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果

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竞争优势是指一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一定具有比较优势,良好的要素禀赋条件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两者是一致的。

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果

第三节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农业国际竞争力

一、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解释国际贸易原因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经历从古典贸易模型到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价格差异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而劳动成本高低决定国家间竞争力的强弱。其结论是: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各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只不过斯密模型所说的是绝对成本优势,李嘉图扩展为相对成本优势。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价格差异在于资源要素的禀赋发展起来的国家竞争优势,认为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如何主动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因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差异、要素禀赋决定着要素价格差,后者又决定产品成本差,结论是: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国家都能获利。从本质上看,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认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各国在有形资源禀赋上存在着差异,而使一个国家可以在某类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形成比较生产费用优势,也就是低成本从而低价格优势。因而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为:在市场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条件下,产品差别表现为价格差异,价格差异由成本差异体现,成本差异由外生的要素禀赋差别决定。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条件不完全符合现实,而且囿于精微的研究,逻辑推理上很完美的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中遇到很多困难,例如不能解决产业结构低度化、出口附加值低等问题,不能消除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目前,我国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多倾向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因而无法解释以下几种代表性问题。

(1)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进行国际交换的结果是农业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贸易条件恶化。

(2)完全按照动态比较优势提升产业结构的结果是虽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自我创新和发展能力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化增长的状况。

(3)传统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现实,高新技术的采用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以低价将大量过剩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呈下降趋势。

(4)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却无竞争优势,如发展中国家目前只在几种热带水果和一些原料贸易中发挥绝对优势,而我国广东具有绝对优势的珍稀产品如荔枝、桂圆却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二、基于竞争优势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波特在反思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各方面归为四类: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认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竞争优势,有用竞争优势概念取代比较优势之意。竞争优势是指一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竞争优势的一般分析框架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同时也暗含了各国之间不存在技术水平的差异和要素禀赋不一定有差别这样两个重要假定),产品差别表现为综合优势的差别,不仅包括价格优势(比较成本优势),而且包括一切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如品牌、制度环境、垄断力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才是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农业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完全竞争、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而竞争优势充分考虑了需求条件、竞争状况和相关产业的影响,更加贴近现实。

(2)农业比较优势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低成本优势,主要与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有关;它仅是构成竞争优势的一部分,而农业竞争优势不仅与基本生产要素有关,而且更与农业产业组织与制度、农产品品牌与营销能力、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等高级要素相关。

(3)竞争优势理论主张天生的禀赋仅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要素条件中的低级要素,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级要素和特定化要素,因此国家要通过干预政策使农业产业提升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

(4)竞争优势理论主张产业政策应该注重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重点扶持具有潜在竞争优势且对其他产业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产业,尽管这些产业目前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却是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www.xing528.com)

三、比较优势的扩展: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框架

一般认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能解释产业间分工,而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优势理论可解释产业内国际分工。国内理论界就此展开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争论,林毅夫等人就指出,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也有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用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的论点,因此有必要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探求获取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实际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模型”的四个侧面,已把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不仅继承了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观点,而且揭示了非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即所谓创造性要素,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尤其是政府行为的干预,导致现实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已偏离了完全竞争。因此,竞争优势理论实质上并未脱离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仅用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解释国际竞争力都难免有失偏颇,都将会误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内部一致的理论分析框架,以解释现代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各国农业政策为什么处心积虑地谋求竞争优势的获得。

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一定具有比较优势,良好的要素禀赋条件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两者是一致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脱离比较优势去培育,但其形成过程漫长而成本高昂。如果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则可以大大加快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进程。

2.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发展

竞争优势与其他比较优势动态模型相比,有两个特点:其一,综合性。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是资源、资本、技术、政府等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变动性。波特认为,在竞争优势发展的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和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是不断上升的。但第四阶段即财富推动阶段很容易产生惰性,反而有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3.竞争优势能改变现有的比较优势贸易利益格局

按比较优势分工的国际贸易格局有利于产业高度化的国家,而使产业低度化国家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境地。比较优势陷阱之所以形成,一是比较优势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在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二是比较优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形成竞争优势,但在现实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三是现有贸易条件有利于产业高度化国家,其维持固有贸易格局的愿望日益强烈,因而,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固化已有的贸易利益格局。

我们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考虑到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必须强调政府的影响力,由此建立一个拓展了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可简单表述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价格竞争优势决定比较优势,非价格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在政府的推动下,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有机结合共同决定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由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农业尤其是相对落后国家的农业,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也能得益,但在国际贸易利益这块日益膨胀的“蛋糕”中吃到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少,而且得到的是眼前的静态利益。因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比较优势已不能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2)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利益,必须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将农业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才能改善不利的贸易条件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

(3)一国贸易发展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制定尤为关键,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高度化发展,也有助于形成传统优势产品(即使是低位产品)的垄断优势,逐步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