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影响

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俄国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革命爆发这一段时间里的现实生活。把他的创作活动和俄国社会革命联系起来考察,所以列宁提出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论断。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农奴主贵族家庭。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

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影响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坛上,他有广泛的影响,是不多的几个泰斗式人物。他的几部著作,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俄国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革命爆发这一段时间里的现实生活。把他的创作活动和俄国社会革命联系起来考察,所以列宁提出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论断。

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农奴主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年—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年—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他来到了彼得堡,不久,写出了自传体小说童年》,在当时著名的《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使他一举成名。《童年》得到了当时文学天才屠格涅夫的赏识,二人从此成为一对至交。尽管后来出现过二人险些要用猎枪决斗的事情,但他们的友谊一直维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创作出了《少年》《青年》,接着又写了《一个地主的早晨》。《少年》《青年》与《童年》被合称为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托尔斯泰对贵族命运的思考和对解决社会矛盾的探索。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年—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并结识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之中。(www.xing528.com)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托尔斯泰一度担任了地主和农民纠纷的调解人,并在家乡试办农民子弟学校,试图调和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农奴制改革虽然没有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但却使俄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托尔斯泰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1869年,托尔斯泰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的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年—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了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特色的鸿篇巨著。

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了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主要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书中主人公列文的一句话生动地说明了这个时期俄国历史变动的特点:“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在这本小说上,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随着俄国社会矛盾的日益发展,托尔斯泰的思想逐渐转移到了农民的立场上来,并最后和贵族阶级决裂,《忏悔录》就是他这一时期思想的反映。1881年,托尔斯泰迁居到了莫斯科。这以后,他参加法庭审判,调查平民区,走犯人监狱、法庭、教会,加深了对俄国社会矛盾的认识。后来他自动放弃了伯爵的头衔,拒绝当陪审官,并按农民的方式来生活。他穿粗布衣服和树皮鞋,每天早起劈柴担水,开始实践他的平民思想。有一次,托尔斯泰沿铁路徒步旅行,在一个三等候车室被一位坐在车上的太太认作了普通人,她支使托翁为她到候车室取回一个提包,并付给托翁一枚铜板作为小费。当有人告诉那位太太,这位流浪汉打扮的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时,太太明白自己做下了蠢事,急忙恳请托翁原谅,并要求收回那一枚铜板。托翁回答她:“您干吗这么激动?您又没做坏事。……这个铜板是我挣来的,我得收下。”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完成了自己第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喀秋莎·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喀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撼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