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临时工毛泽东的历史瞬间

北大临时工毛泽东的历史瞬间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北大的一名“临时工”。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两个学术团体。是由于有着反抗压迫者的“共同的利益”。不至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如果说“五四运动”让毛泽东的思维和视野顿时变得开阔,那么北大这段“临时工”的经历则是对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一次有益的聚集和沉淀。

北大临时工毛泽东的历史瞬间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去北京,毛泽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到北京去呢?那是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

到北京后,由于赴法的准备工作尚未准备就绪,当时已经在北大任教授的杨昌济看到毛泽东面临经济上的困难,便推荐他到李大钊主管的北大图书馆工作,担任图书管理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北大的一名“临时工”。

毛泽东对这份工作还算满意,每月不但有八块大洋的工资,“在这里能多读书,又能广交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他认为“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不多,我待在中国或许更有用”。

毛泽东在北京除见到了李大钊外,还见到了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等许多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但是,由于“并未料到后来的种种困难”,毛泽东出洋未能成行。毛泽东始终是主张出洋的,他称自己“是一个主张大留学政策的人”。一方面,他主张吸收西方知识;另一方面,毛泽东坚持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实际国情,才能更好地研究和学习外国,并且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确有其不同流俗之处,也是他以后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蔡元培“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各种思想、学术在这里争奇斗艳,新文化运动渐渐进入高潮。这种氛围,是毛泽东在湖南根本无法接触到的,他在这里读到许多过去从未读到过的书刊,接触到许多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人物。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两个学术团体。一个是新闻学研究会,由《京报》社长邵飘萍发起组织并主讲有关办报的业务知识。这对他以后创办《湘江评论》是有帮助的。一个哲学研究会,由杨昌济、梁漱溟以及胡适、陈公博等人发起组织,其宗旨是“研究东西诸家哲学,渝启新知”。

毛泽东耳闻目睹了新文化运动那些著名人物的活动,也结交了一些名人学者。当时,毛泽东对陈独秀非常敬佩,认为“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后来回忆,第一次在北京期间认识了陈独秀,并受其很大影响。

后来,毛泽东从北京辗转上海回到长沙。此时,同他去北京的时候已大不一样了,因为他从北京带回了许多新的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实行社会改造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因为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而且“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哪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民众联合的基础是什么?是由于有着反抗压迫者的“共同的利益”。为此,他号召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联合起来,为减轻地租捐税、解决吃饭问题而进行抗争;他号召学生、教员、妇女各界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要求联合起来,最终实现民众的大联合。此时,毛泽东写文章作为主词使用的,不再是“我”如何,而是“我们”。这种用语上的差别,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他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深刻变化。(www.xing528.com)

“五四运动”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更深入地思索中国的问题。他们下功夫研究并介绍各种新思想。全国各种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湖南,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

毛泽东撰写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德莫克拉西,一作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庶民主义)。宗教的强权,文学的强权,政治的强权,社会的强权,教育的强权,经济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他打倒。

如何打倒的方法,则有二说,一急烈的,一温和的。两样方法,我们应有一番选择。(一)我们承认强权者都是人,都是我们的同类。滥用强权,是他们不自觉的误谬与不幸,是旧社会旧思想传染他们遗害他们。(二)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并且毫无效力。欧洲的“同盟”“协约”战争,我国的“南”“北”战争,都是这一类。

所以我们的见解,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在对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不至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

以往,毛泽东一直致力于从精神方面来探讨宇宙的“大本大原”,用以解释一切。在“五四运动”的有力冲击下,毛泽东的思维和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这段文字就是有力的注解。

如果说“五四运动”让毛泽东的思维和视野顿时变得开阔,那么北大这段“临时工”的经历则是对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一次有益的聚集和沉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