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地位及研究对象界定

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地位及研究对象界定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地位及研究对象的界定一、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地位从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即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相互之间的关系看,国家竞争力是基于整个工业的能力;工业能力则是基于所含企业效率的增长以及由此得到的国民经济利益和财富的增加。

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地位及研究对象界定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地位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地位

从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即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相互之间的关系看(见图2-1),国家竞争力是基于整个工业的能力;工业能力则是基于所含企业效率的增长以及由此得到的国民经济利益和财富的增加。产业竞争力介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企业竞争力是构成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条件,而国家竞争力则会影响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成长。因此,对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产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体现出来。

1.产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任何竞争力最终都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通过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来衡量和检验的。但是,产品的竞争力毕竟是孤立的,产业竞争力则是在一组产品中,具有尖端科技水平与发展前景的那些产品市场占有份额高,即使某些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低,也仍然代表着高水平的产业竞争力。虽然各国产业当中,由于比较优势不同,不同档次的产品所达到的市场占有份额也不同,但是比较优势本身就是代表不同的发展水平。

img1

图2-1 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体系

2.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作为运作于市场竞争中的具体单元,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载体。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于其产品的竞争力,而它的形成则与生产要素、各种软性作用力(如整体动力、凝聚力、更新力等)、规模经济、外部关系的影响、机遇等密切相关。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产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集中度很高的产业,几家大型的企业就能代表该产业的竞争力;而在集中度不高的产业,其竞争力则是由产业中各企业所形成的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并不是各企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它往往与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www.xing528.com)

二、产业竞争力研究对象的界定

1.竞争力的主体与分析范式

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概念,它包含四个层次:国家(或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从形式逻辑上看,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是有主体的概念,而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属无主体的概念。在微观层次上关于竞争力的讨论中,企业竞争力是最具体的概念;而产品竞争力既可以是具体的,即与企业相联系,也可是抽象的,即与国家相联系。在中观层次上讨论的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范式与讨论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基本上是属于国际性或不同地区间的比较;后者则既可以是在一国一地区内的比较,也可以是国际性或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

把竞争力定位于不同的层次,不是认为只是这个层次的因素才影响竞争力;不同的定位只是代表不同学者对于竞争力定位于哪个层次才能更方便地进行竞争力的评价,才能更方便地找出各国竞争力差别的主要原因,才能更方便地为各国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等方面的看法不同。把竞争力定位于产业层次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产业在一国竞争力的强弱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说到底是产业竞争优势问题,分析问题应从产业(或行业)入手。其次,在国家层次上比较竞争力过于笼统而没有说服力,尤其是在很多层次相似的国家之间,这种国际竞争力的比较难以展开;而假如把竞争力定位于企业层次,比较如此多个企业竞争力显然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甚至很难真正达到企业层次,而把国际竞争力定位于产业层次对于现实的研究更具实用性。最后,国际竞争力定位于国家层次,有可能找不到导致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关键环节,也就不可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定位于企业层次,国家不可能去寻找每个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更不可能针对每个企业制定不同的政策。

2.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对产业而言,因其是一个集合概念,其竞争力必定是在不同地域间的比较,在不同地域间的比较就必定离不开区际或国际交换活动,而国际交换活动受国际分工规律的制约,因此产业竞争力必然体现为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国际交换活动即便完全按照比较优势规律进行,市场上也会出现比较优势相近的同一产业的比较,这时竞争力将取决于他们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所以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

3.产业竞争力的来源

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内部效率形成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由环境左右形成的竞争力。在考虑对产业竞争力来源分析时,可以以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协同机理为指导,从产业内生竞争力和外生竞争力两方面分析,把产业视为一个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完全开放的系统。协同理论为在一个原无序或有序开放系统中,通过外部控制参量的变化,使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通过竞争与合作,支配着整个系统朝着有序或更为高级有序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一定功能的有序结构。从协同角度分析,认为产业在通过与它之外的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时,内部要素协同作用力逐渐加大,直至把产业竞争力推到一个更高的平台,而在这平台的基础上又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使产业竞争力达到越来越高的平台,从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协同机理来分析产业竞争力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分析产业竞争力时不仅要考虑到产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产业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对产业竞争力产生系统的作用。所谓产业的内生竞争力变量是指反映产业要素在环境要素的控制下发生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决定产业竞争力高低的是从产业自身生成影响竞争力的内部变量,指由产业内部运行系统所形成或创造的竞争力,也就是通过管理和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产业在市场上形成的能力差异。例如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组织结构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都是用来反映内生竞争力变量的指标。而所谓产业的外生竞争力变量是指反映制约产业竞争力高低,又在短期内不受产业内生竞争力变量影响的从产业外部生成的并输入到产业内部影响竞争力的外部变量。主要是探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外部影响国素,包括相关产业及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政策与外部的联系(国际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