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棉花产业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棉花产业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与产业环境优化一、棉花流通体制的历史沿革从1954年9月起,国家开始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政策。200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其基本思路可概括为: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我国原有的棉花流通体制最大的特点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政府部门严格的控制与干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棉花产业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一节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与产业环境优化

一、棉花流通体制的历史沿革

从1954年9月起,国家开始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质上,这项政策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一直延续到1998年。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棉花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市场机制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政府一直在寻找适当的棉花生产政策和流通体制。而棉花的供求状况除了受自然灾害与科技进步和棉纺工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外,与政府对棉花生产的重视程度、价格政策、流通体制等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动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棉花的管理一直处于收收放放的变化中。1984年,棉花生产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总产量超过550万吨。1985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1号文件,规定“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棉花也允许农民上市自销”。而从1986年8月起,又加强了棉花市场管理,不再放开棉花市场,已经开放的棉花市场,一律关闭。坚持“棉花是国家管理的计划商品,实行调拨包干以后,仍必须坚持国家统一计划和规定的收购、供应价格,坚持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不开放棉花市场,不搞价格双轨制。”的政策。1992年,又明确提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经营,放开市场,放开价格。山东、河南、江苏三省被选定为试点省份。1993年9月起,强调必须保证良好的收购秩序,重申国家合同定购计划内的棉花,实行统一的收购价格和政策,并仍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经营。1994年提出棉花流通“当前不放开经营,不放开市场,不放开价格,继续实行国家统一定价,由供销社统一经营”政策,即棉花的“三不放开”和“两个统一”。

1998年11月28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42号),从1999年9月1日起,棉花的收购和销售价格均由市场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只根据棉花供求情况等提出棉花收购指导性价格和指导性种植面积。200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7号),其基本思路可概括为: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一放,就是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二分,就是实行供销社与棉花企业彻底分开、国家储备棉与企业经营的棉花彻底分开。三加强,就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管理。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就是大力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鼓励棉纺企业到棉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多种形式与棉农建立利益共同体。

我国原有的棉花流通体制最大的特点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政府部门严格的控制与干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成为稳定和发展棉花的重要保证,但在新形势下也给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由于缺乏合理的价格发现机制,棉花市场处于极度的不稳定状态;二是交易手段落后,棉花交易成本较高;三是棉花流通市场主体发育不全,棉花流通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四是多渠道有序竞争的棉花市场流通格局无法形成,市场载体不够完善;五是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加快棉花经营主体的改革

全国供销社系统的棉花企业长期受国家委托,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这种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棉花经营体制,曾经对于保护棉农利益、有计划地分配棉花资源、协调地区平衡、保障纺织工业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已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现有棉花企业改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与棉农联合,即通过发展棉花合作社,使供销社棉花企业与棉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2)供销社内部棉花企业的联合,在棉花主产区的县以上棉花企业以资金为纽带,组建棉花企业集团,形成整体优势。县以下实行县级棉麻公司直接管理轧花厂和收购站的管理体制,由县棉麻公司独立核算与经营,并自主决定是否加入由县以上棉花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原有棉花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基本摆脱原来的行政划分办法,建立产权、责任和经营都明晰的棉花经营主体。

三、建立及完善棉花批发和交易市场

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除了需要经营主体的市场化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市场载体。在现阶段,需要重点建设棉花产地的批发市场和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它对于形成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规范交易行为、维护流通秩序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棉花主产区建立批发市场,能够为棉农和收购企业提供交易场所,便于把农户分散的产品及时、快速地汇集和运销;也便于棉农直接获得市场供求的价格信息。这对于棉花的生产者、经营者和需求者缩短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反应时间、及时调整各自的行为都是必要的。专业批发市场的购销活动与传统的棉花企业收购有本质区别,可逐步实行由传统收购方式到批发市场购销方式的转变,这也是实行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拍卖市场制度的基础。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棉花期货市场

2004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出“关于棉花期货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指出,经中国证监会证监期货字[2004]30号文件批准,棉花期货于2004年6月1日上市交易。鉴于棉花期货首次在我国推出,为确保棉花期货上市交易后平稳运行,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上市交易一号棉花期货合约。通过培育市场,规范运作,发挥棉花期货市场功能,积累市场运行经验后,择机推出二号棉花期货合约。

当前,随着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棉花商品已走向市场,这就必须有相应的市场载体。完善的市场载体不仅包括现货市场,也包括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贸易方式长期演进的结果,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将有助于市场体系的完善,并将促进现货市场的完善,从而成为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的功能

1.有利于规避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

随着棉花经营的市场化,买卖双方都将面临价格波动的风险。期货交易在规避价格风险方面与现货和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相比更具优势,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公平、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期货价格。期货市场价格是由参与期货交易者竞价后确定的,因而它不仅能预先反映未来市场供求情况,也能对未来各个时期的潜在供求进行超前性调节。所有期货合约买卖都必须在交易所场内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这样使得所有买方和卖方都能获得平等的买卖机会,从而使期货市场成为一个公开的自由竞争的市场。

买卖双方还都可以用套期保值的方式回避棉价波动的风险。套期保值是指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实物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数量相等的期货,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期货买卖来补偿因现货价格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根据这一原理,无论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是涨是跌,只要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了套期保值,就不会因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变动而影响预期收益。

