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卢西安的怀疑主义与希腊文化的末期

卢西安的怀疑主义与希腊文化的末期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管如何,在这个泛希腊文化的末期,仍有怀疑主义者将普罗泰哥拉的怀疑论调复苏,以及嘲笑相信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公元前435—前356?希腊哲学家)的傲慢和柏拉图美说的卢西安的出现。如果卢西安过去会笨拙到用标签的方法来束缚其判断力的话,则其也可能会属于怀疑学派。像这样的说法,对卢西安的思想并没有提出指责,其所证明的,不是当时的容忍,就是希腊世界的毁灭。卢西安之对修辞学和哲学的怀疑,与其对旧有宗教的怀疑并无二致。

卢西安的怀疑主义与希腊文化的末期

不管如何,在这个泛希腊文化的末期,仍有怀疑主义者将普罗泰哥拉的怀疑论调复苏,以及嘲笑相信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公元前435—前356?希腊哲学家)的傲慢和柏拉图美说的卢西安的出现。庇罗(Pyrrho,希腊哲学家,怀疑论之祖,约公元前365—前275)学派仍未过时;克诺索斯(Cnossus,克里特一座古城)的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于1世纪期间,在亚历山大港将其各项否定的言论改写时,提出有名的《十个方法》(Ten Modes),或称为《矛盾论》,使知识成为不可能。[1]在2世纪末期,有一位出身不明的塞克都斯,写过几部带有毁灭性的书,其中尚存者3册,使怀疑哲学最后有了定型。塞克都斯把整个世界都作为自己的敌人;他将哲学家分成各不相同的派别。然后,依次逐一予以消灭。他的写作正如刽子手一般的犀利有力,并具有古代哲学家所特有的脉络一贯、条理分明的特性。有时也带有几分讥讽的幽默,但他对于逻辑的剖析,则含有悲剧的气氛。

塞克都斯说,无论哪一种辩论,对同样的说法,均能加以反驳;因此,到最后,讲理性实在是多余的事。除非有完全的归纳法为依据,演绎法乃是不可信赖的;但完全的归纳法也是不可能,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知道“否定的例子”何时会出现。“原因”只是一个正常的先例(如休谟所重述者),所有知识都是相对的。同样,善与恶没有客观的标准;道德的观念,随地区的差异而改变。品德的定义,也随朝代而不同。所有在19世纪时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可能性的辩论,以及在仁慈的无所不能者与世俗的苦难之间所有的矛盾,在此均有记载。但塞克都斯完全是一位地道的不可知论者,因为他曾断言,我们不能知道我们所不能知道的;不可知论是一种教条。但他安慰我们,我们不需要确实性。因为概率就足以应付一切现实的目的,以及在哲学问题上中止判断(止住、不说话)就能使其获得一种随遇而安的平和,而不致扰乱心灵。同时,因为没有什么是肯定的,让我们来接受我们这一时代和这一地区的习俗和观念,并对我们古代的诸神作适度的崇拜。

如果卢西安过去会笨拙到用标签的方法来束缚其判断力的话,则其也可能会属于怀疑学派。除了恻隐之心外,卢西安在各方面都和伏尔泰相像。他写的哲学非常精辟,所以,没有任何人认为他是在从事哲学的著述,而好像在传播希腊文化一样。他生于遥远的科马吉尼省的萨莫萨塔城。他说:“我是从幼发拉底河来的叙利亚人。”其祖籍叙利亚,但可能有闪族的血统。他做过一位雕刻家的学徒,后来改投在一位修辞学家的门下。他在安条克做过一段时间的律师后,成为一位“独立学者”,以教书为生,尤以在罗马高卢为多,然后(公元165年)在雅典定居。他晚年因贫困,曾获得奥勒留的救助,派这位不敬的怀疑论者在埃及担任公职,直到寿终,逝世日期不详。

卢西安的著作,留下来的有76本小册子,直到现在,其中有许多仍和他在18个世纪以前对其朋友和听众所讲的一样清新、恳切。卢西安曾试过各种形式的写作方法,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善于对话录的写作,所著《神女对话录》(Dia-logues of the Hetairai),拥有广大读者。但至少,从他作品中可知他对神的兴趣,比对描写风花雪月之韵事更为浓厚;他对这些事情的处理,从未有过差错。在他所著《迈尼普斯传》(Menippus)中曾说:“当我年纪小时,听到荷马和赫西奥德所写有关众神的故事——不贞的神,强夺的神,残暴、好讼、乱伦的神,因此引发了我深深的兴趣。但当我转到人间的情况时,我所看到的法律,与诗人所描写的恰好相反,法律不容许有通奸、强奸的存在。”迈尼普斯感到很困扰,请求哲学家们为他解释这一疑难,但他们忙于彼此间的辩论,致使他只有感到混淆不清。因此,他便为自己制作了翅膀,飞上天空去为自己找寻答案。天神宙斯慷慨地接待他,并准其观察奥林匹斯山众神的职司。宙斯则在静听各种祈祷,“……其中在海边的一位祈求北风,另一位则祈求南风。农夫求雨,漂泊者求太阳……宙斯也感到迷惑了。他不知道要准许谁的祈祷,致使其真心体会到柏拉图学派终止判断的经验,表示一种与庇罗本人的缄默与平衡相称的价值”。有些祈求为神所峻拒,有些祈求为神所准许,伟大的神安排日常的天候:“西徐亚下雨,希腊降瑞雪,亚得里亚海有风暴,以及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降雪约1 000蒲式耳。”宙斯因其所属众神殿受到外来新神的潜入,感到心烦不安;故其即下达一道敕令说,由于奥林匹斯山都挤满了外国各神,使祭神的酒价大涨,旧有的真神正受到驱逐和压迫,所以要组织一个7人委员会来审判缘由。在《诘问宙斯》当中,一位享乐学派的哲学家问宙斯,众神是否也要受到命运的支配?温和的天神回答说:“是的。”然后,这位哲学家问:“那么,人类为什么要为你献祭呢?如果命运统治人类和众神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我们的行动负责呢?”宙斯说:“我明白了,你是与那些可恶的诡辩家站在一边的。”在《宙斯悲剧》(Zeus Tragoedus)一书中,这位神的心情忧郁,因为他看到许多人聚集在雅典,聆听享乐派的人——达米斯(Damis)——在否定,而禁欲派的达摩克里斯(Damo-cles)却在证实众神的存在与切望的问题。最后达摩克里斯终于不支而逃。所以宙斯对其未来感到失望。信使神赫尔墨斯乃安慰他说:“留下来的信徒还有许多——大多数为希腊人,人们的身体和残渣,以及对人无理的化外人。”像这样的说法,对卢西安的思想并没有提出指责,其所证明的,不是当时的容忍,就是希腊世界的毁灭。

