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密敦煌石窟-解密敦煌

解密敦煌石窟-解密敦煌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受环境、条件以及心理、习惯等影响,也有许多是利用石崖凿建而成的。敦煌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其前后绵延的时间之长,历代所凿洞窟之多,比起国内其他石窟来,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此等等,均属于敦煌石窟建筑的范畴。(一)洞窟形制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其洞窟形制,一般首先分洞窟前室和洞窟主室。莫高窟现存的敞开的前室,大体就是开凿时的原状。现存唐末宋初的木构窟檐共5座,其中完整的4座,另一座残缺。

解密敦煌石窟-解密敦煌

人们为了某种宗教需要而建造的寺、庙等建筑空间,大部分是木结构建筑,如人们常见的一般佛寺、佛殿、佛帐等。但由于受环境、条件以及心理、习惯等影响,也有许多是利用石崖凿建而成的。不过,两者的功能都是相同的。

敦煌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其前后绵延的时间之长,历代所凿洞窟之多,比起国内其他石窟来,都是首屈一指的。

敦煌的石窟,其性质都属于佛教寺院。它的建造结构,虽然基本上是石崖结构,但由于许多原因(或加固、或装饰、或宗教需要等),许多洞窟前增建有木结构窟檐,一些洞窟内也有木结构窟顶,同时,出于宗教需要某些洞窟内或窟区外部建有佛塔;另外,为了方便人们到洞窟进行宗教活动,各洞窟之间,即窟前修建有栈道。如此等等,均属于敦煌石窟建筑的范畴。为此,下面我们将从洞窟形制、木构窟檐、殿堂、窟前栈道、塔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一)洞窟形制

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其洞窟形制,一般首先分洞窟前室和洞窟主室。

洞窟前室形制大致有三种:

1.敞开式(不完整式)。莫高窟现存绝大多数洞窟的前室都是不“完整”的,即只有前室的左、右壁和后壁,后壁上接向前斜的前室顶,没有前壁,向外敞开着。

莫高窟现存的敞开的前室,大体就是开凿时的原状。因此,前室窟前最初可能都有木结构窟檐以代替石质前壁。

2.封闭式(完整式)。莫高窟现存这样的前室窟形极少,仅初唐第371窟的完整前室可视为特例。其前室作横向人字披,前壁厚约70厘米,前壁中央开窟门。

3.甬道式(厚前壁)。与莫高窟地域邻近、石质一样的安西榆林窟,在洞窟主室之前大都有一个完整的前室,由岩面凿甬道通向前室前壁中央;甬道之长即前室“前壁”之厚通常达七至八米;在各窟的前室之间,还有横向甬道将各窟连通起来。

洞窟前室,是外部空间与洞窟空间之间的过渡,人们从人的世界进入到佛的世界的时候,在这里产生情绪上的转化。

前室的窟檐(木造的或石凿的)模仿殿堂的样子,显然具有亲切近人的气氛。

洞窟主室形制主要有六种:

1.中心塔柱式。中心塔柱式是北朝洞窟的典型形制。中心柱窟又称“塔庙窟”,其形制为:平面作长方形;前部有“人字披”屋顶,横梁两端有木质斗拱承托,系模仿中原木构建筑;后部平顶中心凿留一方形塔柱,有塔柱的左右形成通道。

这种有中心塔柱,把全窟布置成前后两个空间的形式,是同当时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显然,前部是供信众“礼拜”的殿堂式的空间,相当于印度支提窟中的“礼堂”;后部是供“绕行”的甬道式空间,是专为佛教徒绕塔观像而设(图19)。

图19 北魏第254窟内景

2.毗诃罗式。“毗诃罗”为梵文Vihara的音译,意译则为“精舍”、“僧院”、“住所”,主要是供僧侣坐禅修行用的,因此这类洞窟又叫“禅窟”。其形制为:在主室两侧对称各开小窟(四个、八个不等),小窟一般见方一米余;窟门有的作圆券形,上沿画火焰门楣。

禅窟内一般无壁画,专供坐禅用。按照禅学的说法,僧众只要静坐敛心,止息杂念,专注于一境,久而久之,就能达到身轻心安,观照明净,而得自我解脱。

3.覆斗式。覆斗式窟又称“佛殿窟”,是隋唐洞窟最基本的形制;该形制一直延续到元代。其形制为:平面呈方形,覆斗顶(即窟顶为倒“斗”形),后壁(西壁)开龛造像。

覆斗顶窟的窟顶,可能是模仿古代的“斗帐”建造。汉代刘熙《释名》说:“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在古代,帐是一种高级设置,一般只供王公贵族使用,有时还有等级的规定。(www.xing528.com)

在覆斗式洞窟里,信徒们不再进行绕塔回行的礼仪,因此它主要为信徒作一般的供奉礼拜活动之用。

4.涅槃窟。“涅槃”是梵文Nirvna的音译。佛教说人生最苦。所谓“涅槃”,就是修真悟道,成无上正觉,解脱生老病死和轮回之苦,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而永享极乐的意思。为了宣传这一思想,就在洞窟里造释迦牟尼涅槃像(图20)。

涅槃窟的特点是将涅槃像作为洞窟的主体,前面没有遮挡而使卧像赫然横陈在观众面前。一般涅槃像都塑造得体态柔软、神情如睡梦般安详和宁静,所以该形制平面一般都作横长方形。