2.实现商流和物流分离,节约交易成本

随着我国棉花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进入流通领域的棉产品急剧增多,在市场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在棉花流通过程中中间环节不断增加,过多过长的流通渠道势必造成棉产品价值的折损,于是棉花流通在客观上要求商流和物流的分离。从理论上讲,期货市场能够加速商流和物流的分离(价值形态与物质形态)。在期货市场中,在期货合约到期进行商品交易前,不存在商品的实物运动,买卖双方可以在期货市场进行期货合约的买卖,也就是只表现为商品流通过程中价值的转移,而商品实物仍保留在原来出售者手中,直到期货合约最后一次转手,才被购买者按照经济合理的路线,把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物流环节,节省了交易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

对于棉花经销商和棉花消费者(棉纺企业)来说,可通过期货交易降低其管理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期货方式购进棉花无须全额付款,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可减少资金占用,节约财务费用

(2)以期货方式采购棉花,可减少棉花的库存量,从而大大减少棉花中间商和棉花消费者的储运和保管费用。(www.xing528.com)

(3)压缩用于中转的仓库建设、维修方面的资金消耗,减少相关方面的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

3.促进棉花流通市场主体的培育

棉花市场的主体主要有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首先,对于棉花生产者来说,棉花期货市场的建立,可以以价格为导向,及时引导棉农调整种植规模和品种,使其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其次,有利于经营者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强自身的盈利功能;最后,有利于消费者(棉纺企业等)掌握棉花市场的远期供求变化情况,又能随时在期货市场上购得生产所需的原料,还能通过套期保值使得棉花的供应与其生产成本保持相对稳定,从而降低原料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增加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宏观调控

1999年国家开始放开棉花价格,棉价不再由政府制定,而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即便如此,多年来,我国的棉花生产和价格仍然很不稳定。究其原因,并不是政府对棉花市场的调控力度不够,而是缺乏有效的市场行情预测及调节反馈机制。基本上是等市场行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政府才有反应,而等到政府出台的政策发挥效力时,市场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往往不仅起不到调控作用,反而给棉花流通市场主体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棉花期货上市以后,买卖双方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行情的判断,通过买卖期货合约来预期未来市场的棉价。根据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政府可以相应地对棉花流通市场加以调控,稳定棉花市场,减少价格波动。

5.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交易,为期货交易成为全球无差别的交易方式提供了条件。利用期货市场能够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系起来。长期以来,纽约棉花交易所一直扮演着国际棉花定价中心的角色。我国开展棉花期货交易,让其他主要棉花生产国及其棉花消费国参与,以便在棉产品的国际定价方面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和形成自己的棉花权威价格。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棉花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建立棉花期货市场是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但面临的形势是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棉花流通市场主体发育不良、棉花流通现货市场不完善、国内其他商品的期货市场也尚处于发展阶段。在此情况下发展棉花期货市场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使我国的棉花产业遭受重大挫折。

1.市场体系不健全

一个完整的棉花市场体系应包括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完备的国家储备体系和灵活的进出口管理体制。但从我国棉花市场的现状来看,棉花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货市场方面,我国的棉花流通体制从1999年10月才真正进入市场化进程,开始试运行全国棉花现货交易市场。我国棉花交易市场的成交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世界棉花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现在仍是扮演“国家的调控场所”的角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货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棉花交易,即棉花经营者自主经营买卖商品棉,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扮演主角,绝大部分的商品棉交易仍是通过传统的渠道,在一对一的交易中完成。

(2)我国政府一直较为重视棉花储备体系的建设,但是运作时机和方式还有待完善,同时,储备体系与期货市场的关系如何协调,棉花储备体系何去何从是值得研究的。

2.套期保值主体缺位

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一个期货市场上,如果没有套期保值者而只有投机者,那么这个期货市场就变成了赌场。我国棉花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主体缺位的主要原因,一是棉花生产者不具备进入期货市场的条件,我国的棉花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且分散,同时棉农难以具备进行套期保值的观念和知识,且交易量太小,无法进行套期保值;二是棉花的加工、经营机构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缺乏规避交易风险的动力和压力;三是目前棉花流通市场价格扭曲的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消失,这就使得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关联性差,直接影响了套期保值主体的积极性。

3.适时推出棉花期权交易,完善棉花期货交易机制

1987年,纽约期货交易所推出了棉花期权交易,很多棉商同时利用期货和期权交易套期保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入期权交易机制,通过棉花期货和期权套作,涉棉企业和种棉农民可以更加有效转移风险,促进棉花订单农业的开展,增加农民收入。

4.棉花期货市场风险监管

借鉴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验和教训,棉花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有效的风险监管。首先,要构建一套统一的期货法律法规体系,期货作为一种特别形态的市场,需要统一健全的法律进行约束,否则,期货市场只能成为投机者操纵市场的乐园;其次,要对棉花期货交易所进行有效的管理,要严格控制交易所的数量和规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交易所的行为;最后是对经纪公司的有效管理。不法经纪公司不仅在自营业务中蓄意违规,而且帮助不法投机者转移持仓、分仓或提供不实交易记录以逃避监管,这会给棉花期货市场带来极大的交易风险。

只有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才能规范和推动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从而优化我国棉花产业体系的发展环境。

总之,在目前条件下,完善棉花期货市场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金融机构支持涉棉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建议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加大支持涉棉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的力度,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实现涉棉企业与银行的双赢。

(2)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棉花期货价格信息。建议新闻媒体加大棉花期货价格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企业和农民有效地利用棉花期货价格信息。

(3)加强期货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涉棉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建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加大培训力度,使广大涉棉企业掌握棉花期货交易知识,以更好地利用期货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