卢西安之对修辞学和哲学的怀疑,与其对旧有宗教的怀疑并无二致。在其所著《死者对话录》(Dialogues of the Dead)论集之一中,卡隆(Charon,在希腊神话中以渡死人灵魂过河为职司的神)命令一位正在乘船过渡到另一个世界去的修辞学家:“把你常用冗长的,以及那些对比的句子和均衡的分句删去!”——否则,这只船沉定了。在《赫尔莫提穆斯》(Hermotimus)一章中,有一位很热心的学生开始去研究哲学,希望能获得什么以代替信念,但他对教师们相互竞争对抗的虚荣心和贪婪的情形大感震惊。由于他们相互间的论战、辩驳,使他在知识上和道德上依然一片空白,毫无所得,因此,他下了这样的结论:“我要像躲开疯狗一样地离开哲学家。”卢西安对哲学所下的定义是,试图“登上能看四方的高地”。从此一高地来看,生命之于他似乎是一种可笑的混乱和一种杂乱的乐章,使所有参加跳舞的人,只能各自依其个人的意志来转动舞步和大声呐喊:“直到总管之人,把他们自舞台逐一地解散为止。”在“卡隆”(Charon)一章中,他描述了一幅能以超人的肉眼自天顶见证到人类黑暗现实的图画;人类在耕作、劳动、争辩,以及在法庭争讼,放高利贷,欺诈和受骗,追求黄金或享乐;以及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希望、恐惧、愚行和仇恨;最重要的,还有为每一个人类原子结成生命之网的命运之神;有人在群众中脱颖而出,然后却又一败涂地;而且,每一个人都依次为死神使者带走。卡隆看到两军正在伯罗奔尼撒岛交战,就批评说:“笨蛋!他们并不知道,虽然他们每一边都应该赢得整个伯罗奔尼撒岛,但到最后,个体不过只能获得一席之地而已。”卢西安生来本性公正,他讥讽富者的贪婪,贫者的嫉妒,哲学家的作茧自缚,众神的不存在。最后,他表达了后来为伏尔泰提出的说法,认为人必须要从事庭园的栽培。迈尼普斯在发现泰雷西亚斯(Teiresias,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预言家)在下层世界时,曾问他,最好的生活是什么?这位年老的预言家回答说:(www.xing528.com)

普通人的生活最好,也是最审慎的选择。不要再去做形而上学的臆测愚行,探索来源和终结;把所有聪明的逻辑都当做无稽之谈,只要追求一个目的——你如何才可以去做适合你做的事,而且要永不愤怒,永远含笑地去做。

如果我们把希腊人在纪元初两个世纪的思想总结起来说,不论卢西安如何,我们可以发现,它(希腊的思想)绝大部分都是宗教的。人类曾一度对信仰失去信心而归于逻辑,但他们又对逻辑失去信心,之后又蜂拥着归于信仰。希腊的哲学,业已从原始的神学,经过早期诡辩学派的怀疑主义,到德谟克里特的无神论,柏拉图和睦悦人的言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以及斯多葛的泛神论,回到神秘主义、屈服和虔敬的哲学,完成一个循环。柏拉图学派的哲学,业已由其创始人的功利主义的神话,经过卡涅阿德斯的怀疑主义,到博学专一的普鲁塔克;不久就形成为柏罗丁的天堂幻影。毕达哥拉斯在科学上的成就,虽已被人遗忘,但其再生的领悟,却又获得另一种生命。新毕达哥拉斯学派正在探讨数字的神秘论,并祈求在最少数的神降凡以后,他们可能会——如果须经过涤罪所的话——享受到与上帝聚会的幸福。禁欲主义不再为贵族自豪和嘲笑的哲学,而为奴隶最后的正义之声。其所主张的世界最后浩劫的理论,对肉体的一切享乐,顺从上帝潜在的意志,都在为基督教神学和理论铺路。这种东方的思潮,正在侵袭攻夺欧洲的城堡

[1]其中若干为:(一)不同的动物,甚至不同的人,其五官(例如眼睛)的构造与形式不同,故其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怎么知道哪一种看法才真实呢?(二)这些器官所表达的,只是该物象的一部分——例如有限的颜色、音响及气味;很明显,我们对这种物象所形成的知觉是局部的,是不可靠的。(三)某种观感有时与另一观感互相冲突。(四)我们的身心情况,会使我们的知觉带有色彩,或不带色彩——醒或睡,少或老,动或静,饥或饱,爱或憎。(六)某一物象的外观随周围媒介状况——光线、空气、冷热、湿气等——而变,哪一种外观是“真”呢?(八)没有自知或绝对的东西,而只是与别的东西的关系。(十)个人的观念,视其所成长的环境习惯、宗教和法律而定,任何人均无法客观地去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