32座,城障和仓储遗址各一座。遗址分布于古代疏勒河三角洲南,吐火罗泉西南,后坑至小方盘城北,小方盘城与南湖、大方盘城之间。

阳关都尉驻守敦煌郡龙勒县南境,治阳关。其统辖区域大致在今南湖至敦煌城之间。现存烽燧十余座,各相距2.5公里。阳关在唐代已见残毁、遗址无存。

中部都尉驻守敦煌郡敦煌县北境,下设平望、破胡、吞胡、步广、万岁5个候官,治步广候官。其统辖区域西起平望候官朱爵燧,东止于宜禾都尉宜禾候官临介燧。在这一区域内有烽燧34座,城障1座。它们分布于大方盘城至素由兔北,哈拉湖南岸,哈拉湖东南至党河、越党河至西沙窝西北。

宜禾都尉驻守敦煌郡北边塞东段,横跨汉代效谷、广至、冥安等县,下设宜禾、鱼泽、昆仑、美稷、广汉5个候官,治昆仑障。其统辖区域西起宜禾候官临介燧,东止酒泉郡西部都尉。在这一区域内共有烽燧38座,它们分布于西沙窝东北至瓜州故城西,安西以西至双塔堡、布隆吉北至疏勒河转弯处。

敦煌境内的汉代长城、烽燧遗址,犹以玉门关附近的一段长城保存尚好,残高2.6米,基底宽约3米,是用土垒间以芦草砌筑而成,土垒层厚20厘米,芦草层厚约5厘米。

(三)两关遗址

玉门关、阳关均在汉代敦煌郡龙勒县境内。自汉魏以来是通往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南北二路的必经关口,在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玉门关,相传由古时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位于敦煌城西北约90公里的小方盘城。遗址为方形,四垣保存完好,全系黄胶土夯筑。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米。城垣上宽3.7米,东垣基厚4米,北垣基厚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门开于西垣中部,宽2.4米,高2.7米。城内东南角有一马道,靠东垣向南转上,直达顶部。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中外史学家均认为此城为汉玉门关。近年来,考古界有人考证此城为玉门都尉府,玉门关关址应在此城以西。汉玉门关故址,此城是否在它处,还有待以后考古发掘方能定论(图100)。

阳关,因在玉门关以南而得名。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南湖乡西面的古董滩上。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晋时曾于此置阳关县,唐以后遂废。阳关故址,早已无存。在今南湖乡西面的古董滩上曾发现大片版筑遗址,房基排列整齐而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垣基,还出土一些遗物,初步推测阳关遗址当在此附近(图101)。

图100 玉门关遗址

图101 阳关遗址

(四)古墓群

敦煌地区汉唐间的古墓,遗存数量很多,分布范围极广,据初步统计主要的分布点有十余处。

佛爷庙——新店台墓群:是敦煌古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墓群在今敦煌城东南安敦公路南侧的戈壁上,西起佛爷庙,东至新店台,延绵20公里;北自安敦公路,南至文化路口5公里处,宽约5公里。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汉唐以来数以万计的古墓葬。其中除零星埋葬者外,有许多聚族葬。聚族葬周围有坟圈,坟圈用沙石围成,略呈方形,并留一开口处,作为坟圈门,极少数的坟圈门侧尚存有用土坯砌成的双阙。

祁家湾墓群:位于七里镇和孟家桥乡以西的戈壁滩上。墓地分布较广,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尤以祁家湾附近遗存较多,部分墓葬有坟圈和土阙。其中“双墩子”墓群是祁家湾墓群中较大的一组。墓葬外围有石围墙及走道,还有土阙建筑,墓围墙方形,约200米见方,方向正北;其南面有围墙走道,宽26米,长125米,是用砂砾石块堆成的南北两条平行砂脊。在围墙与走道出口处,筑有东西两土阙,相距11米,围墙内有大小墓23座。除“双墩子”外,还有两组墓葬结构与此相同。

敦煌地区除上述两处较大墓葬群之外,还有位于敦煌南湖乡汉唐时期的南湖墓群和山水沟墓群;七里镇汉代的铁家堡墓群;五墩乡唐代以来的镇原梁墓群和苏家堡墓群;转渠口乡汉晋以来的五圣宫墓群;安西县境内锁阳城东戈壁黑水故道旁汉唐时期的黑水河墓群和城南沿山戈壁上唐代以来锁阳城南戈壁墓群。

(五)驿站

据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沙州都督府图经》等文献记载,敦煌地区的古驿站有近30处,在唐代时已经废弃。见于记载的驿站名称有:州城驿、清泉驿、横涧驿、白亭驿、长亭驿、甘草驿、阶亭驿、新井驿、双泉驿、第五驿、冷泉驿、胡桐驿、东泉驿、悬泉驿、鱼泽驿、无穷驿、容谷驿、黄谷驿等。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对汉代悬泉驿遗址进行了发掘。悬泉驿位于敦煌城以东64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之中,遗址总面积22500平方米,遗址东南侧山谷深处2公里有泉水自崖壁汩汩而出,称为悬泉、吊吊水或贰师泉。据发掘确知遗址西汉时名为“敦煌郡郊谷悬泉置”。遗址时代上限始于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历经西汉、东汉、魏晋,前后延续400年之久,并有大量文物出土。

敦煌地区的古代人文遗迹,除上述介绍的外,还有许多没有详细介绍,如河渠、堰口等,在唐代见于记载的就有宜秋渠、孟授渠、阳开渠、都乡渠、北府渠、三丈渠、阴安渠以及马圈口堰、长城堰等。这些河渠都有遗迹可寻,有的经后代重修改造后,至今仍在使用。此外,如寺庙、土塔、名胜古迹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