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金周对旅游的负面影响-从市场供需角度分析

黄金周对旅游的负面影响-从市场供需角度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经济学供需理论分析黄金周制度实施后,旅游产品短期与长期供求曲线的变化,探讨当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原因,进而阐释带薪假期对于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合理性与有效作用。黄金周期间,旅游需求曲线上升到d1,则新的均衡点为B点。在黄金周之后,旅游需求大幅回落,需求曲线下降到d2。3解决办法探讨上述的经济学分析说明黄金周休假制度对于旅游长期发展的负面影响。

黄金周对旅游的负面影响-从市场供需角度分析

刘 睿 叶护平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 黄金周休假制度在推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应用经济学供需理论分析黄金周制度实施后,旅游产品短期与长期供求曲线的变化,探讨当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原因,进而阐释带薪假期对于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合理性与有效作用。

关键词 黄金周、旅游、供求分析、负面影响、解决办法

1 引言

1999年,针对当时国内有效需求增长乏力的状况,国务院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了调整,将“五一”、“十一”放假天数分别由原来的1天和2天增加到3天,并通过调整前后周末休息时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到今天,黄金周休假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8年。这8年中,黄金周确实对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国内需求,为我国经济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对旅游业大发展无疑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金周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凸现出来。当然,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

2 黄金周对旅游负面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黄金周对旅游的负面影响之根源实际上是供求的极度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从黄金周一开始实施就呈现出来并产生着影响。从黄金周负面影响的根源,即供求问题出发,我们可以采用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进行分析。

图1 黄金周短期供求曲线变化图

2.1 短期分析

如图1,横轴Q代表旅游产品供应量,纵轴P代表旅游产品价格。曲线d为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曲线,曲线s为旅游供给者的供给曲线,曲线e为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曲线[1]

这里,有必要对曲线进行简要说明。短期内,由于基础设施和人员、技术等因素的固定性,所以无论需求如何变化,供给水平都是一定的;只能由价格的变化引起供给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故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向右上方倾斜然后垂直上升的折线;另外,由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永远是固定的,图示表现为一条垂直于Q轴的直线。[2]此外,一般情况下,旅游产品的供求并没有达到景区的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值,故s曲线位于e曲线的左侧。

初始状态下,由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确定的原始均衡点为A点,相对应的供给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Q0、P0。这时,旅游供需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在黄金周期间,旅游需求剧增,而供给水平和环境承载力在较短时间内是相对不变的,在图中表示为旅游需求曲线从d0上升到d1,s和e曲线保持不变。那么,新的均衡点为B点,均衡供给量为Q1,均衡价格为P1。此时,旅游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旅游产品价格偏高,游客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得不到有效满足,旅游目的地环境压力增大。

然而,黄金周过后,旅游需求又大幅回落,需求曲线下降到d2,s和e曲线仍然不变。那么,新的均衡点为C点,相对应的供给量为Q2,均衡价格为P2。此时,旅游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表现为旅游产品价格偏低,大量旅游设施闲置,旅游从业人员“季节性”失业,旅游企业难以赚取利润甚至亏损等等。

2.2 长期分析

短期分析是对第一个黄金周的旅游供求变化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是长期分析的铺垫和依据;同时,由于在第一次黄金周时,旅游供给者对未来估计不足或并不十分乐观,不会贸然改变供给规模和水平,所以长期分析无法解释第一次黄金周期间的旅游供求关系,故短期分析又是对长期分析的补充。

在长期内,旅游供应商认识到黄金周对旅游需求的巨大刺激作用,并且对其未来发展状况保持乐观的话,很可能扩大旅游供给规模,并与旅游产品价格和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如图2:

图2 黄金周长期供求曲线变化图

初始状态下,均衡供给量和均衡价格仍然分别为Q0、P0

由于供给商扩大了供给规模,所以供给曲线会从s0平移到s1(由于供应商的非完全理性,此时的供给水平很可能达到甚至超过环境最大承载量;然而现实证明,即便如此,供给也常常不能完全满足黄金周期间的巨大需求)。黄金周期间,旅游需求曲线上升到d1,则新的均衡点为B点。显然,此时旅游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旅游目的地的超负荷运行,景区人满为患,交通拥挤,旅游服务水平低下,游客旅游经历不佳;而更为糟糕的是旅游目的地的超负荷运行可能给景区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不少景区的植被、野生动物和文物古迹等遭到毁坏,而这些毁坏通常是无法挽回的。

在黄金周之后,旅游需求大幅回落,需求曲线下降到d2。但是,由于旅游供应商对未来的黄金周形势估计仍然保持乐观,所以不会降低供给水平,因而供给曲线仍然为s1,则新的均衡点为C点。这时,旅游供过于求的矛盾更为严重。同时,通过比较我们还发现:C点对应的价格P2甚至低于D点对应的价格,也就是说供给规模扩大后,在淡季时,产品价格将低于规模扩大前价格,那么旅游供应商可能蒙受更大的损失。(www.xing528.com)

由上述分析可见黄金周给旅游带来的严重供求矛盾——包括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是造成当前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3 解决办法探讨

上述的经济学分析说明黄金周休假制度对于旅游长期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只要能够有效地缓解供求矛盾,就可能保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在解决供求矛盾诸多方法中,假日分流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解决途径。通过假日分流,把需求高峰进行合理错开,由此缓解供求矛盾。这就显然比那些单纯扩大规模以满足需求高峰或抑制需求来缓解供给压力的办法科学、合理,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在诸多假日分流办法中,带薪假期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在西方,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分析西方带薪假期制度,我们发现带薪假期能够很好地解决旅游供求矛盾,使西方的旅游供求市场经常处于一种较为均衡的状态,保持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1 休假的灵活性

不少国家规定,带薪年假既可以一次休完,也可以分开来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和工作两方面的需要。这样,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即使同行业、同地区的员工因为具体情况不同,自主选择的休假时间都不同。因此在时间和地域上都有利于错开需求高峰期,达到分流的效果。

3.2 优先休假原则

西方很多企业和机构都给予其内部一些特殊员工以优先休假的权利。例如,年龄较大、工作年限较长或子女年龄较小的员工可以优先休假。这样,也有利于人们错开休假时间[3]

3.3 提前安排假期

为了避免休假过于集中给社会和企业、机构的运行带来影响,西方不少国家会提前两三个月确定员工休假安排。员工在休假之前,多会跟上司和同事沟通,把自己当前工作安排好;在公司和企业工作的人员,选择休假的时间会更慎重些。对于法定的年假,他们大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年中对自己和他人来讲都比较合适的时间去休假[3]

3.4 制度的灵活性

西方很多国家对带薪假期的具体规定多由地方议会和工作单位自主决定,而不是“全国一盘棋”,因此不同地方的休假时间多有不同,对于避免“一窝蜂”休假也有很好的作用。

4 结束语

日前,国家已经调整了我国节假日制度,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五一”黄金周;此外,国务院还出台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并定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将带薪假期逐渐落到实处[4]。这样,原本集中于三个黄金周的旅游需求将被有效地分流到剩余的两个黄金周和职工的带薪假期中,旅游供求矛盾的有效解决将成为可能。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李星明副教授的指导和修改,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16版.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1-43.

[2]田里.旅游经济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80.

[3]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旅游学刊,2006,21(11):14-17.

[4]职工带薪休年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OL].http://www.gov.cn/,2007-12-17.

【注释】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5JJD2H232);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计划”资助项目(05DG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