图20 中唐第158窟 涅槃像

5.大佛窟。和涅槃窟一样,大佛窟也是应某一特定需要而开凿的特殊形制,规模很大,莫高窟96窟大像高达33米,130窟大像高26米,榆林窟第6窟大像亦高20米以上。这些大像都没有直接暴露在外,而是在岩石内部凿出,石胎外敷泥,赋彩。容纳大佛的洞窟是一个高耸的空间,下大上小,下部平面呈方形,石窟向上弧转收小。窟底佛像前的地方并不宽阔,人在窟底距离大佛很近,仰视大佛,更显得佛的庄严伟大而感到自身的渺小。这类洞窟,通向岩外的通道都不只一条,而是分上下层共二至三条。上层的通道不但可供登临,以便就近瞻仰大佛面容,同时也是佛头部的光线来源。

6.背屏式。背屏式洞窟主要见于五代、宋时期。其窟形接近覆斗式,也是方形平面,覆斗顶,但顶的四角常有稍稍凹进的弧面;四壁都不开龛,而将佛、菩萨等造像安置于窟内中央靠后的坛上,坛四周与四壁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作通道。所谓“背屏”,是凿窟之时在坛后沿正中留出的一面石壁,石壁由坛上直通窟顶,一般厚约1米,宽约4米;石壁前安置主尊,故习称此石壁为背屏。

除上述六种主要窟形外,另有一些次要的形制,如275窟平面纵长,顶作左右双披顶形;又如423窟采用了与中心塔柱式窟类似的窟顶,即由前部的人字披和后部的平顶组合而成,但它没有凿出任何塔形,只在后壁开一龛,如此等等。

(二)木构窟檐、殿堂、栈道

莫高窟现在的外观是20世纪60年代洞窟加固之后的面貌。现在窟崖上仅保存着十座唐、宋及清代民国时期的窟檐。从这些窟檐建筑可以想见,千百年前人们出于宗教动机建造的几百座窟檐殿堂,檐翼相接,画柱雕梁,十分壮观。

现存唐末宋初的木构窟檐共5座,其中完整的4座,另一座残缺。完整的4座是:第427窟窟檐建于宋初开宝三年(970年),第444窟窟檐建于宋初开宝九年(976年),第431窟窟檐建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第437窟窟檐虽无纪年,但其结构形式与第427、431窟窟檐相比较,时代接近;残缺的一座是196窟窟檐,它上部残毁,仅存四根檐柱及梁枋构件,造于晚唐末期,窟檐与洞窟是同时建造的。

另外清代、民国时期的木构窟檐、殿堂亦尚存5座,它们是:三层楼,即今16窟前之木建筑,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前,重建于光绪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之间(1897年—1905年),138窟、454窟,始建年代不详,但其窟外或窟内木构建筑系清代所建无疑;九层楼,又称“大佛殿”或“大云寺”,即今96窟,始建于唐初(最初为四层),共经5次修建,最后一次重建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建后的九层楼,高43米,窟檐9层,下面7层依山靠岩而建,上两层是保护33米高的弥勒像头部的顶盖。整个楼身的建造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巍峨绮丽,殊为壮观。九层楼建筑目前已成为莫高窟的象征。

另外,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考古发掘,在莫高窟共发现窟前殿堂遗址22个,其中,属五代的有98、100、108、85、22、44、45、46等窟,宋代的有61、55、53、25等窟;西夏的有35、38、39、467、27至30、130等窟;经元代重修的有61、22、85等窟。

所谓窟前建筑遗址,是指紧接洞窟前修建的木构建筑的遗存,是以洞窟为主体的附属建筑物,与洞窟本身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它与洞窟前后相连接,绝大多数是相当于洞窟的前室。因后室(主室)凿于崖壁内,前室则延伸到崖壁以外,故多数形成前殿后窟形式的建筑格局。

为了方便信众到洞窟中进行宗教活动,各洞窟之间,即窟前修建有木结构的栈道。这些栈道虽然由于60年代进行洞窟加固已基本上看不到了,不过通过工程前的一些照片还可以了解到以前的一些建筑原貌。另外唐宋以来,有许多关于古代莫高窟建筑情况的文字记载,如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就有如下记载:“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檐飞雁翅;……前流长河,波映重阁。”《敦煌录》:“前设楼阁数层,有大像堂殿,……其小龛无数,悉有虚槛通连,巡礼游览之景。”108窟窟外南侧残壁五代人张盈润所书题记“傍通阁道,巡万像如同佛国。”在以上各文及其他记述莫高窟的文献中也屡屡出现如“悬阁”、“重轩”、“危楼”、“复道”、“朱栏”、“绣柱”等词语。这些文字的描述,使我们了解到:唐、五代、宋时,在莫高窟区域的整个崖面上,分布着许多窟檐,窟檐之间用栈道通连着。

(三)塔

在莫高窟窟前园林中,现有一座小巧的亭阁式塔(原在三危山老君堂),木檐土身,单檐八角攒尖顶,上有覆钵相轮的塔刹;塔身正面有门,门额上墨书“慈氏之塔”,门内有方形小室,各壁及穹隆顶均有壁画;塔外有天王塑像。这种亭阁的土心木檐的小塔,是我国遗存至今的唯一孤例。根据塔形和结构特点分析,此塔可能建于宋初,比一般认为国内最早的应县木塔还要早(图21)。

图21 慈氏塔

离莫高窟不远的成城湾亦有一座宋塔,这是一座可能与《华严经》有关的华塔。该塔八角单层,土筑,塔外有升龙等塑像,塔内有壁画,其格局与慈氏塔颇有相通之处。此塔巨大而奇特的浮塑塔顶形象在国内实例中很少见。

莫高窟附近还有二十余座土塔,其中有的是西夏所建造,也有的是元代喇嘛塔,也有清代王道士墓塔等,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幢幢古塔屹立在沙丘之中,它们那古老的身影为莫高窟悠久的艺术生命力更增添了庄重、古朴、神秘的风姿,亦成为莫高窟窟外重要的游览胜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